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蒋祖馨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他的创作可以分为探索期、成熟期和超越期三个阶段。其作品具有题材的独特性、曲式结构的多样性、和声语言的民族化及调式调性的多样性等特点,达到了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个性风格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蒋祖馨 ; 钢琴作品;创作特点;风格
中图分类号:J 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093-04
蒋祖馨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于195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庙会》使他在中国及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作品创作的三个时期
(一)探索期(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蒋先生正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邓尔敬教授学习作曲。他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成都、重庆两地庙会集市不断,后在上海学习,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庙会依旧。这种生活经历积累了他的创作素材,使他大三升学创作的组曲《庙会》一鸣惊人,在学校及国际上获奖。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中借鉴西方传统技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创作的旋法和节奏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使作品具有民间的纯朴美感。《庙会》就是以娴熟的传统作曲技法为主体,借鉴西方传统曲式,把西方曲式结构的三部性写作原则与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加以融合,使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民族精神的命脉。
(二)成熟期(60年代——70年代)
在这个时期蒋先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钢琴套曲《山花集》,它是蒋先生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继《庙会》后又一部经典力作。这部套曲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借物喻人热情讴歌大自然和顽强自立的生命,是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是蒋先生对人类万物深刻的哲学思考。这部作品蒋先生从60年代初就开始创作,80年代才定稿出版。全曲因故历时24年才完稿,由《冬日》、《萌动》、《苍松》、《山花》4首钢琴曲组成。4首钢琴曲分别模拟民族乐器琵琶、笛子、笙、古琴、古筝的音色和技法,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正如蒋先生所说“这是我创作历程中,对钢琴音乐民族特点的进一步追求,包含有对钢琴民族化‘配器’的探索、对民族化新钢琴音响的实验和用钢琴刻划民族心态的创作尝试”。[1]《山花集》中蒋先生大胆借鉴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同时结合中国民族的音调与中国民族乐器的表现特色,使钢琴组曲《山花集》成为采用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融合的、追求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又一个范例。
(三)超越期(80年代——90年代)
进入80年代50岁的蒋先生还在自学作曲理论、现代作曲技法,并尝试赋格和序曲的写作。1985年蒋先生以直接参与者的角色偕同爱子蒋莱,完成了由20个不同场景组成的大型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这部钢琴套曲以演奏技巧的易难为顺序,集赏听性和实用性为一身,由4部组成,共20首标题性小曲。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孩子们五光十色的生活,体现着孩子们真切稚气的情趣,以纯真宜人的乐风挖掘着孩子们美好的情感世界[2]。这部大型的儿童钢琴套曲充分显现出了作曲家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娴熟自如的写作技巧。
蒋先生在完成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创作的同时,以命运主题为背景,带着深沉的幻想,自内心深处那蓄之已久的浪漫激情,创作了一部现代杰作——《第一钢琴奏鸣曲》,即《幻想奏鸣曲》。这部作品是作者在学习、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音乐有关多调性、无调性的技法理论,博采其创作技法精华的基础上,从挖掘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出发而创作的他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的成功之作。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思辨意味。在乐曲的发展中,吸收了勋伯格和豪尔确立的某些原则,它虽是有组织的无调性音乐,但它的旋律单位并不遵循十二音的特定的线性次序排列。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是我所见的非常少有的内省作品,带有超验精神,是作曲家内心深处蓄之既久的浪漫精神的爆发。”[3]
