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文章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论述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现代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前教育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市中部,是国列贫困县,东乡族的教育滞后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从地理因素来讲,东乡县山大沟深、地贫物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给东乡县办学环境带来极大影响;从历史因素来讲,东乡县真正办教育是在解放后由政府大力号召下被动完成,并非自觉行为,且缺乏向往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从文化传统来讲,东乡族作为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经堂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对东乡族儿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广泛;从经济条件上来讲,东乡县经济极度落后,教育投入内源动力不足;从社会发展角度讲,仰赖伊斯兰文化的优越性,东乡族与大多穆斯林民族一样有灵活的经商头脑,很多人通过做买卖赚到了钱,在利益与“榜样”力量的驱动下很多人对教育不屑一顾。东乡族成为少数民族中文盲率最高,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民族,其教育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是学前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1995年-1996学年东乡县共有幼儿园2所,1995年东乡县共投入教育经费771万元,占到了全县财政支出的25.03%。在经费的分配中,中学207.1万,小学450万,东乡民族师范为25.1万,幼教10.2万,民办补助60.2万,另有小学维修费7万。其中幼儿园经费开支明细为工资6.0万,补助2.9万。幼儿园占地面积2398平方米,校舍占地528平方米,教师占地388平方米,教工宿舍用房14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中危房面积84平方米。”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的状况非常落后,由于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很多学龄前儿童接受了经堂教育,使得经堂教育在幼儿学前阶段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经堂教育毕竟不是教学生识字、学文化、学科学的正规教育机构,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意义重大,显然,经堂教育担负不了这样的职责。
据笔者2012年9月在东乡族自治县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幼儿园5所,学生720名,班级17个,包括6个大班,5个中班和6个小班;共学前班18个班级,849名学生。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县共有一年级239个班级,学生8338名。据当地教师解释,形成学前人数与一年级人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现行“营养早餐”项目的享受对象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所以形成了一年级入学儿童骤增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前班、幼儿园的匮缺,大量儿童,包括超龄儿童只能直接就读一年级,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师资、教材、教室等配套资源的分配的压力与难题。东乡族一共24个乡镇,平均下来每个乡镇不到一个学前班或者幼儿班。由此,我们看到东乡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我国幼教事业总体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学前教育得不到有校的保障,造成幼小衔接工作困难重重,尤其对于东乡县过渡双语教学,教学任务就更重了。
作为教育贫困的典范,帮助贫困的东乡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应该是扶贫的根本性措施。东乡县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决定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很重。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因地制宜的调整东乡县学前班与幼儿园的布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扶贫与科教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尤其是汉语教学。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四教统筹”。
一、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
教育的基石是学前教育,教育公平的基石是学前教育的公平,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政策布施的和理性,整合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尤其是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也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列贫困县,东乡的扶贫不仅限于经济的投入,更需要文化与教育的投入,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曾说过,“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又是十年后的经济。”
二、有利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顺利展开
加大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投入有助于深化家长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一方面正确认识汉语的学习价值,培养民族成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树立正确对异质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客观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一东乡族为例,东乡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双语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过渡双语教学来实现,而过渡双语教学主要是集中在学前阶段和小学低年级。而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环节双语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保障入学率,切实解决因语言隔阂造成的失辍学严重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言,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社会各群体对“我族类”与“非我族类”的正确定位,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共建,繁荣与共。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更可以引进主流文化的现代元素,通过语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对话。而双语教育与学前教育正是为民族教育打下良好的奠基,通过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通过教育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这也是民族语言文化最好的留存途径。
三、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的现代化
民族幼儿教育现代化应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是一种有继承,有吸收,有创新的幼儿教育体制。消除因出生带来的代际贫困,培养兼通双语双文化的民族人才,将知识转化成经济,有利于民族的现代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应当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性,即教育的民族性与教育的时代性,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编印少数民族熟悉的学前教育教材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加大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投入,切实解决好幼小衔接师资、教材、儿童兴趣,并且对民族文化给予尊重和指导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健康发展的关心,也是对民族经济文化的关照。
四、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东乡族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学习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学习一切有利于个人或者民族反战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文化多元注意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各民族都有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质的权利,社会允许他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向他们灌输全球意识,帮助他们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他们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联系他们熟悉的生活,培养全方位能力,改变西北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相对落后的状态。
