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前言
肖复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北京人。1968年开始到北大荒插队6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十年。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八十余部,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肖复兴是一个多产作家,其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包括追忆流年、眷恋亲情、剖析现实、描述风土、漫游艺术、关注民生、品味文化等,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散文近著有《蓝调城南》、《音乐笔记》、《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肖复兴新散文画作》(2卷)、《底层的叩问·肖复兴人生笔记》等。
追逐远方·放飞梦想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读者》2009年第1期上)
浪迹天涯
固步自封,只能使自己沦为井底之蛙。趁着青春的激情正在燃烧,趁着梦想的翅膀刚刚展开,去远方,去远方,去勾勒自己的人生蓝图,去演绎自己的瑰丽梦想。人们常说:“男儿有志在四方”。闯荡远方,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既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又提升人生的价值。作者赞同儿子去遥远的南方漫游,欣赏同胞只身异国他乡寻梦,倾诉自我豪情万丈到北大荒历练,他们最终都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拥有了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所叙述的三个事例虽然都很简练,但都紧密围绕“年轻时应该去远方”这一主题,为作者人生感悟的引出作了有力的铺垫。当然,作者那样热情地向往远方,他对漂泊的认识还是理智的,“漂泊不是旅游”,漂泊“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作者追逐远方的那份勇敢、那份执著,从灵魂深处感动着读者,激励着读者。在品味优美灵动、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的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情不自禁也会去追逐远方,放飞梦想!
且读且思
1.文章的标题在全文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3.“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此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文中充满哲理的语句比比皆是,请你列举一句出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5.在最后一段开头引用泰戈尔的诗句起什么作用?
6.你心中的远方是什么?一旦明确了远方,你会怎么做呢?
灿烂青春·美丽尊重
尊 重
肖复兴
读中学的时候,我和一位女同学很要好,她住在我家的斜对面,星期六晚上常常到我家来玩。那时,我们都喜欢看书,书便成了药引子,由书再扯到别的,一聊就是半夜。正是青春萌动的时期,男女同学坐在一起,伴着青春刚刚苏醒的脉搏,书和聊天,都染上异样的色彩。时间,便不知不觉过得飞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时钟的分针、时针便走到一起并站在最高处了。
我们的友情,自然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恋情。从初三一直维持到高三毕业,几乎每星期六晚上,无论风霜雨雪,都是在我家这样度过的。
那时,我家有里外两间小屋。爸爸妈妈睡在里间,我和弟弟睡在外间。爸爸妈妈从未因为我们一聊聊到半夜而出来干涉、责骂或旁敲侧击过我们一次。有时,他们实在困了,或第二天还要加班,便早早躺下,悄悄地熄灭里屋的灯,绝不影响我们交谈。
那些个青春气息和夜晚的青草悄悄滋生的星期六夜晚,我们常常因交谈的投入、忘情、兴奋,而忽略了爸爸妈妈乃至整个世界的存在。但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为我们祝福。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无声胜似有声的爱,弥漫在无数个星期六晚上的夜色之中。
我懂得,这就是尊重。
我弟弟长大了,不喜欢学习,偏偏喜欢足球。
每到期末考试后,弟弟总要拿回一门或两门不及格的考卷。老师总要找家长去学校,严厉地批评弟弟,希望家长抓紧。
每逢这时,我都替弟弟羞愧难当。我便在假期里,替弟弟出许多张试卷,帮助他补习功课。因为我在学校是连年优良成绩的获得者,有一两门功课不及格,简直不可思议。
起初,爸爸妈妈很支持我。但从初一到初三,效果并不佳,弟弟依旧不及格,对我的补课只是应付,心思还在足球上。
爸爸妈妈先对我说:“你也别费这心了!既然想踢球,就让他去踢得了!”
然后,他们又对弟弟说:“行行出状元!凭一张嘴,侯宝林的相声、陆春龄的笛子,都成了绝活。踢球也一样,只要你下决心踢出个名堂来!”