自由无调性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焕发了蒋先生音乐创作中的革新精神,他又在为发展民族音乐而努力探索着新的作曲技法途径。蒋先生1987年用自己的作曲法创作了一部无主题、无音列的钢琴套曲《箴言》。他自创的作曲法,是用一种新的音组织(六音音阶)来编阵(组合编排)作曲,名为“音阵作曲法”。用“音阵”技法创作的钢琴套曲《箴言》由“疾呼、反思、闪光、低诵、心潮、信念、升华”7段组成,乐曲内含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净化的灵魂、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二、 作品创作的特点
(一)题材的独特性
蒋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的选择很有独特性,在他的作品中你听不到与其它作品似曾相似的音调,他是在西洋作曲技法与我国渊源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把自己内心的民族情结用他自己的音乐语言通过不同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来的。
如《庙会》的题材是作者生活在大江南北,从自己熟悉的皖南、江浙民族舞曲、川戏锣鼓、江南说唱、杂技音乐等融为一体,反复提炼吸收其精华而成。作者摘取了新的社火、庙会民间俚俗的几个片段,通过钢琴这种艺术形式勾勒出了5幅颇为鲜明的民俗画卷,如第一首《艺人的小调》曲调清新、哀婉,正是民间艺人说说唱唱的典型,一唱三叹的音乐语言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艺人的艰辛生活。
第4首《笙舞》描绘了中国西南苗族在笙的伴奏下,表演者跳舞、用身体表演各种杂技的生动场面。如谱例2:曲中四度、五度音程模仿了笙的吹奏,极富民间情趣,是作者用钢琴表现中国民俗习性的探索。
再如《山花集》是作者以大自然的景物为题材,以钢琴模拟民族乐器音响的形式寄情于景,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讴歌着理想和未来,催人奋进,使人遐想。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又称“幻想曲风奏鸣曲”,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生活, 在崭新的人生理念下以自身的命运主题为题材创作的三乐章的奏鸣曲。
(二)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蒋先生有着深厚的西方传统技法的功底,他在创作中借鉴西方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大胆探索钢琴创作的民族性,它的曲式是对西方传统曲式的借鉴,把西方曲式结构的写作原则与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加以融合,他的钢琴作品运用的曲式类型较多,有西方传统曲式简单的乐段重复、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还有中国民族音乐曲式中的一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体、回旋体、幻想风格的自由曲体,极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形式。
如儿童套曲《园中一日》第一组《爸爸,让我出去玩玩》、第二组《遐想》、第四组《再会》就是一部曲式(一段体);第二组《快乐的游戏》、第三组第一首《看杂技》是单二部曲式;《庙会》组曲中的每首乐曲都是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儿童套曲《园中一日》第二组第五首《跳猴皮筋》运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浓缩了的奏鸣曲式;《山花集》之四《山花浪漫》是省略了第二次主部的回旋曲;《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幻想曲风格无调性的自由曲体。
(三)和声语言的民族化
蒋祖馨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语言十分丰富,有以三度叠置为主的传统和声手
段,也有打破了传统和声以非三度叠置为主的和弦结构形式,将和声从大小调功能体系中分离出来,并结合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探究具有民族特色音响效果的和声语言,民族化成为蒋祖馨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的主要特征。
如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一首《冬日,春之向往》的和声进行就在调式逻辑
的控制之下。如A乐段中,a乐句的和声进行在D商调式以T——SⅡ——T——D结束在属和声上,第三首《苍松》也是如此,虽然是复合调式,但都统一在E宫系统民族调式中。第四首《山花烂漫》是在bG宫系统调式范围内的和声进行,和声进行同样也是以调式为前提,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和声带有民族化的特点。
再如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声手法来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如谱例3:钢琴组曲《庙会》第四首《笙舞》,采用四度叠置来模仿笙的音色。
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一首《冬日,春之向往》中,采用八度为框架,两个四度叠置来模仿琵琶的音调。
谱例4
钢琴组曲《庙会》中第五首《社戏》,采用小二度叠置来模仿锣鼓声。
钢琴组曲《山花集》第四首《山花烂漫》,采用二度叠置来模仿古筝的音响效果。
(四)调式调性的多样性
蒋祖馨的钢琴作品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丰富多样,西洋调式与民族调式的结合上相得益彰。有自始至终采用单一调性的、调式转换的、运用多调性、调式游离的现代调式处理方式的、有复合调式的,甚至还有完全从乐曲情感出发无调式调性的,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引起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加深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及浓郁的民族特征。