我国大多民族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但是地缘关系并不影响文化的向心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是我国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繁荣基石。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的投入,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改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集中力量攻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各难题,培养一批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师资,优先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有利于我国边陲稳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展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戎,龙山(加).中國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组.中国教育年鉴200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以念.西北回族幼儿教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 静,女,回族,宁夏银川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前教育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市中部,是国列贫困县,东乡族的教育滞后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从地理因素来讲,东乡县山大沟深、地贫物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给东乡县办学环境带来极大影响;从历史因素来讲,东乡县真正办教育是在解放后由政府大力号召下被动完成,并非自觉行为,且缺乏向往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从文化传统来讲,东乡族作为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经堂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对东乡族儿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广泛;从经济条件上来讲,东乡县经济极度落后,教育投入内源动力不足;从社会发展角度讲,仰赖伊斯兰文化的优越性,东乡族与大多穆斯林民族一样有灵活的经商头脑,很多人通过做买卖赚到了钱,在利益与“榜样”力量的驱动下很多人对教育不屑一顾。东乡族成为少数民族中文盲率最高,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民族,其教育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是学前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1995年-1996学年东乡县共有幼儿园2所,1995年东乡县共投入教育经费771万元,占到了全县财政支出的25.03%。在经费的分配中,中学207.1万,小学450万,东乡民族师范为25.1万,幼教10.2万,民办补助60.2万,另有小学维修费7万。其中幼儿园经费开支明细为工资6.0万,补助2.9万。幼儿园占地面积2398平方米,校舍占地528平方米,教师占地388平方米,教工宿舍用房14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中危房面积84平方米。”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的状况非常落后,由于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很多学龄前儿童接受了经堂教育,使得经堂教育在幼儿学前阶段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经堂教育毕竟不是教学生识字、学文化、学科学的正规教育机构,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意义重大,显然,经堂教育担负不了这样的职责。
据笔者2012年9月在东乡族自治县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幼儿园5所,学生720名,班级17个,包括6个大班,5个中班和6个小班;共学前班18个班级,849名学生。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县共有一年级239个班级,学生8338名。据当地教师解释,形成学前人数与一年级人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现行“营养早餐”项目的享受对象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所以形成了一年级入学儿童骤增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前班、幼儿园的匮缺,大量儿童,包括超龄儿童只能直接就读一年级,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师资、教材、教室等配套资源的分配的压力与难题。东乡族一共24个乡镇,平均下来每个乡镇不到一个学前班或者幼儿班。由此,我们看到东乡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我国幼教事业总体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学前教育得不到有校的保障,造成幼小衔接工作困难重重,尤其对于东乡县过渡双语教学,教学任务就更重了。
作为教育贫困的典范,帮助贫困的东乡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应该是扶贫的根本性措施。东乡县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决定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很重。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因地制宜的调整东乡县学前班与幼儿园的布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扶贫与科教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尤其是汉语教学。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四教统筹”。
一、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
教育的基石是学前教育,教育公平的基石是学前教育的公平,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政策布施的和理性,整合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尤其是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也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列贫困县,东乡的扶贫不仅限于经济的投入,更需要文化与教育的投入,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曾说过,“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又是十年后的经济。”
二、有利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顺利展开
加大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投入有助于深化家长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一方面正确认识汉语的学习价值,培养民族成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树立正确对异质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客观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一东乡族为例,东乡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双语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过渡双语教学来实现,而过渡双语教学主要是集中在学前阶段和小学低年级。而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环节双语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保障入学率,切实解决因语言隔阂造成的失辍学严重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言,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社会各群体对“我族类”与“非我族类”的正确定位,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共建,繁荣与共。语言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更可以引进主流文化的现代元素,通过语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对话。而双语教育与学前教育正是为民族教育打下良好的奠基,通过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通过教育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这也是民族语言文化最好的留存途径。
三、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的现代化
民族幼儿教育现代化应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是一种有继承,有吸收,有创新的幼儿教育体制。消除因出生带来的代际贫困,培养兼通双语双文化的民族人才,将知识转化成经济,有利于民族的现代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应当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性,即教育的民族性与教育的时代性,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编印少数民族熟悉的学前教育教材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加大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投入,切实解决好幼小衔接师资、教材、儿童兴趣,并且对民族文化给予尊重和指导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健康发展的关心,也是对民族经济文化的关照。
四、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东乡族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学习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学习一切有利于个人或者民族反战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文化多元注意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各民族都有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质的权利,社会允许他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向他们灌输全球意识,帮助他们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他们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联系他们熟悉的生活,培养全方位能力,改变西北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相对落后的状态。
我国大多民族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但是地缘关系并不影响文化的向心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是我国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繁荣基石。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的投入,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改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集中力量攻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各难题,培养一批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师资,优先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有利于我国边陲稳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展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戎,龙山(加).中國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组.中国教育年鉴200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以念.西北回族幼儿教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 静,女,回族,宁夏银川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