为此,弟弟很得意。为此,我和爸爸妈妈争论过。为此,弟弟多费了几双回力牌球鞋,多花了不少爸爸妈妈的辛苦钱——他们给弟弟买了不少营养品。
弟弟踢进了北京市少年体校足球队。那一支少年足球队即将升级为北京青年二队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爸爸妈妈没有埋怨过弟弟。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那一份情爱,弟弟在童年和少年时的足球梦才五彩缤纷,从不迷茫。
弟弟懂得,这就是尊重。
儿子今年即将十六岁了。他长得比我十六岁时还高,嘴唇上长满和我那时一样如春天新生的茵茵草坪般的绒毛了。
竟这样飞快,我长到和当年爸爸妈妈一样的年龄了。生命在儿子的身上延续,岁月却在我身上苍老。
一天,狂风大作,我从外面回家有些感冒,看见儿子只穿一件背心,一边冲着感冒冲剂一边说:“快穿上衣服,小心感冒!”他应声着,却不见穿衣服。我便接着冲他喊:“听见没有?快穿上衣服!”他还是应着声,照样不见动静。我有些生气:“你是怎么回事,说你这么半天了,还不穿衣服?等感冒可就晚了!”他顶了我一句:“谁像你这么爱感冒?”
还顶嘴?我一听,更来火了,扔过衣服给他,非让他当着我的面把衣服穿上不可,还指着窗外怒吼的大风对他吼道:“你看看是什么天气!”儿子万般无奈,只好套上了衣服。
事后,他对我说:“爸,我希望你别认为你会感冒便认定我也会感冒,你想干的事我也想干!”他又说:“你得尊重点儿我的意见!”
儿子喜欢罗大佑。罗大佑以前出的几盘磁带,他都买了。前不久,他看见罗大佑新出的《恋曲2000》,便毫不犹豫买下了。
把磁带放进录音机听了一遍,他对我说:“除了个别曲子还好,整体水平不如他的上一盘磁带《恋曲1990》。我不喜欢!”
我问他:“既然买的时候还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为什么那么急着买?”他望了我一眼,说:“罗大佑从上一盘磁带到这一盘磁带,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真的。我买它,是对他的尊重!”
(选自《肖复兴散文·情感卷》,作家出版社)
情感空间
尊重是一种美好而抽象的情感,在这三个小故事里,这种情感变得真实、具体了。这位作家没有对尊重的定义及好处作空洞的说教,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自己上中学时和一位女同学的交往、弟弟不喜欢学习偏偏喜欢足球、儿子建议“我”尊重他的意见以及儿子尊重歌星罗大佑这三件生活往事,充分肯定了爸爸妈妈对“我们”情感、爱好、意见等的尊重,而“我们”也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以及尊重在“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读者也明白了尊重的含义和作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依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精心地筛选,便可以组织成一篇得意之作。《尊重》一文依据的主题是“尊重让我们快乐幸福地成长”,通过叙写自身亲历、目睹、耳闻的三件典型的事情,巧妙地缀连成文,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既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且读且思
1.这篇美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三个典型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文章叙述的第三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那一份情爱,弟弟在童年和少年时的足球梦才五彩缤纷,从不迷茫。”此句中的“那一份情爱”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读了这篇感情真挚、格调温暖的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善待生命·爱己爱人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肖复兴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我真是生怕她的旧病复发。我悄悄地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臂伸腿弯腰的,有规律地反复地动作着,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她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臂腿比以前有劲儿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每早的锻炼为了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您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是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常让我感动不已。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一天,她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都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连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子不放。大家常常劝他,他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止一个人说他:“你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照样以酒为乐,以酒为荣,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内会也是那样轻巧的无所谓吗?他起码连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苦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我也曾将母亲当时锻炼的情景告诉给他,但他似乎无动于衷。想想,他没有亲身感受到那情景,母亲每天清晨锻炼身体而想着包括我和他在内的孩子的当时,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着呢。或许,这就是孩子和母亲的区别。只有孩子才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孩子脱离母体之后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
(选自《时文选粹》第五辑,南方出版社)
人间厚爱
每天清早,母亲坚持练自己杜撰的早操;并且,母亲怕吵醒“我”,晨练的阵地由屋子里转到院子里;就算是临终那一天,母亲还洗净自己的衣服并叠放整齐……爱惜自己生命的母亲,不给后人“添累赘”的母亲,关爱他人生命的母亲!难怪母亲去世那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母亲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永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故事非常叫人感动,文中的母亲也令人肃然起敬。如何让生命得以永恒?像母亲那样,不把自己的生命仅仅看作属于自己,坚持“每个人的生命都和别人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人生观,从而为他人生命的美好而善待自己的生命。母亲那广阔的胸襟,母亲那乐观的人生态度,母亲那对他人沉甸甸的爱,叫“我”刻骨铭心,伴“我”一生一世!
且读且思
1.文中哪些句子诠释了“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这个观点?
2.母亲是怎样把生命不仅仅看成属于自己的?请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概括回答。
3.“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4.作者为什么要叙述弟弟饮酒成性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事情?
