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通大道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实在是种神奇的液体,三杯五杯喝下去,你会忽然觉得你原本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五光十色起来。
  酒,高兴了能喝,岂不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悲伤了也能喝,又不闻“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一个人能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多了也能喝,“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垂杨古岸边”……
  然则,小时候喝酒,只觉得那酒,既辛且辣,根本没汽水好喝。喝完,还头晕目眩,跟生了场大病似的,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来不来就想喝几口。
  后来,我又发现历史上很多名人,也爱喝酒,且他们的不少光辉事迹,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李太白斗酒诗百篇……
  我第一次正式喝酒,是在初中毕业时,一个同学要去外地读高中了,便想请我们几个平时和他关系不错的同学,到他家里去吃一顿告别饭。我们当然不能空手去,竟不约而同的一人带了一瓶酒。一直以来,这在我心里都是一个谜:那会儿,我们才多大点儿呀,谁又真是会喝酒的,怎么就想到带一瓶酒呢,为什么不是一个笔记本什么的?难不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认为酒是只有大人才可以喝的,而我们只要是一喝了酒,那就代表我们已不再是个孩子了?
  那天,我们带去的酒,也真是五花八門,记得有竹叶青、汾酒、中国红,这些酒,显然是从家里顺出来的;莲花白、菊花白,这些酒,则肯定是现在街上买的。居然还有个同学带来的是一瓶佐餐……
  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那顿饭是怎么吃的了。好像是那位同学的爸妈给我们做了一大桌子菜,但并没跟我们在一起吃。我们八九个人,就在他家最大的一间屋子里,喝开了,过程中都说了什么话,我也是一点都不记得了,想来无非就是些“苟富贵,勿相忘”一类的话吧。
  后来,我,不对,应该是所有的人,都喝多了。我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屋里一片狼藉,有几个同学还跟桌子底下睡着呢……
  应该说,第一次喝酒留给我的印象,除了头晕、难受,就再没什么其他的了。那怎么后来我还会喜欢上喝酒呢?这我还真说不大清楚。也许就跟歌里唱的: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且我作为一个文学小学生,虽不知道文学史上,是不是所有文人都爱喝酒,但我知道文学史上的一流文人,三曹、陶谢、李杜、韩柳、苏辛、关郑白马……都与酒有着很深的缘分。我写不出他们那些光照千秋的大作,还不能照葫芦画瓢地学学他们喝酒的样子么?
  这也让我认清楚了一个事实:起根儿,我就没有能成为一个一流文人的基因!要不然的话,为什么这酒喝到人家的肚子里,人家就能文思泉涌,而喝到我的肚子里,就只能让我感到头晕、难受和想上厕所?
  人跟人比,得死!岂如是乎?什么事?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她追随着怎样的信仰,曾思考过怎样的未来,又放了多少责任在自己的肩上。卢燕,这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演员,一路辗转,风尘仆仆,93岁高龄时,仍然向着她未完成的使命一次次出发。  出生戏曲之家,梅兰芳的提醒与她相伴一生  卢燕1927年出生于北平,母亲是与余叔岩、言菊朋齐名的“坤伶须生泰斗”李桂芬,义父是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卢燕说,她从小就喜欢京剧。三四岁的时候,她的三舅舅总
期刊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文字积累,蒋玉斌逐渐在广袤的中文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古汉语、古文献领域,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还是大学生的蒋玉斌就明白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他开始有意识地看古文字学的入门书籍,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占领了他的思想:“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汉字的早期面貌,而且当时有个小心思,学甲骨文不是有些难吗?但我偏是越难越要学。”  后来,蒋玉斌考上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
期刊
今年的春节,堪称史上最短又最长。今年在北京自家吃了年夜饭,但没喝到老家的糯米酒。  往年的春节十次有九次是在西安爸妈家过的,几乎每顿饭必喝的就是老家特产“黄桂稠酒”,其实就是大家平常说的糯米酒、米酒。  近几年,妈妈80岁过了,年夜饭一般就不在家里自己做了,哥嫂提前几个月就在外面的饭店订好,老父亲会提前准备不少稠酒。  再往前的年夜饭,印象中妈妈总是要把所有的菜都做好后,甚至要把厨房灶台收拾利索了
期刊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 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向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梁先生的学问自然是大的不得了。那他的学问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他说: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都是杂乱无章,人云亦云的,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
期刊
孙贤陵,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 96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师从王临乙、王合内、付天仇、盛杨、张得蒂、杜健、卢沉、周思聪、刘福芳等著名艺术家学习。在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十年,后在北雕研究室从事雕塑创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人员一等奖。1995年《血肉长城一二九纪念碑》(合作)入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1996年《鲲鹏
期刊
夏布繡俗称“麻布刺绣”,源于北宋,流传于江西民间,属于麻绣技艺的分支绣种,至今已流传千年。在素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称的江西新余,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通过近20年的努力,将粗犷质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民间刺绣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夏布绣工艺与针法,形成了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  古谚语云:“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质地生硬,要在上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贺铸17岁时,娶了宗女(也就是有着皇家血统的女子)赵氏,并不久就通过右选(宋朝吏部每隔几年都会进行一次四选———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其中,侍郎右选,是负责低级武官的铨叙选授的),获得了右班殿值这样一个官职,官虽小(武官中级别最低的官),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入仕了。  可能有人会想,贺铸这么容易就入仕了?是不是沾了他老婆是宗女的光?还真不是。非但不是,甚至还有可能就因为他娶的是一个
期刊
特别羡慕能被酒助兴的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酒醉打老虎。而我一两酒下肚就半死了,所以无从知晓醉酒后产生的奇迹。  第一次尝酒是上小学时,父亲请客,他的同事带来一瓶威士忌。这位同事逗我让我尝尝这著名的洋酒,小半口我就头晕目眩。好好一桌菜我只能放弃,一头栽在床上睡去。  成人以后又有了一次经历,只一两白酒便让我如生了场病,头痛,呕吐,刚吃的一顿丰盛大餐都倒了出来。从此知道酒这东西与我无缘。  我在工厂
期刊
《金色的北京》焦曉泉/摄拍摄器材/尼康D850  《晚霞》陈凤兰/摄拍摄器材/手机  《花开满街香》刘晓华/摄拍摄器材/佳能6d2
期刊
近期,面对疫情的反弹,我也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许久没喝酒的我,忽然有了喝酒的冲动。厨柜里,舅母年前托人从湘西老家带来的两小瓶米酒,太有诱惑力了。  家乡人好酒,平常时候喝,把灌满酒的锡酒壶放在锅里,热水温熟即可。若逢过年过节,用酒量大,就要整坛整坛地焙熟。焙即文火煨烤。米酒可壮力解乏提神,俗话说“一碗酒百斤力”。力,即是魔力。  记得每年的农历八月,酒仙湖畔的辣蓼花开时节,舅母就要用辣蓼花加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