如钢琴套曲《山花集》之二《萌动》的展开部频繁的离调,在展开部中,笙低音声部加入低音长音和声支持,调性游移,不断的离调,bE大调-b小调-#c小调-bA大调-bB大调-#f小调-e小调-d小调,调性色彩丰富,调式多样化。
钢琴套曲《山花集》第三首《苍松》就运用了复合调性。如谱例7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复合调性的运用,上方声部是#C羽调式,下方声部是#F商调式,#F商调式是#C羽调式的下属调,它们又都在隶属于E宫系统中,在E宫系统中构成四度叠置的复合调式。
而《第一钢琴奏鸣曲》是他运用自由无调性技法的成功之作。蒋先生说“这部自由无调性作品,用得较多的是纵向或横向的对称结构,写作时,别的什么都不考虑,只考虑自己内心的表达。”[3]
三、作品创作风格
(一)时代性
蒋祖馨先生从5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一直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新颖,和声上大胆探索,来探求相应的具有民族乐器特色的音响
效果。进入80年代,他的作品有力地推进了民族的多声思维发展,展现了他创作中迸发出的新时代气息。《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成功创作就是蒋先生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技法理论与自身对钢琴创作技法的新观念、新技法,并结合对时代风格的认识而创作的成功之作。
(二)民族性
蒋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研究,从对民间音乐与民俗风情生动描绘的组曲《庙会》,以钢琴模拟民族乐器音色来探索钢琴民族化的《山花集》,到他用自己的“音阵作曲法”创作的无主题、无音列的钢琴套曲《箴言》,以及以自身命运为背景, 把自己对生活、对宇宙观的感悟融入其中,创作出的一部珍贵的带着深沉幻想、浪漫激情的现代杰作——《第一钢琴奏鸣曲》,其创作从题材的新颖、节奏的特征、调式的形态、创作技法的创新、音响的丰富等方面都蕴含着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气质,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保持了与传统民间音乐的渊源联系。 (三)个性特征
蒋先生的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人特色的标题性、深入浅出的创作技法、文人音乐的格调及内涵丰富的情感。如《庙会》中,作者把这种源于民间音乐的标题性的立意被赋予在组曲形式,用钢琴成功地塑造了5个典型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曲式,3个乐章分别运用了奏明曲式、回旋曲及自由曲体,调式也丰富多彩。《山花集》中调式游离、复合调式运用频繁。《箴言》是作者独创音阵作曲法的运用。
简读《山花集》:有节制的散板,奏响“冬日,春之向往”的憧憬音调,而“萌动”, 则大有苏东坡“浮云世事故,孤月此心明”之状。“苍松”曲意则以明确的音乐语言流淌出境生象外的艺术趣味,俨然古琴音乐“空灵”的美学观的阐发。[4]可见,蒋先生的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人音乐格调。
通过 《箴言》、 《第一钢琴奏鸣曲》,我们可以发现蒋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表现内涵丰富的情感,如《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作者以自身的命运主题为背景,同时立足于现实生活, 以崭新的人生理念和丰富的浪漫情怀创作而成的。
总之,蒋祖馨先生的钢琴创作为当代中国带来了许多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又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中西结合的表现形式,新颖、独创的作曲技法,体现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融汇东西方文化中发展的创作理念。这些重要贡献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功地引领了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方向。正如蒋先生说的,“我写的是真正东方的声音,西方人没有。” “我可能是失败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给后人铺路,只要我在不断探索,我这一生就满足了。”[5]这种独辟蹊径,创民族之新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和整个音乐创作领域,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 卞萌. 我与音乐的缘分——蒋祖馨教授采访录[J].钢琴艺术.1997(2).
[2]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2000,第98页.
[3] 卞萌. 驰骋长空的凝思浩想:蒋祖馨的《第一钢琴奏鸣曲》赏析 [J].中国音乐, 1999(1).
[4] 小宛. 他为音乐活着——记蒋祖馨[J].人民音乐,1996(3).
A Brief Exploration on Jiang Zuxin’s piano works
Zou Li
Abstract:Jiang Zuxin has been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ing and composing Chinese national piano music all his life. His creation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at is, exploration period, mature period and transcend period. His works are with special subject, various music forms, nationalized harmonic as well as rich modes and tonalities.
