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展说起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实在的,对咱们摄影人来说,举办影展是最让人满足的事儿了。一方面,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一起分享你创作拍摄时的心灵感受,那种感觉挺棒的,尤其是当你的构思想法得到共鸣时,成就感油然而生,拍摄路上的酸甜苦辣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另一方面,通过展览的宣传,图片的销售渠道扩大了,无形中促进了图片的流通,也能带来更多的收入,这对于我们靠图片吃饭的职业摄影人来讲,也不失为一条改善生活条件的途径。
  2004年8月和2005年3月至5月,我分别在新疆与日本举办了个展,从国内外的两次展览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两国图片市场的差异。
  
  展览选片的不同标准
  
  两次展览的照片数量都在60幅左右,确定的几个主题也大致相同,有天山草原、地质地貌、雪峰冰山、丝绸之路遗址等等。在策划准备阶段,国内的展览对作品的甄选,主要偏重于那些色彩明快、绿水青山的风光作品,在布展时,它们也被作为重点展示对象,悬挂于主要的展厅,而有些我自己比较偏爱的、有更多思想内容但色彩不太艳丽甚至色调灰暗的作品,则被置于偏一些的位置。
  日本的展览则完全相反,确定展览图片的时候,我希望将在国内展览中最受观众喜爱的《水墨禾木乡》作为最主要的展示作品,然而,日本策展方面却对它不太感冒,认为这幅作品类似于日本山村的景色,最终没有参展。相反,丝绸之路遗址与新疆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戈壁沙漠风光,被确定为日本巡展的重点主题,两大主题的作品被制作成最大规格的展品,悬挂在展厅主要的墙壁上,《沙漠月夜》更是被用于展览宣传的明信片、招贴、广告和印刷品的封面,可见,日本观众对从未见过的戈壁沙漠风光和富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丝绸之路遗址更感兴趣。
  
  作品的定价
  
  在2004年国内的展览中,每幅展品都标有销售价格,根据展品的规格不同,价格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定价基本上与制作成本相当。展品中也有比较大的规格的作品(短边1.2米,长边1.5米至2.9米不等),主办方在现场对展品进行了一次拍卖活动,让人吃惊的是两小时中4幅作品竟然拍得四万多元。我想是因为现场有很多媒体参与报道的缘故,竞买者中不乏追求广告效应的商家。
  在日本的展览采用了预约销售的方式。对每一幅作品都标有编号,观众可以预约购买展览作品或特别定制某一幅作品,销售价格以制作规格来区分,大幅(含相框)990mm×1190mm,15万日元;中幅630mm×745mm,8万日元,小幅400mm×515mm, 3.5万日元。
  


          沙漠月夜
  


          赛里木驼影
  
  对比两种销售与定价方式,我们国内的运作颇有一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毕竟我国的文化消费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摄影作品的市场以及消费观念还不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因此制订销售价格好像只能“跟着感觉走”。我想,影展是培育市场的一条途径,但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进行摄影作品的拍卖活动,含有太多冒险的成分。相比之下,日本影展所采取的预约销售方式则比较理性,除展品外,观众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不同规格的作品,这样不但充分发挥出摄影作品可复制的特性,也使得销售更加灵活,有益于促进销量的增加。日本的销售定价,主要考虑几个因素:制作成本(包括洗印、装裱、运输、包装等)、销售成本、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图片的水平和质量、作者的知名度等。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值得我们借鉴。
  
  不同的市场需求
  
  从销售的结果,也能看出两个国家图片需求的不同。国内销售比较好的作品,主要是草原风光和富有华丽色彩的秋景,如《特克斯草原》。与我们预料的一样,中国人还是喜欢一些色调明快轻松、感觉蓬勃喜气的图片,展览期间观众的反映也偏好于这些作品。而在日本的展览中,更多的观众驻足于《楼兰遗址》、《米兰故城》、《小河墓地》等作品,也有观众询问有关丝绸之路的问题。国内畅销的《赛里木驼影》等作品在日本也同样受到青睐,但预约销售的作品,更多地集中在沙漠景观和地貌景观,《沙漠驼队》、《沙漠月夜》甚至被预订多幅,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品《喀湖孤魂》。也许是因为色调和情感比较忧郁的缘故,在国内影展的展厅里,它被安排在靠近洗手间的墙壁上,虽然也有观众表示喜欢,但未产生销售量。然而这幅作品在日本却受到观众的喜爱,不但有销售,观众的反响也很好,这个结果,实在可喜。
  


