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老先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老先生姓顾,拜访过几次,见面叫顾先生,名什么,反倒记不得了。认识顾老先生,是因为周山。
  1980年代末,我每天读书编稿,写点时文,换点烟钱,偶尔打牌,有输有赢。但没多久,单位说要自负盈亏了。于是,立马就从,文学青年,变成了油腻中年。坐下来合计,抢银行,不敢的;做生意,也不会;会的,编书编杂志。集体的事情,总要出力。理想,交给纯文学;生计,就留给畅销书了。那时,我们单位资料室的小阁楼上,堆着一批旧书,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通俗小说。我一本一本地翻过,武侠也分南北,言情侦探,苏青潘柳黛,算是开了眼。知道,张爱玲身边,也还有几个战友。挑一点,还能看的,复印,复印好,交给编辑整理。那时,我们的文学编辑,趣味,都蛮高雅,一边编,一边就发牢骚。我也只能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从下乡那天开始,就明白一个道理,人急了,什么都能干。编了一堆,真正出的,也就一二本。好像还真赚了钱,赚了钱,就有人管,管了,就不能出了。书不出了,出增刊,长篇小说。这下没人管了,合理合法,就到处打听,有没有人在写畅销书。
  离我们不远,淮海路,上海社科院。经常来的,有裘小龙,专业英美文学,但从不谈现代后现代,谈什么?谈侦探小说,后来,裘小龙出国,还真变成侦探小说作家,一晃,几十年了。还有一位,张文江,不常来,来了,讲老子庄子。后来,张文江在家密授古典,听者云从。据说,王安忆也在门下行走,所以,说起张文江,王安忆的眼睛是会亮的。我那时对学问,已经淡了,愁的,是生计。东打听,西打听,打听出周山,也是社科院的闲人,哲学所,研究古代哲学,兼写通俗文学。我对哲学没兴趣,听到通俗文学,眼睛也亮了。
  周山来了,挟着书稿,还没坐下,先谈稿费。我说,讲钱太俗,先看书稿。一页一页地看,李士群出来了,丁默邨出来了,吴四宝也出来了,还有吴四宝的老婆佘爱珍,76号啊。我朝周山看看,周山莫测高深,说,还有很多,不能写,不能写的。就想,这是哲学家?怎么看,都像历史系毕业的。然后言归正传,一边漫天要价,一边就地还钱。周山满意了,我也满意。我后来体会到,大家都满意的事,也就是大家都觉得占了便宜。
  周山后来成了常客,主要因为,周山很闲。来了,就云山雾罩。李士群谈腻了,就讲讲哲学。我呢,生计问题暂时解决了,听听哲学也是好的,一边听,一边点头。当然,不能乱点,就像以前听戏,冷不防,叫声好。我后来也总结出,对付这些知识分子,最好的办法,是听他们谈学问,时不时的,还要会心一点头。当然,有时也蛮累的。
  周山聪明,聪明的人,一般都精力充沛。精力充沛,又没地方发泄,所以,不容易安分。有段时间,周山不讲哲学了,谈古董,反过来,有点向我卖拐的意思。当然,也就是说说。行动,是没有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既不向先锋致敬,也不去研究孙甘露孙老师,整天想着畅销书,惭愧。
  周山不知怎么提起顾老先生,老先生是周山的前同事,退休了。周山说起顾老先生,眼睛也是亮的。说多了,就有了顾老先生的模样,儒雅,通学,述而不作。说多了,就有了拜见老先生的念头。
  也是一天,正觉得无聊,周山来了,说去见顾老先生。拐了几个弯,到了福州路。福州路,上海老城厢,除了旧书,还有老房子。周山说,王宝和。那时,“王宝和”还蛮市民,买了黄酒,还有花生米、豆腐干之类,有没有猪头肉,想不起来了,应该没有。
  这才到了顾老先生的家,进了门,楼道暗暗的,木制的楼梯有年头了,极窄,踩上去,咯吱咯吱,还有点晃。晃了一层,又晃了一层,顾老先生笑呵呵地站在楼梯口。
  屋内的陈设简单之极,墙皮也有些剥落,耀眼的,是一排红木柜子。顾老先生笑眯眯地站在那里,一件蓝色的中式对襟棉袄,洗得淡了,袖口也有点发毛,看起来,不像学者,倒有点像过去写字间的职员。看到我们带来的酒菜,顾老先生又笑眯眯地拿出三只酒杯。
  周山是熟客了,酒还没喝,先去打开红木柜子,边招呼我过去观赏。柜子里,有许多小抽屉,小抽屉里,有许多集邮册式的本子。里面,夹着许多钱,钱我认识,但不知道是什么钱。那一次,我是开眼了,看到的纸币中,面额最大的,是新疆盛世才发行的纸币,六个亿,还是六十亿?匪夷所思。那时,我沉迷武侠小说,就问顾老先生,有没有银票,顾老先生想了想,打开一只抽屉,还真有,宋代的。周山炫耀似的说,顾老先生的收藏品中,好多是绝品,我就想,干嘛不换成现钱?又不敢说,怕老先生说我俗了。
  又看铜镜,黑乎乎的一堆,破镜重圆,有了点感性认识,玻璃的怎么圆?又好像看到了磨镜老人,但怎么磨,也不如玻璃呀,雾里看花,朦胧美。也是不敢说的,说了,就俗了。