Key words:Jiang Zuxin; piano works;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style
关键词:蒋祖馨 ; 钢琴作品;创作特点;风格
中图分类号:J 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093-04
蒋祖馨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于195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庙会》使他在中国及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作品创作的三个时期
(一)探索期(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蒋先生正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邓尔敬教授学习作曲。他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成都、重庆两地庙会集市不断,后在上海学习,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庙会依旧。这种生活经历积累了他的创作素材,使他大三升学创作的组曲《庙会》一鸣惊人,在学校及国际上获奖。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中借鉴西方传统技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创作的旋法和节奏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使作品具有民间的纯朴美感。《庙会》就是以娴熟的传统作曲技法为主体,借鉴西方传统曲式,把西方曲式结构的三部性写作原则与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加以融合,使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民族精神的命脉。
(二)成熟期(60年代——70年代)
在这个时期蒋先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钢琴套曲《山花集》,它是蒋先生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继《庙会》后又一部经典力作。这部套曲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借物喻人热情讴歌大自然和顽强自立的生命,是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是蒋先生对人类万物深刻的哲学思考。这部作品蒋先生从60年代初就开始创作,80年代才定稿出版。全曲因故历时24年才完稿,由《冬日》、《萌动》、《苍松》、《山花》4首钢琴曲组成。4首钢琴曲分别模拟民族乐器琵琶、笛子、笙、古琴、古筝的音色和技法,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正如蒋先生所说“这是我创作历程中,对钢琴音乐民族特点的进一步追求,包含有对钢琴民族化‘配器’的探索、对民族化新钢琴音响的实验和用钢琴刻划民族心态的创作尝试”。[1]《山花集》中蒋先生大胆借鉴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同时结合中国民族的音调与中国民族乐器的表现特色,使钢琴组曲《山花集》成为采用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融合的、追求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又一个范例。
(三)超越期(80年代——90年代)
进入80年代50岁的蒋先生还在自学作曲理论、现代作曲技法,并尝试赋格和序曲的写作。1985年蒋先生以直接参与者的角色偕同爱子蒋莱,完成了由20个不同场景组成的大型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这部钢琴套曲以演奏技巧的易难为顺序,集赏听性和实用性为一身,由4部组成,共20首标题性小曲。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孩子们五光十色的生活,体现着孩子们真切稚气的情趣,以纯真宜人的乐风挖掘着孩子们美好的情感世界[2]。这部大型的儿童钢琴套曲充分显现出了作曲家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娴熟自如的写作技巧。
蒋先生在完成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创作的同时,以命运主题为背景,带着深沉的幻想,自内心深处那蓄之已久的浪漫激情,创作了一部现代杰作——《第一钢琴奏鸣曲》,即《幻想奏鸣曲》。这部作品是作者在学习、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音乐有关多调性、无调性的技法理论,博采其创作技法精华的基础上,从挖掘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出发而创作的他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的成功之作。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思辨意味。在乐曲的发展中,吸收了勋伯格和豪尔确立的某些原则,它虽是有组织的无调性音乐,但它的旋律单位并不遵循十二音的特定的线性次序排列。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是我所见的非常少有的内省作品,带有超验精神,是作曲家内心深处蓄之既久的浪漫精神的爆发。”[3]
自由无调性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焕发了蒋先生音乐创作中的革新精神,他又在为发展民族音乐而努力探索着新的作曲技法途径。蒋先生1987年用自己的作曲法创作了一部无主题、无音列的钢琴套曲《箴言》。他自创的作曲法,是用一种新的音组织(六音音阶)来编阵(组合编排)作曲,名为“音阵作曲法”。用“音阵”技法创作的钢琴套曲《箴言》由“疾呼、反思、闪光、低诵、心潮、信念、升华”7段组成,乐曲内含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净化的灵魂、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二、 作品创作的特点