5.是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那么,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做些什么才不给他人“添累赘”?请列举一个事实简要说说,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肖复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北京人。1968年开始到北大荒插队6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十年。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八十余部,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肖复兴是一个多产作家,其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包括追忆流年、眷恋亲情、剖析现实、描述风土、漫游艺术、关注民生、品味文化等,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散文近著有《蓝调城南》、《音乐笔记》、《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肖复兴新散文画作》(2卷)、《底层的叩问·肖复兴人生笔记》等。
追逐远方·放飞梦想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读者》2009年第1期上)
浪迹天涯
固步自封,只能使自己沦为井底之蛙。趁着青春的激情正在燃烧,趁着梦想的翅膀刚刚展开,去远方,去远方,去勾勒自己的人生蓝图,去演绎自己的瑰丽梦想。人们常说:“男儿有志在四方”。闯荡远方,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既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又提升人生的价值。作者赞同儿子去遥远的南方漫游,欣赏同胞只身异国他乡寻梦,倾诉自我豪情万丈到北大荒历练,他们最终都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拥有了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所叙述的三个事例虽然都很简练,但都紧密围绕“年轻时应该去远方”这一主题,为作者人生感悟的引出作了有力的铺垫。当然,作者那样热情地向往远方,他对漂泊的认识还是理智的,“漂泊不是旅游”,漂泊“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作者追逐远方的那份勇敢、那份执著,从灵魂深处感动着读者,激励着读者。在品味优美灵动、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的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情不自禁也会去追逐远方,放飞梦想!
且读且思
1.文章的标题在全文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3.“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此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文中充满哲理的语句比比皆是,请你列举一句出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5.在最后一段开头引用泰戈尔的诗句起什么作用?
6.你心中的远方是什么?一旦明确了远方,你会怎么做呢?
灿烂青春·美丽尊重
尊 重
肖复兴
读中学的时候,我和一位女同学很要好,她住在我家的斜对面,星期六晚上常常到我家来玩。那时,我们都喜欢看书,书便成了药引子,由书再扯到别的,一聊就是半夜。正是青春萌动的时期,男女同学坐在一起,伴着青春刚刚苏醒的脉搏,书和聊天,都染上异样的色彩。时间,便不知不觉过得飞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时钟的分针、时针便走到一起并站在最高处了。
我们的友情,自然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恋情。从初三一直维持到高三毕业,几乎每星期六晚上,无论风霜雨雪,都是在我家这样度过的。
那时,我家有里外两间小屋。爸爸妈妈睡在里间,我和弟弟睡在外间。爸爸妈妈从未因为我们一聊聊到半夜而出来干涉、责骂或旁敲侧击过我们一次。有时,他们实在困了,或第二天还要加班,便早早躺下,悄悄地熄灭里屋的灯,绝不影响我们交谈。
那些个青春气息和夜晚的青草悄悄滋生的星期六夜晚,我们常常因交谈的投入、忘情、兴奋,而忽略了爸爸妈妈乃至整个世界的存在。但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为我们祝福。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无声胜似有声的爱,弥漫在无数个星期六晚上的夜色之中。
我懂得,这就是尊重。
我弟弟长大了,不喜欢学习,偏偏喜欢足球。
每到期末考试后,弟弟总要拿回一门或两门不及格的考卷。老师总要找家长去学校,严厉地批评弟弟,希望家长抓紧。
每逢这时,我都替弟弟羞愧难当。我便在假期里,替弟弟出许多张试卷,帮助他补习功课。因为我在学校是连年优良成绩的获得者,有一两门功课不及格,简直不可思议。
起初,爸爸妈妈很支持我。但从初一到初三,效果并不佳,弟弟依旧不及格,对我的补课只是应付,心思还在足球上。
爸爸妈妈先对我说:“你也别费这心了!既然想踢球,就让他去踢得了!”
然后,他们又对弟弟说:“行行出状元!凭一张嘴,侯宝林的相声、陆春龄的笛子,都成了绝活。踢球也一样,只要你下决心踢出个名堂来!”
