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的基础、写作的前提,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运用字理识字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和质量,也是提高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字理教学;内涵;模式
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没有阅读教学的诗情画意,也没有作文教学的多姿多彩,更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趣味盎然,但识字却是阅读的基础、写作的前提。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汉字时,以字理为本,多元识字,识用结合,培养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是提高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追捧。在此给大家简单介绍我的字理教学点滴,以供同仁参考。
1.运用字理突出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汉字看上去横竖撇捺,错综复杂,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机械记忆,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而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展示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如:在教学“伞”字时,就可以出示一幅画或一把撑开的伞,引导学生明白,“伞”字上面的人字是伞的布,两点一横就是支撑的伞骨,一竖就是伞把子。又如教学“染”字,跟学生讲清染色需用水,而且染色需染九次,这样学生理解了“染”字上方的“三点水”和“九”的来历,随后再告诉学生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学生立刻会悟出“染“字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老师的讲解,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又如我在教学生字“滥”,引导学生观察这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分解:左边“氵”,形象水流(贴水流图),右边“监”就像一个人在照镜子(贴人照镜图),告诉学生古人照的镜子就是盆子中盛的清水,“监”字的“皿”就是那盛清水的盆。”“水”与“监”联合起来表示“河水、湖水的水位线受到监视”。所以“滥”的本义就是河湖水位超过了监视线(蓝色标志线)。接着引导学生看图片(盛满水的盆):水太多,就慢慢地溢出了盆子。后来“滥”引申为过度,没有节制的意思。就这样运用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渗透汉字字理。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有些字,教师可以浅析字源,依据字理,让学生明白字理,掌握字义,了解这个字本身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就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而且记忆深刻,解决多笔少画的难题。如望,(臣,向下看)+(壬,挺立),就是站在高处,举目远眺的意思。晚期金文加“月”,表示月圆之夜,相隔遥远的人举目远眺,寄托思念之情。隶书将“臣” 写成“亡” ;将“壬”写成“王”。 而“染”学生容易将“九”写成“丸”。这时依据字理就能很轻松解决识字的难点。“染”从水,表示在水中浸煮,从木表示草木中提取的颜料,“九”表示数量多,从“九”表示了染色要经过多次浸、煮,体现了工艺的复杂、劳动的艰辛。再比如,“醒”的偏旁“酉”,学生很容易写成“西”。这时,字理又可以帮上忙了。和学生浅析“酉”是古代的酒壶,早期甲骨文指在一个大缸中间加一横,表示缸里有液体,酒汁,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就是酿在大缸里的酒。篆文将“酒”中间的那一横表示的是酒汁,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忘记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横。而低年级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在教学“家”字时,就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远古人多为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随着猎物的增多,将吃不完的野猪“豕”圈养起来,慢慢地有了固定的家,“宀”表示家,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所住的家的标志。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这样,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在这样的追本溯源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探究了字的本义,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区别和记忆。
3.探究有效的字理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生动有效。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就运用“分解析字——对比析词——联文析义”的字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感受旱灾。我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段,学生读完后就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旱灾,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干旱严重缺水的词语。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干涸、干枯和焦渴”这三个词,我就引导他们对干涸、干枯这两个词进行对比析解,问:“都是写旱灾,为什么河流和水井作者用‘干涸’来描述,而草木丛林却用‘干枯’?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因为我班的学生一直都受到字理教学的熏陶,很多孩子都懂得从字的形旁来寻找答案。孩子回答说:“‘涸’是形声字,从水,固声,指水干,跟水有关;‘枯’也是形声字,从木,古声,说明“枯”跟植物有关,表示草木枯死,所以它们不能调换。”我再问,发生旱灾时,河流和水井会干涸,草木丛林也会干枯,那么人和动物会怎样?从而引出“焦渴”。我先引导让学生观察“焦”字的上半部分,学生很容易就看出古人写的焦字上半部分就像一只鸟,知道了“隹”就是指短尾巴的鸟。再引导学生观察:隹的下面是什么,学生们看到了四点底,就马上想到了与火有关,也就明白了“焦”就是火把鸟(隹)烤“焦”了,引申为物体经火烤缺水而呈干枯状态。这样的分解组合,图文对比,形象、生动,孩子们记得快,记得牢。我再让学生说说和“焦”相近的字,学生回答后,我出示“瞧、蕉”,我让他们对这些字的形旁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字的含义,实现了“学一个、带一串”的字理教学目标。而说到“渴”,我借用了广西特级教师黄亢美主编的《字理教学手册》中对这个字的析解改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一个人,两堵墙,外面还有三面墙,上面有太阳,外面虽有水,里面喝不到。”猜字谜那可是孩子们情绪最亢奋的时候,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我把这个字的直观画面析解展示出来,至此,学生对“焦渴”的意思理解更透彻了。他们不仅明白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能更好地去感悟下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品质,从而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常言道:“教学有法(法则),教无定法(方法)。”依据字理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基本法则,而具体如何施教则要因时、因字、因人、因课的不同而变化。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我们都应适时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汉字的美,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切实地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字理教学;内涵;模式
