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课程资源及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和学分制工作下的选课工作实际,针对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策略。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选课 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26-02
完全学分制是以课程资源体系为基础,以选课制为核心,以修读最低学分和最低学分绩点为毕业标准,以实行导师制、再修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双学位制为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得以逐步落实。完善的选课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选课制规定下对学校开出的所有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包括学习进程的选择、课程的选择、任课教师的选择、上课时间的选择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使其知识结构呈现“合格+ 特色”的新格局。“合格”是对每个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特色”是学生通过对学业计划的“自我设计”来实现的,这些特色有些是反映在知识的高度上,有些是反映在所选的课程上,使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造[1]。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实例
A校自1998年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大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即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课程按修读要求的不同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了保证完全学分制的顺利进行,A校的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完成选课工作。
1、排课工作的实施
(1)上报开课计划。A校各教学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后第4-5周,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学期开课计划包括需要开设的课程、教学班、教学班人数、任课教师等具体信息。
(2)审核开课计划。A校教务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对各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进行审核,审核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①审核学期所开课程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②审核教学班容量是否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A校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以下规定:专业课程60人,学科平台课程70人,通识课程100人。
(3)教室资源分配。A校在进行排课工作前,首先由教务处根据各教学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总学时、教学班容量等信息,按照比例对教室资源进行宏观分配。除此之外,教务处预留部分教室资源用于各教学部门安排全校性课程。其次,教务处根据分配资源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设置教室使用部门,这样,各教学部门在进行排课时可以对本部门教室资源和公共教室资源进行排课使用。
(4)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排课。A校的排课工作是由教务处进行统筹,各教学单位协调实施。排课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通识课程安排,通识必修课程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先排通识必修课程有利于专业课、平台课的安排。第二阶段:进行平台课程安排,平台课程是部分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第三阶段:专业课安排。
2、选课宣传
在选课之前教学管理部门会做大量关于选课的宣传工作:1、下发关于选课的书面通知和网络通知,通知各教学部门做好宣传工作;2、印制选课规则、选课注意事项、选课时间安排等相关宣传单在校园中发放;3、通过校园网、教学工作网、校园电台加大选课宣传力度。
3、选课工作的实施
A校所有学生、所有课程都必须由学生通过登陆Internet进行选课,在任何可接入Internet的地方学生都可以登陆选课系统进行选课。A校的选课工作分三阶段安排学生进行选课。第一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分年级由高到低进行选课,本阶段选课采用先选先得原则,受教学班人数上限限制,不允许冲突、跨专业选课,可退选本阶段选定课程。在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效、无效班。第二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不分年级,全校学生同时选课,但仍然受人数上限、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不能退选第一阶段选定课程。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确定终选无效教学班,选到终选无效教学班的同学由教务处将数据导入系统,还可以进行一次选课调整。第三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第三阶段选课为冲突选课阶段,各教学部门审核通过允许冲突选课的学生能够进入系统选课;本阶段选课仍受人数上限限制,但不受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进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学生不能退选第一、第二阶段选定的课程。
二、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完全学分制的选课管理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了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选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计划认识不足
A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相关规定,为每一年级的学生都制定了教学计划,印制成册,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但是,很多学生不认真阅读,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不了解就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计划。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部分课程模块学分不够或者错选课程的现象。
(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A校学生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通过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样对排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安排由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课程安排。原则上专业课程安排上午授课,平台课程、通识课程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授课。但在排课过程中,由于各教学单位沟通不足,导致课程时段冲突,部分课程学生只能采取间断听课的方式上课,甚至出现课程时段完全冲突学生根本就无法修读的现象。
(三)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A校实行了导师制,也制定《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导师工作手册》等,但是在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一系列的制度相配合。而现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导师的选聘随意性大,很多导师是根据教师工作由部门指定,没有实行双向选择;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得导师制难以推行。另外,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受聘的导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熟悉,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都导致了导师工作不尽如人意。
3、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兴趣,片面地认为只要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因此很容易造成以下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所选课程过分集中;盲目选课,选择易得学分或教学态度不够严谨的教师所授的课程,形成“凑学分”现象等等[2]。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不愿意主动向导师咨询,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互动过程。
(四)部分学生对选课不重视
由于部分同学不重视选课,在选课期间不参加选课,或者是在自己选课阶段不参加选课,导致教师上课名单不准、成绩无法录入,这就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诸多问题。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
通过对完全学分制下选课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若干实施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策略: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计划,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习的基础,教学计划一旦制定不能随意修改、变动。稳定规范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二)制定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
