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这么说来,能举荐贤臣的人比贤臣更好了?(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知贤,知(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子贡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作了肯定的回答。“荐贤贤于贤”是有道理的。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这早已传为历史佳话,而子皮荐子产的故事却流传不广。其实子皮这个人是颇足称道的。
子皮即罕虎,郑国上卿。鉴于子产的才能,子皮把上卿的职位让给了子产。子产起初考虑到郑国是处在大国夹缝里的一个小国,国内显贵大族十分骄横,难以行政,因而不敢接受子皮的好意。子皮鼓励他说,我罕虎带头听您的,谁敢冒犯?在子皮的大力帮助下,子产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对内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对外巧妙周旋,有效地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和权益。据史书记载,在子产当政的二十多年间,郑国政治清明,秩序安定。子产的政治才干之所以能尽数施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子皮的贤能。
子皮之贤表现在何处?
首先他能“知贤”,即识别贤才,当时郑国有不少人有相当的才能,但是子皮从多年的考察中发现,唯独子产具有比较全面的才和德,堪当上卿之任,因而把权柄交给了子产。
其次他有容贤之量。子皮继承其父子展之职,为郑国执政,次年即让位于子产。在此期间,除了闹饥荒时办过一次赈济以外,子皮没有什么卓著的政绩,其行政才能充其量不过及格而已。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嫉贤妒能。当时一些权欲熏心的人,一见才能高于己者,轻则闲置之,重则压抑之,甚至必除之而后快。而子皮却反乎此,他见能思用,遇贤而让。
再次他有助贤之德。子皮让贤以后,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大力襄助,为子产扫清道路,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以必要的支持。子产执政时比较年轻,贵族们专横跋扈,动辄兵刃相见。贵族丰卷要求子产批准他田猎以供祭祀。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国君才可以这样,所以子产没有同意。丰卷便回去集合家兵,要杀子产。这时子皮挺身而出,一面挽留要出走避难的子产,一面组织力量将丰卷赶出郑国。
子皮何以能这样呢?原因在于他识大体、顾大局的品格。若非如此,他尽可以在其父留下的执政位置上安稳度日。但子皮并没有把高位看成是一己之私,他曾以“为郑国”“务知大者远者”的话嘉许子产,也以此要求自己。因此他能毅然避席引退,主动荐贤让贤。
子产当政的头两年,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城乡秩序,厘正土地疆界,用新的伍制改造原来的井田制,打击那些贵族。这就直接触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激起了他们对子产的切齒仇恨。他们说:“取我衣冠而禇(储)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那时郑国国君简公没有实权,对贵族们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子皮的支持,任凭子产有浑身本事,也可能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甚至连脑袋也保不住。清人高士奇说:“无罕虎,则子产之贤不彰。”此言颇为公允。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7月31日)
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这么说来,能举荐贤臣的人比贤臣更好了?(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知贤,知(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子贡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作了肯定的回答。“荐贤贤于贤”是有道理的。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这早已传为历史佳话,而子皮荐子产的故事却流传不广。其实子皮这个人是颇足称道的。
子皮即罕虎,郑国上卿。鉴于子产的才能,子皮把上卿的职位让给了子产。子产起初考虑到郑国是处在大国夹缝里的一个小国,国内显贵大族十分骄横,难以行政,因而不敢接受子皮的好意。子皮鼓励他说,我罕虎带头听您的,谁敢冒犯?在子皮的大力帮助下,子产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对内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对外巧妙周旋,有效地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和权益。据史书记载,在子产当政的二十多年间,郑国政治清明,秩序安定。子产的政治才干之所以能尽数施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子皮的贤能。
子皮之贤表现在何处?
首先他能“知贤”,即识别贤才,当时郑国有不少人有相当的才能,但是子皮从多年的考察中发现,唯独子产具有比较全面的才和德,堪当上卿之任,因而把权柄交给了子产。
其次他有容贤之量。子皮继承其父子展之职,为郑国执政,次年即让位于子产。在此期间,除了闹饥荒时办过一次赈济以外,子皮没有什么卓著的政绩,其行政才能充其量不过及格而已。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嫉贤妒能。当时一些权欲熏心的人,一见才能高于己者,轻则闲置之,重则压抑之,甚至必除之而后快。而子皮却反乎此,他见能思用,遇贤而让。
再次他有助贤之德。子皮让贤以后,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大力襄助,为子产扫清道路,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以必要的支持。子产执政时比较年轻,贵族们专横跋扈,动辄兵刃相见。贵族丰卷要求子产批准他田猎以供祭祀。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国君才可以这样,所以子产没有同意。丰卷便回去集合家兵,要杀子产。这时子皮挺身而出,一面挽留要出走避难的子产,一面组织力量将丰卷赶出郑国。
子皮何以能这样呢?原因在于他识大体、顾大局的品格。若非如此,他尽可以在其父留下的执政位置上安稳度日。但子皮并没有把高位看成是一己之私,他曾以“为郑国”“务知大者远者”的话嘉许子产,也以此要求自己。因此他能毅然避席引退,主动荐贤让贤。
子产当政的头两年,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城乡秩序,厘正土地疆界,用新的伍制改造原来的井田制,打击那些贵族。这就直接触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激起了他们对子产的切齒仇恨。他们说:“取我衣冠而禇(储)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那时郑国国君简公没有实权,对贵族们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子皮的支持,任凭子产有浑身本事,也可能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甚至连脑袋也保不住。清人高士奇说:“无罕虎,则子产之贤不彰。”此言颇为公允。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