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笔者在仔细分析教材之后发现,教材虽然对于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都有所呈现,但是限于篇幅,教材内容缺乏内在逻辑,更多只在罗列历史事件,却没有注意勾画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没有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对于基础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就问题重重了。因此,回归历史,突破疑点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笔者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生反馈,总结出三个历史疑点作为突破口。第一: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第二:两个政权并立问题。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下面分别分别阐述与解答这三个疑点。
一、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在教授十月革命影响时,我们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作为一个重要结论抛给学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此项结论却一知半解,那么为什么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的。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必须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保证革命的成功,如果只在一个国家成功,最终会被周边资本主国家攻击;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应当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因为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力量更强大,阶级矛盾也更尖锐。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时俄国大多数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并未到来,如普列汉诺夫就曾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俄国十月革命不但在俄国一国取得了胜利,而且是在俄国这个帝国主义最为薄弱的一环取得了胜利,打破了革命必须在多国同时发生且必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首先发生这的传统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得当时世界上众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通过讲清楚“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十月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使他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与自我完善,更能深刻了解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二、两个政权并立问题
根据课本内容的表述,二月革命之后,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分别是代表工人、士兵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但是学生依然有一个很大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立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明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代表苏维埃是怎么回事。
1905年,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俄国国内矛盾得到了大爆发,最终爆发了1905年革命。虽然革命最终被政府镇压,但是沙皇俄国当局也在革命之后做出了一些改革,成立了国家杜马(议会),主要有资产阶级选举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杜马有部分的立法权,是政府的重要咨询机构。二月革命之后,沙皇政府倒台,国家杜马选举产生了临时政府,代行国家主权。而苏维埃成立的时间于1905年革命时期,主要是由工人与农民组成的民主组织,革命失败之后一直作为民间组织,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二月革命后,二者分别发起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权力直接继承于沙皇政府和国家杜马,掌握国家行政权与外交权,对外代表俄国,当时是公认的俄国政府。而苏维埃在革命后迅速发展,将工人与士兵纳入到其体系之中,并成立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彼得格勒苏维埃士兵部,并在前线和后方部队中选举连和营的委员会或苏维埃,由其掌握武器、控制部队和管理军营内部生活;宣布士兵与其他公民平等,通过这些措施,苏维埃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就这样,两个政府分享了国家的权力,但是为什么苏维埃在占据如此优势的情况下,没有夺取国家的全部权力呢?因为当时的苏维埃是由掌握其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革命理论决定的。早在1905年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就逐渐形成了关于俄国未来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开辟道路。而既然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那么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来掌握政权。而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里还是少数派,而且大部分布尔什维克也认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观点。直到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之后,布尔什维克党才逐渐领导苏维埃走上了夺取全部政权的十月革命之路。
在课堂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疑问,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先整理学生一节课有哪些疑问,然后分析学生产生疑问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老师带着学生重新回到历史情境,通过理性分析还原历史,分析原因,突破疑点。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笔者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生反馈,总结出三个历史疑点作为突破口。第一: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第二:两个政权并立问题。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下面分别分别阐述与解答这三个疑点。
一、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在教授十月革命影响时,我们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作为一个重要结论抛给学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此项结论却一知半解,那么为什么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的。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必须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保证革命的成功,如果只在一个国家成功,最终会被周边资本主国家攻击;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应当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因为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力量更强大,阶级矛盾也更尖锐。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时俄国大多数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并未到来,如普列汉诺夫就曾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俄国十月革命不但在俄国一国取得了胜利,而且是在俄国这个帝国主义最为薄弱的一环取得了胜利,打破了革命必须在多国同时发生且必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首先发生这的传统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得当时世界上众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通过讲清楚“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十月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使他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与自我完善,更能深刻了解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二、两个政权并立问题
根据课本内容的表述,二月革命之后,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分别是代表工人、士兵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但是学生依然有一个很大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立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明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代表苏维埃是怎么回事。
1905年,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俄国国内矛盾得到了大爆发,最终爆发了1905年革命。虽然革命最终被政府镇压,但是沙皇俄国当局也在革命之后做出了一些改革,成立了国家杜马(议会),主要有资产阶级选举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杜马有部分的立法权,是政府的重要咨询机构。二月革命之后,沙皇政府倒台,国家杜马选举产生了临时政府,代行国家主权。而苏维埃成立的时间于1905年革命时期,主要是由工人与农民组成的民主组织,革命失败之后一直作为民间组织,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二月革命后,二者分别发起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权力直接继承于沙皇政府和国家杜马,掌握国家行政权与外交权,对外代表俄国,当时是公认的俄国政府。而苏维埃在革命后迅速发展,将工人与士兵纳入到其体系之中,并成立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彼得格勒苏维埃士兵部,并在前线和后方部队中选举连和营的委员会或苏维埃,由其掌握武器、控制部队和管理军营内部生活;宣布士兵与其他公民平等,通过这些措施,苏维埃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就这样,两个政府分享了国家的权力,但是为什么苏维埃在占据如此优势的情况下,没有夺取国家的全部权力呢?因为当时的苏维埃是由掌握其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革命理论决定的。早在1905年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就逐渐形成了关于俄国未来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开辟道路。而既然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那么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来掌握政权。而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里还是少数派,而且大部分布尔什维克也认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观点。直到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之后,布尔什维克党才逐渐领导苏维埃走上了夺取全部政权的十月革命之路。
在课堂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疑问,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先整理学生一节课有哪些疑问,然后分析学生产生疑问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老师带着学生重新回到历史情境,通过理性分析还原历史,分析原因,突破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