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二是通过与《猫》的对比阅读,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虽然不同,但同样都表达了对动物的深深喜爱之情。
刘建锋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特点展开教学,为学生在文本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潜心会文,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
从学生学语文的角度,《母鸡》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相较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本文最应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呢?
刘老师在一次次地细读课文之后,发现了本文表达上的秘密:(1)先抑后扬。先写一向讨厌母鸡,再写不敢再讨厌母鸡。通过对比,衬托母爱。(2)用词讲究。同样是这只母鸡,作者对它的态度不同,用词也随之不同。品读了这些词语,也就揭开了作者写作的奥秘。
如此一梳理,《母鸡》一文的教学便柳暗花明了。
二、精心设计,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
本堂课,刘老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这个核心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导入环节,借助两组词语猜谜,初步引出核心点。接着进入文本,通过叫声的前后对比,初步体会这个核心点。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去找词语,给词语分类,发现用词的奥秘,再次体会核心点。最后,再试着转变态度,去写一写母鸡下蛋时的表现,从文字运用的角度去深入体会这个核心点。由此,我们发现,整堂课的设计,始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这个核心点,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三、用心架設,构建读写结合的桥梁
在这堂课上,刘老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不同”这个核心点,引领学生从读到写,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重新写一个母鸡下蛋时的场景。这样的读写结合,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又通过练笔内化了习得的知识。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也是一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以上纯粹是个人观课后的一点感受,愿同行们一起探讨,一起研究,共同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附:刘建锋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猜动物,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请看上面的关键词,猜猜是哪种动物。(第一组:小巧玲珑 身手敏捷 才智过人;第二组:生性多疑 花言巧语 阴险狡诈)
2.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是啊,同样是这只狐狸,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用词也会不同。比如猫,可以这样介绍(贪玩、胆小),还可以怎么介绍。所以说,介绍同一样动物,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用词也就不同。
3.有一位作家,他既写了猫,又写了母鸡,他是谁呀。(出示图片)今天,我们走进老舍的文章,看看他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介绍这只母鸡的。(板书:母鸡,齐读课题 )
[设计意图:用“看关键词,猜动物”,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本课教学的核心点: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为全文教学做铺垫。]
二、对比阅读,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通过课前预习单的反馈,xxx等同学认为这段话比较难读。这段话较长,里面藏着许多生字。谁来挑战一下。(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母鸡叫声的词语。)
2.读着读着,老舍笔下一只怎样的母鸡呈现在我们面前。(板书:一向讨厌)
3.还是这只母鸡,成为母亲后,它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却是这样的(出示第七自然段)读着读着,一只怎样的母鸡又呈现在我们面前。(板书:不敢再讨厌)
4.从开始的“讨厌”,到最后的“尊敬”,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改变了。(板书:态度改变)
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讨厌”,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不敢再讨厌”。这两部分内容,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认识过渡段的作用)
5.刚才,我们从作者对母鸡叫声的描写中,体会到他前后态度的变化。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改变了。像这样的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男生用横线画出表示讨厌的词语,女生用波浪线画出不敢再讨厌的词语。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叫声对比,发现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三、词语分类,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我把同学们找到的词语摘录在大屏幕上。之前我们根据母鸡的叫声,把其中的一些词语分了类。那么剩下的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2.我把同学们说的,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请你认真观察,想一想,从这个表格里,可以获取到哪些信息。(生观察,指名回答)
3.你再看看作者的用词,对待同类,差不多的动作,前面是“欺侮、下毒手”,写得像个坏人;后面是“预备作战、出击”,写得像个英雄,这是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发生改变,所以用词也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去找词,给词语分类,去获取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再次体会:“我”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改变了。]
四、小练笔深入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是的,他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就改变了。同样是母鸡下蛋这个行为,当作者的态度发生改变后,他的用词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口头交流)
2.现在,请拿出学习单(见右图)。让我们换一种态度,带着喜欢,带着尊敬去描写母鸡下蛋这个行为。让母鸡那份浓浓的母爱,在你的字里行间荡漾起来。(生写,写好后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深入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从感知到运用。]
五、了解全文写法,感受母爱
1.既然老舍这么喜欢母鸡,直接写喜欢的内容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讨厌,他的用意何在。(对比,衬托母鸡的伟大。)这样的写法,叫做(板书:先抑后扬)。
2.再看这幅图,假如你带着讨厌去看,你会想到哪个词。(出示母鸡图)假如你心怀尊敬呢。你看,当我们对母鸡的态度发生改变时,用词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心怀尊敬去看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母鸡。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
3.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加深),作者的语气在逐渐(加重)。作者不仅在赞美鸡母亲,还在赞美(所有的母亲)。带着你的体会,读: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孩子。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了解全文写法,进一步感受母爱。]
六、对比写法,推荐动物小说
1.刚才,我们欣赏了老舍笔下的母鸡,作者是抓住态度的改变,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来写的。《猫》这篇文章,老舍又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大猫小猫的特点)是啊,虽然它们写法不同,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其实,还有很多作家也写过动物的文章。(出示题目)还有一位作家,写过一系列的动物小说。(出示:沈石溪动物小说集图片)课后,同学们找出来看看,去感受不同的作家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文章的写法,拓宽视野。]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育才小学(321000)
刘建锋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特点展开教学,为学生在文本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潜心会文,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
从学生学语文的角度,《母鸡》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相较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本文最应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呢?