(一)题材的独特性
蒋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的选择很有独特性,在他的作品中你听不到与其它作品似曾相似的音调,他是在西洋作曲技法与我国渊源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把自己内心的民族情结用他自己的音乐语言通过不同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来的。
如《庙会》的题材是作者生活在大江南北,从自己熟悉的皖南、江浙民族舞曲、川戏锣鼓、江南说唱、杂技音乐等融为一体,反复提炼吸收其精华而成。作者摘取了新的社火、庙会民间俚俗的几个片段,通过钢琴这种艺术形式勾勒出了5幅颇为鲜明的民俗画卷,如第一首《艺人的小调》曲调清新、哀婉,正是民间艺人说说唱唱的典型,一唱三叹的音乐语言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艺人的艰辛生活。
第4首《笙舞》描绘了中国西南苗族在笙的伴奏下,表演者跳舞、用身体表演各种杂技的生动场面。如谱例2:曲中四度、五度音程模仿了笙的吹奏,极富民间情趣,是作者用钢琴表现中国民俗习性的探索。
再如《山花集》是作者以大自然的景物为题材,以钢琴模拟民族乐器音响的形式寄情于景,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讴歌着理想和未来,催人奋进,使人遐想。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又称“幻想曲风奏鸣曲”,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生活, 在崭新的人生理念下以自身的命运主题为题材创作的三乐章的奏鸣曲。
(二)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蒋先生有着深厚的西方传统技法的功底,他在创作中借鉴西方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大胆探索钢琴创作的民族性,它的曲式是对西方传统曲式的借鉴,把西方曲式结构的写作原则与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加以融合,他的钢琴作品运用的曲式类型较多,有西方传统曲式简单的乐段重复、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还有中国民族音乐曲式中的一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体、回旋体、幻想风格的自由曲体,极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形式。
如儿童套曲《园中一日》第一组《爸爸,让我出去玩玩》、第二组《遐想》、第四组《再会》就是一部曲式(一段体);第二组《快乐的游戏》、第三组第一首《看杂技》是单二部曲式;《庙会》组曲中的每首乐曲都是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儿童套曲《园中一日》第二组第五首《跳猴皮筋》运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浓缩了的奏鸣曲式;《山花集》之四《山花浪漫》是省略了第二次主部的回旋曲;《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幻想曲风格无调性的自由曲体。
(三)和声语言的民族化
蒋祖馨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语言十分丰富,有以三度叠置为主的传统和声手
段,也有打破了传统和声以非三度叠置为主的和弦结构形式,将和声从大小调功能体系中分离出来,并结合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探究具有民族特色音响效果的和声语言,民族化成为蒋祖馨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的主要特征。
如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一首《冬日,春之向往》的和声进行就在调式逻辑
的控制之下。如A乐段中,a乐句的和声进行在D商调式以T——SⅡ——T——D结束在属和声上,第三首《苍松》也是如此,虽然是复合调式,但都统一在E宫系统民族调式中。第四首《山花烂漫》是在bG宫系统调式范围内的和声进行,和声进行同样也是以调式为前提,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和声带有民族化的特点。
再如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声手法来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如谱例3:钢琴组曲《庙会》第四首《笙舞》,采用四度叠置来模仿笙的音色。
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一首《冬日,春之向往》中,采用八度为框架,两个四度叠置来模仿琵琶的音调。
谱例4
钢琴组曲《庙会》中第五首《社戏》,采用小二度叠置来模仿锣鼓声。
钢琴组曲《山花集》第四首《山花烂漫》,采用二度叠置来模仿古筝的音响效果。
(四)调式调性的多样性
蒋祖馨的钢琴作品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丰富多样,西洋调式与民族调式的结合上相得益彰。有自始至终采用单一调性的、调式转换的、运用多调性、调式游离的现代调式处理方式的、有复合调式的,甚至还有完全从乐曲情感出发无调式调性的,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引起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加深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及浓郁的民族特征。
如钢琴套曲《山花集》之二《萌动》的展开部频繁的离调,在展开部中,笙低音声部加入低音长音和声支持,调性游移,不断的离调,bE大调-b小调-#c小调-bA大调-bB大调-#f小调-e小调-d小调,调性色彩丰富,调式多样化。