        水墨禾木乡
  


        楼兰佛塔遗址
  


        喀湖孤魂
  
  
  日本经营图片的经验
  
  通过这次走出国门的巡展,我领略到日本在展览的策划、经营方面成熟、系统的操作理念。在筹备巡展的五个月里,从选择照片、确定装裱方式,到会场的布置、宣传计划、讲座计划、销售相关产品、确定价格、甚至展厅背景音乐的选择,都可以感受到日本全面、细致的工作方式。在展览期间,除了展品的预约销售之外,还专门制作了包含更多摄影、旅游信息的展品图册和印刷精美的明信片册于现场销售。此外,会场还销售与丝绸之路和新疆旅游有关的书籍、CD和DVD。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使影展不但成为摄影艺术、文化交流的园地,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带到日本的近200册摄影作品集,在影展尚未结束时,已经销售一空。回国后,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都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的确如此,此前我对于文化、语言的种种担心,看样子是有些过虑了。
其他文献
有了数码相机了还需要扫描仪吗?对于很少再使用胶卷的人们来说,扫描仪似乎真的没有太多用处了。不过现如今,扫描仪非但没有淡出市场,市场需求却在稳步上升。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胶片还有着许多数码无法比拟的优势,许多摄影发烧友在使用数码相机的同时,仍然对传统胶片情有独钟,利用高质量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和共享照片的专业及业余摄影者大有人在;其次,大量的家庭用户有着老照片数字化的需求,扫描仪不仅能够让老照片焕发数字
期刊
惠普SPT全维打印引擎    2005年9月8日,HP影像无极限——2005惠普秋季新品发布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在这次发布会上,惠普推出了革命性的打印技术新平台——SPT全维打印引擎(Scalable Printing Technology)以及一系列基于SPT技术的全新系列打印机。为了开发这一新型的打印平台,惠普用了5年时间,花费了14亿美元战略投资。SPT的发明,对于惠普公司和整个打印成像行业均
期刊
七月的北京连续发出气象橙色预警;电力供应也发出黄色预警,近来旅游也标上了颜色——红色旅游广泛展开,当下许多事物都以色彩标志其状况。在接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我见到王雁所著关于她父亲沙飞的书——《铁色见证》。  铁为何色?  铁红是宫墙的颜色,数百年来沿袭至今,环绕着京城的核心。但它不是铁色。  铁可以是白色,比如马口铁;铁也可以是黑灰色,比如铸铁;铁氧化之后是红赫色。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
期刊
作为α-7 D的简化版本,柯尼卡美能达最新的α-5D数码单反相机继承了α-7D的众多优点,很多技术指标基本一样,比如同为610万像素CCD,同样采用2.5英寸LCD显示屏,同样的CxProcess III图像处理引擎等等。不过最重要的是,α-5D在诱人的价格下,配置了和α-7D同样的AS影像防抖功能,使得这一柯尼卡美能达的独门暗器一下子从阳春白雪步入了寻常人家,而且也大大增强了α-5D在与尼康D5
期刊
Adobe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它提供了众多的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软件工具。比如摄影朋友们再熟悉不过的Photoshop。毫无疑问,Photoshop对艺术设计、摄影以及出版印刷有着革命性的贡献。在Adobe Creative Suite 2(包括Photoshop CS2、Ⅲustrator CS2、In Design CS2、Golive CS2和Acrobat 7.0Professonal等
期刊
一度,有不少人认为扫描仪会因数码相机的普及而失去价值,如今来看,扫描仪在市场上非但没有下滑,品种和型号反而越来越多,尤其是可以扫描底片的扫描仪似乎颇受人们关注。在这个数码风行的时代里,作为胶片向数码转换的一个连接平台,扫描仪究竟还有多大的作用呢?    有钱别买扫描仪  子白    我是一个数码、胶片都玩的发烧者,但是从不用扫描仪。我并不是说扫描仪没有价值,而是说我们老百姓可以承受的扫描仪没有什么
期刊
现在,但凡与数码沾边的产品都在朝着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就连最为讲究实用的数码伴侣产品也大步流星地迈着时尚化的脚步。这不,爱国者最新推出的数码相机伴侣王III代UH-P615,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与“时”俱进的风尚潮流。    安全为本  考虑到数码照片和存储数据的特殊价值,爱国者伴侣王III代UH-P615仍采用了颇受好评的硅氧盘片和液压平衡滚轴系统,令这款产品最大能承受160G外部冲击力的碰撞,大大
期刊
自从我的画册《早晚》在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阿尔卡特中国优秀摄影画册”三等奖,尤其是2005年6月我送展的《慌神的都市》、《呓语》、《阻挡》、《早晚》又获得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摄影师大奖”后,总有朋友问及那一张张特别效果的图片,是否这做或那样做出来的话题。  《早晚》是我近十年来长期拍摄中原庙会题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先前在使用传统相机拍摄这个主题时,很想拍摄得更深一些、更透一些,
期刊
我摄影,努力去读懂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网络便是我的舞台,为梦想插上一双起飞的翅膀。  也许与很多朋友一样,我对摄影的兴趣起始于一台傻瓜数码相机。那是2002年的秋天,我独自一人在加拿大求学,文化的差异和思乡的难耐使我变得有些沉默。从那时起,我开始用相机去感受和触摸这个世界。当时的拍摄还是一种简单的记录,相机就像是一个记忆的口袋,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装了进去。 我开始学着在网络上发表。在这里,我找到了我
期刊
当网络不再陌生的时候,摄影与网络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成了一些摄影人的生存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摄影即不是他们的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摄影更多的是他们生存的一种常态。他们在被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灵魂的栖息地。  他们,BADMAN、Jennifer和茕影,因为留在网络上的“蛛丝马迹”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之中,也因为网络的不断沟通促进了彼此的了解,他们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网络摄影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