刘老师在一次次地细读课文之后,发现了本文表达上的秘密:(1)先抑后扬。先写一向讨厌母鸡,再写不敢再讨厌母鸡。通过对比,衬托母爱。(2)用词讲究。同样是这只母鸡,作者对它的态度不同,用词也随之不同。品读了这些词语,也就揭开了作者写作的奥秘。
如此一梳理,《母鸡》一文的教学便柳暗花明了。
二、精心设计,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
本堂课,刘老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这个核心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导入环节,借助两组词语猜谜,初步引出核心点。接着进入文本,通过叫声的前后对比,初步体会这个核心点。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去找词语,给词语分类,发现用词的奥秘,再次体会核心点。最后,再试着转变态度,去写一写母鸡下蛋时的表现,从文字运用的角度去深入体会这个核心点。由此,我们发现,整堂课的设计,始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这个核心点,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三、用心架設,构建读写结合的桥梁
在这堂课上,刘老师抓住“态度不同,用词也不同”这个核心点,引领学生从读到写,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重新写一个母鸡下蛋时的场景。这样的读写结合,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又通过练笔内化了习得的知识。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也是一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以上纯粹是个人观课后的一点感受,愿同行们一起探讨,一起研究,共同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附:刘建锋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猜动物,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请看上面的关键词,猜猜是哪种动物。(第一组:小巧玲珑 身手敏捷 才智过人;第二组:生性多疑 花言巧语 阴险狡诈)
2.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是啊,同样是这只狐狸,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用词也会不同。比如猫,可以这样介绍(贪玩、胆小),还可以怎么介绍。所以说,介绍同一样动物,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用词也就不同。
3.有一位作家,他既写了猫,又写了母鸡,他是谁呀。(出示图片)今天,我们走进老舍的文章,看看他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介绍这只母鸡的。(板书:母鸡,齐读课题 )
[设计意图:用“看关键词,猜动物”,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本课教学的核心点: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为全文教学做铺垫。]
二、对比阅读,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通过课前预习单的反馈,xxx等同学认为这段话比较难读。这段话较长,里面藏着许多生字。谁来挑战一下。(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母鸡叫声的词语。)
2.读着读着,老舍笔下一只怎样的母鸡呈现在我们面前。(板书:一向讨厌)
3.还是这只母鸡,成为母亲后,它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却是这样的(出示第七自然段)读着读着,一只怎样的母鸡又呈现在我们面前。(板书:不敢再讨厌)
4.从开始的“讨厌”,到最后的“尊敬”,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改变了。(板书:态度改变)
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讨厌”,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不敢再讨厌”。这两部分内容,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认识过渡段的作用)
5.刚才,我们从作者对母鸡叫声的描写中,体会到他前后态度的变化。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改变了。像这样的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男生用横线画出表示讨厌的词语,女生用波浪线画出不敢再讨厌的词语。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叫声对比,发现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三、词语分类,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我把同学们找到的词语摘录在大屏幕上。之前我们根据母鸡的叫声,把其中的一些词语分了类。那么剩下的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2.我把同学们说的,总结在下面的表格里。请你认真观察,想一想,从这个表格里,可以获取到哪些信息。(生观察,指名回答)
3.你再看看作者的用词,对待同类,差不多的动作,前面是“欺侮、下毒手”,写得像个坏人;后面是“预备作战、出击”,写得像个英雄,这是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发生改变,所以用词也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去找词,给词语分类,去获取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再次体会:“我”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改变了。]
四、小练笔深入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
1.是的,他对母鸡的态度改变了,所以用词也就改变了。同样是母鸡下蛋这个行为,当作者的态度发生改变后,他的用词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口头交流)
2.现在,请拿出学习单(见右图)。让我们换一种态度,带着喜欢,带着尊敬去描写母鸡下蛋这个行为。让母鸡那份浓浓的母爱,在你的字里行间荡漾起来。(生写,写好后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深入体会“态度不同,用词也就不同。”从感知到运用。]
五、了解全文写法,感受母爱
1.既然老舍这么喜欢母鸡,直接写喜欢的内容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讨厌,他的用意何在。(对比,衬托母鸡的伟大。)这样的写法,叫做(板书:先抑后扬)。
2.再看这幅图,假如你带着讨厌去看,你会想到哪个词。(出示母鸡图)假如你心怀尊敬呢。你看,当我们对母鸡的态度发生改变时,用词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心怀尊敬去看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母鸡。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
3.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加深),作者的语气在逐渐(加重)。作者不仅在赞美鸡母亲,还在赞美(所有的母亲)。带着你的体会,读: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孩子。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了解全文写法,进一步感受母爱。]
六、对比写法,推荐动物小说
1.刚才,我们欣赏了老舍笔下的母鸡,作者是抓住态度的改变,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来写的。《猫》这篇文章,老舍又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大猫小猫的特点)是啊,虽然它们写法不同,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其实,还有很多作家也写过动物的文章。(出示题目)还有一位作家,写过一系列的动物小说。(出示:沈石溪动物小说集图片)课后,同学们找出来看看,去感受不同的作家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文章的写法,拓宽视野。]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育才小学(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