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以各专业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自主选课。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以缓修或提前修读各类课程。所以,各教学单位制定合理全面的学期开课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合理的开课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计划。学校新生入校后,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出自己相关的学业计划,所以在制定学期开课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可以保障学生顺利的循序渐进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另外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实行选课制,是事先进行课程预排,所以,在制定开课计划时,需要根据已修读人数和待修读人数进行开设教学班和教学班人数。合理的教学班数和教学班人数尤其重要,如果制定开课计划的教学班人数或教学班数不准确,参加选课人数远远不到开班人数或教学班不能满足选课人数需要,导致教室资源、教师资源浪费。
(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有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对教师、课程进行选择。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合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行选课制的关键。首先,实行完全学分制后,答疑、实验指导的成分增加了,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教师要提高辅导技能,培养指导的能力。其次,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3]。最后,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尽量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同时要创造条件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聘请兼职教授、短期教授来校讲学。
(四)优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目前,学生对完全学分制最大的不满就是课程资源过于紧张,想选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或因为选修人数过多而没法选上。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看,学校就好像是一个课程资源的超市,学生就像根据自己需求挑选资源的顾客。而现在学校在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资源不够多样化,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的资源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可以说课程资源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完全学分制的优势。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本校的课程资源,通过人才引进、网络课程建设、远距离教学等形式尽快充实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2]。
(五)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
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载体,可以说没有一个适用的选课系统,就不能实现学分制选课管理的现代化。
选课问题是实施完全学分制过程中复杂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逐步体现优势的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怎样让学生顺利完成选课、选到满意的课程、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等,是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科学统筹,协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让选课制更好的为完全学分制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方君.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2]赵雷洪.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及其保障措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
[3]赵利.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04 ,15-17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选课 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26-02
完全学分制是以课程资源体系为基础,以选课制为核心,以修读最低学分和最低学分绩点为毕业标准,以实行导师制、再修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双学位制为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得以逐步落实。完善的选课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选课制规定下对学校开出的所有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包括学习进程的选择、课程的选择、任课教师的选择、上课时间的选择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使其知识结构呈现“合格+ 特色”的新格局。“合格”是对每个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特色”是学生通过对学业计划的“自我设计”来实现的,这些特色有些是反映在知识的高度上,有些是反映在所选的课程上,使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造[1]。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实例
A校自1998年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大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即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课程按修读要求的不同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了保证完全学分制的顺利进行,A校的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完成选课工作。
1、排课工作的实施
(1)上报开课计划。A校各教学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后第4-5周,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学期开课计划包括需要开设的课程、教学班、教学班人数、任课教师等具体信息。
(2)审核开课计划。A校教务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对各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进行审核,审核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①审核学期所开课程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②审核教学班容量是否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A校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以下规定:专业课程60人,学科平台课程70人,通识课程100人。
(3)教室资源分配。A校在进行排课工作前,首先由教务处根据各教学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总学时、教学班容量等信息,按照比例对教室资源进行宏观分配。除此之外,教务处预留部分教室资源用于各教学部门安排全校性课程。其次,教务处根据分配资源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设置教室使用部门,这样,各教学部门在进行排课时可以对本部门教室资源和公共教室资源进行排课使用。
(4)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排课。A校的排课工作是由教务处进行统筹,各教学单位协调实施。排课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通识课程安排,通识必修课程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先排通识必修课程有利于专业课、平台课的安排。第二阶段:进行平台课程安排,平台课程是部分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第三阶段:专业课安排。
2、选课宣传
在选课之前教学管理部门会做大量关于选课的宣传工作:1、下发关于选课的书面通知和网络通知,通知各教学部门做好宣传工作;2、印制选课规则、选课注意事项、选课时间安排等相关宣传单在校园中发放;3、通过校园网、教学工作网、校园电台加大选课宣传力度。
3、选课工作的实施
A校所有学生、所有课程都必须由学生通过登陆Internet进行选课,在任何可接入Internet的地方学生都可以登陆选课系统进行选课。A校的选课工作分三阶段安排学生进行选课。第一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分年级由高到低进行选课,本阶段选课采用先选先得原则,受教学班人数上限限制,不允许冲突、跨专业选课,可退选本阶段选定课程。在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效、无效班。第二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不分年级,全校学生同时选课,但仍然受人数上限、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不能退选第一阶段选定课程。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确定终选无效教学班,选到终选无效教学班的同学由教务处将数据导入系统,还可以进行一次选课调整。第三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第三阶段选课为冲突选课阶段,各教学部门审核通过允许冲突选课的学生能够进入系统选课;本阶段选课仍受人数上限限制,但不受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进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学生不能退选第一、第二阶段选定的课程。