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没有阅读教学的诗情画意,也没有作文教学的多姿多彩,更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趣味盎然,但识字却是阅读的基础、写作的前提。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汉字时,以字理为本,多元识字,识用结合,培养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是提高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追捧。在此给大家简单介绍我的字理教学点滴,以供同仁参考。
1.运用字理突出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汉字看上去横竖撇捺,错综复杂,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机械记忆,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而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展示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如:在教学“伞”字时,就可以出示一幅画或一把撑开的伞,引导学生明白,“伞”字上面的人字是伞的布,两点一横就是支撑的伞骨,一竖就是伞把子。又如教学“染”字,跟学生讲清染色需用水,而且染色需染九次,这样学生理解了“染”字上方的“三点水”和“九”的来历,随后再告诉学生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学生立刻会悟出“染“字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老师的讲解,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又如我在教学生字“滥”,引导学生观察这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分解:左边“氵”,形象水流(贴水流图),右边“监”就像一个人在照镜子(贴人照镜图),告诉学生古人照的镜子就是盆子中盛的清水,“监”字的“皿”就是那盛清水的盆。”“水”与“监”联合起来表示“河水、湖水的水位线受到监视”。所以“滥”的本义就是河湖水位超过了监视线(蓝色标志线)。接着引导学生看图片(盛满水的盆):水太多,就慢慢地溢出了盆子。后来“滥”引申为过度,没有节制的意思。就这样运用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渗透汉字字理。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有些字,教师可以浅析字源,依据字理,让学生明白字理,掌握字义,了解这个字本身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就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而且记忆深刻,解决多笔少画的难题。如望,(臣,向下看)+(壬,挺立),就是站在高处,举目远眺的意思。晚期金文加“月”,表示月圆之夜,相隔遥远的人举目远眺,寄托思念之情。隶书将“臣” 写成“亡” ;将“壬”写成“王”。 而“染”学生容易将“九”写成“丸”。这时依据字理就能很轻松解决识字的难点。“染”从水,表示在水中浸煮,从木表示草木中提取的颜料,“九”表示数量多,从“九”表示了染色要经过多次浸、煮,体现了工艺的复杂、劳动的艰辛。再比如,“醒”的偏旁“酉”,学生很容易写成“西”。这时,字理又可以帮上忙了。和学生浅析“酉”是古代的酒壶,早期甲骨文指在一个大缸中间加一横,表示缸里有液体,酒汁,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就是酿在大缸里的酒。篆文将“酒”中间的那一横表示的是酒汁,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忘记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横。而低年级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在教学“家”字时,就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远古人多为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随着猎物的增多,将吃不完的野猪“豕”圈养起来,慢慢地有了固定的家,“宀”表示家,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所住的家的标志。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这样,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在这样的追本溯源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探究了字的本义,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区别和记忆。
3.探究有效的字理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生动有效。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就运用“分解析字——对比析词——联文析义”的字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感受旱灾。我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段,学生读完后就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旱灾,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干旱严重缺水的词语。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干涸、干枯和焦渴”这三个词,我就引导他们对干涸、干枯这两个词进行对比析解,问:“都是写旱灾,为什么河流和水井作者用‘干涸’来描述,而草木丛林却用‘干枯’?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因为我班的学生一直都受到字理教学的熏陶,很多孩子都懂得从字的形旁来寻找答案。孩子回答说:“‘涸’是形声字,从水,固声,指水干,跟水有关;‘枯’也是形声字,从木,古声,说明“枯”跟植物有关,表示草木枯死,所以它们不能调换。”我再问,发生旱灾时,河流和水井会干涸,草木丛林也会干枯,那么人和动物会怎样?从而引出“焦渴”。我先引导让学生观察“焦”字的上半部分,学生很容易就看出古人写的焦字上半部分就像一只鸟,知道了“隹”就是指短尾巴的鸟。再引导学生观察:隹的下面是什么,学生们看到了四点底,就马上想到了与火有关,也就明白了“焦”就是火把鸟(隹)烤“焦”了,引申为物体经火烤缺水而呈干枯状态。这样的分解组合,图文对比,形象、生动,孩子们记得快,记得牢。我再让学生说说和“焦”相近的字,学生回答后,我出示“瞧、蕉”,我让他们对这些字的形旁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字的含义,实现了“学一个、带一串”的字理教学目标。而说到“渴”,我借用了广西特级教师黄亢美主编的《字理教学手册》中对这个字的析解改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一个人,两堵墙,外面还有三面墙,上面有太阳,外面虽有水,里面喝不到。”猜字谜那可是孩子们情绪最亢奋的时候,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我把这个字的直观画面析解展示出来,至此,学生对“焦渴”的意思理解更透彻了。他们不仅明白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能更好地去感悟下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品质,从而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常言道:“教学有法(法则),教无定法(方法)。”依据字理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基本法则,而具体如何施教则要因时、因字、因人、因课的不同而变化。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我们都应适时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汉字的美,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切实地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