钢琴套曲《山花集》第三首《苍松》就运用了复合调性。如谱例7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复合调性的运用,上方声部是#C羽调式,下方声部是#F商调式,#F商调式是#C羽调式的下属调,它们又都在隶属于E宫系统中,在E宫系统中构成四度叠置的复合调式。
而《第一钢琴奏鸣曲》是他运用自由无调性技法的成功之作。蒋先生说“这部自由无调性作品,用得较多的是纵向或横向的对称结构,写作时,别的什么都不考虑,只考虑自己内心的表达。”[3]
三、作品创作风格
(一)时代性
蒋祖馨先生从5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一直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新颖,和声上大胆探索,来探求相应的具有民族乐器特色的音响
效果。进入80年代,他的作品有力地推进了民族的多声思维发展,展现了他创作中迸发出的新时代气息。《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成功创作就是蒋先生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技法理论与自身对钢琴创作技法的新观念、新技法,并结合对时代风格的认识而创作的成功之作。
(二)民族性
蒋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研究,从对民间音乐与民俗风情生动描绘的组曲《庙会》,以钢琴模拟民族乐器音色来探索钢琴民族化的《山花集》,到他用自己的“音阵作曲法”创作的无主题、无音列的钢琴套曲《箴言》,以及以自身命运为背景, 把自己对生活、对宇宙观的感悟融入其中,创作出的一部珍贵的带着深沉幻想、浪漫激情的现代杰作——《第一钢琴奏鸣曲》,其创作从题材的新颖、节奏的特征、调式的形态、创作技法的创新、音响的丰富等方面都蕴含着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气质,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保持了与传统民间音乐的渊源联系。 (三)个性特征
蒋先生的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人特色的标题性、深入浅出的创作技法、文人音乐的格调及内涵丰富的情感。如《庙会》中,作者把这种源于民间音乐的标题性的立意被赋予在组曲形式,用钢琴成功地塑造了5个典型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曲式,3个乐章分别运用了奏明曲式、回旋曲及自由曲体,调式也丰富多彩。《山花集》中调式游离、复合调式运用频繁。《箴言》是作者独创音阵作曲法的运用。
简读《山花集》:有节制的散板,奏响“冬日,春之向往”的憧憬音调,而“萌动”, 则大有苏东坡“浮云世事故,孤月此心明”之状。“苍松”曲意则以明确的音乐语言流淌出境生象外的艺术趣味,俨然古琴音乐“空灵”的美学观的阐发。[4]可见,蒋先生的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人音乐格调。
通过 《箴言》、 《第一钢琴奏鸣曲》,我们可以发现蒋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表现内涵丰富的情感,如《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作者以自身的命运主题为背景,同时立足于现实生活, 以崭新的人生理念和丰富的浪漫情怀创作而成的。
总之,蒋祖馨先生的钢琴创作为当代中国带来了许多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又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中西结合的表现形式,新颖、独创的作曲技法,体现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融汇东西方文化中发展的创作理念。这些重要贡献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功地引领了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方向。正如蒋先生说的,“我写的是真正东方的声音,西方人没有。” “我可能是失败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给后人铺路,只要我在不断探索,我这一生就满足了。”[5]这种独辟蹊径,创民族之新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和整个音乐创作领域,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 卞萌. 我与音乐的缘分——蒋祖馨教授采访录[J].钢琴艺术.1997(2).
[2]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2000,第98页.
[3] 卞萌. 驰骋长空的凝思浩想:蒋祖馨的《第一钢琴奏鸣曲》赏析 [J].中国音乐, 1999(1).
[4] 小宛. 他为音乐活着——记蒋祖馨[J].人民音乐,1996(3).
A Brief Exploration on Jiang Zuxin’s piano works
Zou Li
Abstract:Jiang Zuxin has been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ing and composing Chinese national piano music all his life. His creation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at is, exploration period, mature period and transcend period. His works are with special subject, various music forms, nationalized harmonic as well as rich modes and tonalities.
Key words:Jiang Zuxin; piano works;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