  再看玉器,顾老先生就很谦虚,说他父亲专攻玉器,自己,是不懂的。我这才知道,收藏,也有家学。我也就是胡乱看看,只是有两只花瓶长得奇怪,有好多奇形怪状的人形,顾老先生说,那是十二星宿。周山说,博物馆开价多少多少万,顾老先生也不卖。我就急了,干嘛不卖?周山白了我一眼,我就知道错了,俗了。顾老先生只是淡淡一笑,说,那是先父留下的,是个念想。周山解围似的捧出块石头,问我是什么,我说,磨剪子的。顾老先生又是一笑。周山说,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我脸上,就有点讪讪。
  这就有点索然了,俗人,是不能面对古物的。
  接着喝酒,周山就问顾老先生最近在忙什么。顾老先生说,在帮一家博物馆鉴定玉器。这就说起,某地发现了一個废坑,坑里是玉料,附近是王宫。估计是当年王宫工匠制玉的边角料,现在被发现,就有人做成古董,混入市场。周山就问,机器呢?顾老先生说,机器也不行的。顾老先生又对着我解释,年代是一样的,同位素也很难测定,只能看刻痕、刀工、艺术风格。我频频点头。这就看出老先生的厚道了,忠厚长者,不许座中有人向隅。
  古董看过了,也没看出什么门道,周山和顾老先生,心里是有数的,一边喝酒,一边开始谈学问。周山就将古史上的问题,一点一点拿出来请教,顾老先生也就一点一点地发表意见,说一点,还谦虚地问周山,周兄意下如何?周山有时候反驳几句,当然,还是点头多。我就有点惭愧,评论家,也就写几篇时文,学问,是没有的。
  那时候,周山正在研究易经,又开始讨论易经。我对易经,只知道八卦,也知道八卦能卖钱,就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忽悠着周山再搞一本风水八卦。我在这里胡思乱想,顾老先生或许以为我有所思,就下问,先生有何赐教?我连说不敢,急中生智,就问,易经究竟是谁写的?话出口,就知道完了,外行,外行话啊。我也没料到,这话,却挠到了老先生的痒处。顾老先生也不问周兄意下如何了,一张口,就说,易经啊,那是一本兵书。周山就懵了,我却来了兴致,此话何讲?老先生滔滔不绝,你想,易经多复杂,山川气候,各种偶然性,什么没考虑到?小农经济,农业社会,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我想了想,想到下乡,种地,靠天吃饭,庄稼活,人家咋干我咋干,斩钉截铁地说,没必要。对呀,那什么东西需要这么复杂?那时有工业吗?没有。有航天吗?也没有。战争,只有战争,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复杂因素。顾老先生自问自答,又朝我看看,大有引为知己的意思。我朝周山看看,有点幸灾乐祸,什么逻辑,什么哲学,兵书,兵书啊。周山挣扎着追问,八卦,八卦怎么解释。老先生面有得色,结绳记事啊,打个结,乾卦,再打个结,坤卦,酋长,酋长们写的。集体创作。看得出,这些问题在老先生心里也是缠绕许久。说完了,顾老先生又摆摆手,乱讲讲的,不能写文章的。我就乐了,原来学问家,也有想象力,只是要实证,没有实证,权当说说酒话。心里,却和顾老先生近了许多。
  后来,我和周山又去了几次。喝喝酒,看看老先生的收藏,听听掌故,说说艺术,自己也觉得,雅了许多。又有点奋发图强的意思,空头文章要不得,明天开始,闭门读书。当然,也只是想想,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浑浑噩噩,就这么过来了,于学问,终是无缘。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倘若以此为人生四境界,顾老先生洞彻世事,进退自如,而我,则连什么是道都没有搞清楚,一生,都在苦苦追寻。但心里,对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后来,终究难以摆脱俗务,生计,也是要愁的,顾老先生那里,慢慢,就少了走动,再后来,断了音讯。这一晃,也快三十年了。三十年,为一世。
  再后来,周山专心学问,通俗文学,也是不写了。我见约稿无望,慢慢,也少了来往,只是在一些朋友那里,知道些情况,蔚然大家了。我这人,不善应酬,朋友间,也疏于问候,只是,在心里,还是常常念着旧雨。
  选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七十年代初,他和她在新疆相识,两个人情投意合,就开始了恋爱交往,最终喜结良缘。结婚初期,他在河南,她在新疆,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五年后,她终于调回了河南,与他团圆。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有着常人的幸福。不久后,他们拥有了一双儿女,看着乖巧的儿女,虽然生活清苦,但也其乐融融。然而,不测风云还是“光顾”了这个幸福的家庭。1990年,她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无力,没法工作,只好病休在家。一家4口人的生活重
比起人们对母亲流于形色的吟咏,父亲,则更多地体现一种令人肃然生畏的形象,以及一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榜样力量。父亲节将至,我不会捧一束鲜花送给父亲,那将显得十分矫情,他也不会接过去。我不在这天打电话致以问候,不是不屑,而是怕轻慢了父亲在心底的分量。父爱无言,不需要靠一个日子来纪念或诠释;父亲如信念,你记得或者不记得,他都依然那般姿势,不卑不亢。理解父爱,其实就是认同一种坚守,他威严质朴,大美而无声