二、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完全学分制的选课管理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了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选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计划认识不足
A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相关规定,为每一年级的学生都制定了教学计划,印制成册,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但是,很多学生不认真阅读,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不了解就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计划。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部分课程模块学分不够或者错选课程的现象。
(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A校学生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通过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样对排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安排由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课程安排。原则上专业课程安排上午授课,平台课程、通识课程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授课。但在排课过程中,由于各教学单位沟通不足,导致课程时段冲突,部分课程学生只能采取间断听课的方式上课,甚至出现课程时段完全冲突学生根本就无法修读的现象。
(三)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A校实行了导师制,也制定《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导师工作手册》等,但是在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一系列的制度相配合。而现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导师的选聘随意性大,很多导师是根据教师工作由部门指定,没有实行双向选择;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得导师制难以推行。另外,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受聘的导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熟悉,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都导致了导师工作不尽如人意。
3、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兴趣,片面地认为只要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因此很容易造成以下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所选课程过分集中;盲目选课,选择易得学分或教学态度不够严谨的教师所授的课程,形成“凑学分”现象等等[2]。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不愿意主动向导师咨询,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互动过程。
(四)部分学生对选课不重视
由于部分同学不重视选课,在选课期间不参加选课,或者是在自己选课阶段不参加选课,导致教师上课名单不准、成绩无法录入,这就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诸多问题。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
通过对完全学分制下选课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若干实施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策略: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计划,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习的基础,教学计划一旦制定不能随意修改、变动。稳定规范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二)制定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
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以各专业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自主选课。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以缓修或提前修读各类课程。所以,各教学单位制定合理全面的学期开课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合理的开课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计划。学校新生入校后,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出自己相关的学业计划,所以在制定学期开课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可以保障学生顺利的循序渐进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另外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实行选课制,是事先进行课程预排,所以,在制定开课计划时,需要根据已修读人数和待修读人数进行开设教学班和教学班人数。合理的教学班数和教学班人数尤其重要,如果制定开课计划的教学班人数或教学班数不准确,参加选课人数远远不到开班人数或教学班不能满足选课人数需要,导致教室资源、教师资源浪费。
(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有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对教师、课程进行选择。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合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行选课制的关键。首先,实行完全学分制后,答疑、实验指导的成分增加了,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教师要提高辅导技能,培养指导的能力。其次,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3]。最后,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尽量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同时要创造条件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聘请兼职教授、短期教授来校讲学。
(四)优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目前,学生对完全学分制最大的不满就是课程资源过于紧张,想选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或因为选修人数过多而没法选上。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看,学校就好像是一个课程资源的超市,学生就像根据自己需求挑选资源的顾客。而现在学校在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资源不够多样化,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的资源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可以说课程资源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完全学分制的优势。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本校的课程资源,通过人才引进、网络课程建设、远距离教学等形式尽快充实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2]。
(五)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
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载体,可以说没有一个适用的选课系统,就不能实现学分制选课管理的现代化。
选课问题是实施完全学分制过程中复杂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逐步体现优势的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怎样让学生顺利完成选课、选到满意的课程、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等,是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科学统筹,协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让选课制更好的为完全学分制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方君.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2]赵雷洪.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及其保障措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
[3]赵利.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04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