为此,弟弟很得意。为此,我和爸爸妈妈争论过。为此,弟弟多费了几双回力牌球鞋,多花了不少爸爸妈妈的辛苦钱——他们给弟弟买了不少营养品。
弟弟踢进了北京市少年体校足球队。那一支少年足球队即将升级为北京青年二队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爸爸妈妈没有埋怨过弟弟。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那一份情爱,弟弟在童年和少年时的足球梦才五彩缤纷,从不迷茫。
弟弟懂得,这就是尊重。
儿子今年即将十六岁了。他长得比我十六岁时还高,嘴唇上长满和我那时一样如春天新生的茵茵草坪般的绒毛了。
竟这样飞快,我长到和当年爸爸妈妈一样的年龄了。生命在儿子的身上延续,岁月却在我身上苍老。
一天,狂风大作,我从外面回家有些感冒,看见儿子只穿一件背心,一边冲着感冒冲剂一边说:“快穿上衣服,小心感冒!”他应声着,却不见穿衣服。我便接着冲他喊:“听见没有?快穿上衣服!”他还是应着声,照样不见动静。我有些生气:“你是怎么回事,说你这么半天了,还不穿衣服?等感冒可就晚了!”他顶了我一句:“谁像你这么爱感冒?”
还顶嘴?我一听,更来火了,扔过衣服给他,非让他当着我的面把衣服穿上不可,还指着窗外怒吼的大风对他吼道:“你看看是什么天气!”儿子万般无奈,只好套上了衣服。
事后,他对我说:“爸,我希望你别认为你会感冒便认定我也会感冒,你想干的事我也想干!”他又说:“你得尊重点儿我的意见!”
儿子喜欢罗大佑。罗大佑以前出的几盘磁带,他都买了。前不久,他看见罗大佑新出的《恋曲2000》,便毫不犹豫买下了。
把磁带放进录音机听了一遍,他对我说:“除了个别曲子还好,整体水平不如他的上一盘磁带《恋曲1990》。我不喜欢!”
我问他:“既然买的时候还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为什么那么急着买?”他望了我一眼,说:“罗大佑从上一盘磁带到这一盘磁带,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真的。我买它,是对他的尊重!”
(选自《肖复兴散文·情感卷》,作家出版社)
情感空间
尊重是一种美好而抽象的情感,在这三个小故事里,这种情感变得真实、具体了。这位作家没有对尊重的定义及好处作空洞的说教,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自己上中学时和一位女同学的交往、弟弟不喜欢学习偏偏喜欢足球、儿子建议“我”尊重他的意见以及儿子尊重歌星罗大佑这三件生活往事,充分肯定了爸爸妈妈对“我们”情感、爱好、意见等的尊重,而“我们”也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以及尊重在“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读者也明白了尊重的含义和作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依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精心地筛选,便可以组织成一篇得意之作。《尊重》一文依据的主题是“尊重让我们快乐幸福地成长”,通过叙写自身亲历、目睹、耳闻的三件典型的事情,巧妙地缀连成文,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既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且读且思
1.这篇美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三个典型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文章叙述的第三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那一份情爱,弟弟在童年和少年时的足球梦才五彩缤纷,从不迷茫。”此句中的“那一份情爱”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读了这篇感情真挚、格调温暖的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善待生命·爱己爱人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肖复兴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我真是生怕她的旧病复发。我悄悄地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臂伸腿弯腰的,有规律地反复地动作着,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她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臂腿比以前有劲儿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每早的锻炼为了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您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是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常让我感动不已。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一天,她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都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连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子不放。大家常常劝他,他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止一个人说他:“你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照样以酒为乐,以酒为荣,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内会也是那样轻巧的无所谓吗?他起码连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苦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我也曾将母亲当时锻炼的情景告诉给他,但他似乎无动于衷。想想,他没有亲身感受到那情景,母亲每天清晨锻炼身体而想着包括我和他在内的孩子的当时,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着呢。或许,这就是孩子和母亲的区别。只有孩子才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孩子脱离母体之后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
(选自《时文选粹》第五辑,南方出版社)
人间厚爱
每天清早,母亲坚持练自己杜撰的早操;并且,母亲怕吵醒“我”,晨练的阵地由屋子里转到院子里;就算是临终那一天,母亲还洗净自己的衣服并叠放整齐……爱惜自己生命的母亲,不给后人“添累赘”的母亲,关爱他人生命的母亲!难怪母亲去世那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母亲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永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故事非常叫人感动,文中的母亲也令人肃然起敬。如何让生命得以永恒?像母亲那样,不把自己的生命仅仅看作属于自己,坚持“每个人的生命都和别人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人生观,从而为他人生命的美好而善待自己的生命。母亲那广阔的胸襟,母亲那乐观的人生态度,母亲那对他人沉甸甸的爱,叫“我”刻骨铭心,伴“我”一生一世!
且读且思
1.文中哪些句子诠释了“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这个观点?
2.母亲是怎样把生命不仅仅看成属于自己的?请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概括回答。
3.“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4.作者为什么要叙述弟弟饮酒成性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事情?
5.是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那么,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做些什么才不给他人“添累赘”?请列举一个事实简要说说,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