唐朝诗人韦应物,曾经是一个成色十足的不良少年,后来成功转型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诗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宋人常说的“变化气质”四字,完全可以安放在韦应物身上。韦应物出身于关中的世家大族,他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至于他本人,则在少年时就成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这自然不是一般人家能谋得到的差事。那段时间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表现呢?多年以后,韦应物寫下《逢杨开府》一诗,述及那段经历:“少事武皇帝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方苞以复兴古文为己任,是桐城派中扛大旗、擂大鼓的人物。在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之前,方苞在文坛顾盼自雄,颇有不可一世之概。文字狱犹如疾雷破山,骇人魂魄,一年半的囚禁就磨掉了他的大部分锐气。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岁。桐城派在康乾文坛异军突起,叫好者与质疑者几乎势均力敌。方苞的古文,褒之者不吝溢美之词,大学士李光地称为“韩欧复出”,状元出身的礼菼部尚书韩最夸张,极赞方苞为“昌黎后第一人
1829年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他家听他朗读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罗马式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梅里美、维尼、缪塞、圣勃夫,等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常见的,几乎每天都有。沙龙就是巴黎文艺的摇篮,也是大师们的舞台。雨果脸色苍白,表情阴郁而深邃,用
新年第一天,收到最多的就是祝福,满满的,都是吉利的话,但说实在的,有新意的不多,大多是堆砌了一大堆各种表情的固定模式的套话,正是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公道地说,这时候你收到的只是一份祝福,说的什么都不重要,哪怕是群发的,你也是幸运的“被点击者”之一。在看到的所有关于新年的表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年的目的,并不是拥有新的一年,而是拥有新的灵魂”,这话来自一个餐馆销售经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雨落下來,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是个讳莫如深的大坑,从里面无休无止地蹿出的火,已经持续燃烧了47年,今天,火势依然蓬勃,目前,它已变成了土库曼斯坦一大块吸引游客的磁石。一次原属不幸的意外事故,居然变成了一则大家争相傳颂的传奇,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而每回提及“地狱之门”,土库曼斯坦人便以亦庄亦谐的语调说道:“苏联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观,给我们带来了取用不竭的旅游资产,我们一生一世都感谢他们啊!”这个“
只有半生埋头写小说的人,才知道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是“凝血带泪”的。记得四十年前,当时我是二十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
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刽子手一样,我很自然地从厨房刀架上取了那柄带尖的屠刀。南瓜早已躺在案板上,通身散发着象牙白的光泽,简直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沉静而闲雅。我已经无限拖延了它的刑期,它亦在无限的拖延中准备好了视死如归的心境。行刑前,我还是在它的身上审视了三秒钟,大脑依据视神经传输的最后一批数据,迅速作出决策:拦腰横断。刀尖先下去,只二分的腕力便穿越皮层、肌肉和脂肪组织直达腔体,这在我的意料之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