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测量E和r的四中常见电路及其方法
1.如图1(A)用伏特表、安培表、滑线变阻器各一个,以待测 E、r为对象,安培表接在伏特表外(以下简称外接法)。
2.如图1(B)用伏特表、安培表、滑线变阻器各一个,以待测 E、r为对象,安培表接在伏特表内(以下简称内接法)。
3.如图1(C)只用一个伏特表和两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4.如图1(D)只用一个安培表和两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这四种电路设计都能测出E和r,但(C)(D)图所示两种方法只能得到一组E和r,不利于减小偶然误差。而(A)(B)图所示两种方法可测多组数据,然后,剔除偶然误差大的数据。用多次测量结果求平均值或用函数图线综合处理减小偶然误差,得到合理结论。因而外接法和内接法(即图1前两种电路所示方法)才是《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所优先考虑的方法。
二、对常用方法测出的E和r产生的系统误差分析
用RV和RA分别表示伏特表与安培表的内阻。E测和r测分别表示电动势与内阻的测量值,E实和r实分别表示电动势与内阻的真实值。
1.根据RV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图1中(A)(C)两个电路可等效为如图2所示的电路。AB以下为内电路,暂称为电源,图中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由图可知:
① r测=RVr实/(r实 RV)=r实∕(1 ■)< r实
② 断开外电路时,RV有电流通过,这时:
E测=U断=E实 - IV r实=E实-■r实= E实RV /(RV r实) 故外接法和只有一个伏特表测量法都为:r测 说明:外接法中RA对测量结果不影响。从上面分析可看出外接法中由于RV的存在使测量结果产生系统误差,且RV越小误差越大,RV越大误差越小。
2.根据RA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图1中(B)(D)两个电路可等效为如图3所示的电路。CD以下为内电路,暂称为电源,图中电流表为理想电流表。由图可知:
① r测=RA r实>r实
② 断开外电路时,RA无电流通过,这时E测=E实
故内接法和只有一个电流表测量法都为:r测>r实、E测=E实
说明:内接法RV对测量结果无影响。而RA的存在使得r测量有系统误差,且RA越大误差越大,RA越小误差越小。
三、误差的处理及实验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RV或RA的影响,使得常用方法测得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那么,想要减小误差,必须改进实验方法。笔者在此提出两种能有效减小误差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电路仍采用常见电路,只在数据处理中对结果进行修正。实验时用外接法和内接法对同一电源分别测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上分别画U—I图线,利用图线进行科学处理。
分析:前文提到外接法时,已分析得到:r测= RV r实/(r实 RV),E测= E实RV /(RV r实)。
在U—I图线中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 , E测)与横轴交点坐标为(I短,0)。其中:
I短=■=■=■
亦即I短为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如图4中直线①。
前文提到内接法时,已分析得到:r测=RA r实,E测=E实。在U—I 图线中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E实),与横轴交点坐标为(I测,0)。其中I测= E测/ r测= E实/(RA r实),小于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如图4中直线②。
结论:直线①的I短为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直线②的E实为电源电动势真实值。把点(0,E实)和点(I短,0)相连得图4中的直线③(虚线)。直线③的斜率的绝对值为:r测=△U/△I= r实。经过这样的修正后误差就大大减小了。笔者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改进实验电路进行科学的处理,采用如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E为待测电源,E1为附加电源,R、R1可变电阻器,G为灵敏电流计。
测量时接通S1、S2,通过调节R、R1使得灵敏电流计G指针指向零。此时表示流过待测电源E的电流和流过附加电源E1的电流相等,且A、B两点电势相等。则电压表读数U1为待测电源E的路端电压,电流表读数为I1,也是流过待测电源E的电流。这时有:
E = U1 I1r①
改变R、R1使得灵敏电流计G指针再次指向零,又可读得U2、I2,同样有:
E = U2 I2r②
由①②式可得:
E =(U2 I1- U1 I2)/(I1- I2)
r =(U2 - U1)/(I1- I2)
结论:通过这样改进后,不存在外接法中RV分流的影响,也不存在内接法中RA分压的影响,即没有RV或RA带来的系统误差,使实验误差大大减小了。但是这种电路较为复杂,且灵敏电流计量程小,容易烧坏,所以在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只要选择适当的电表,并细心操作,就能得到十分满意的测量效果。
责任编辑 罗峰
1.如图1(A)用伏特表、安培表、滑线变阻器各一个,以待测 E、r为对象,安培表接在伏特表外(以下简称外接法)。
2.如图1(B)用伏特表、安培表、滑线变阻器各一个,以待测 E、r为对象,安培表接在伏特表内(以下简称内接法)。
3.如图1(C)只用一个伏特表和两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4.如图1(D)只用一个安培表和两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这四种电路设计都能测出E和r,但(C)(D)图所示两种方法只能得到一组E和r,不利于减小偶然误差。而(A)(B)图所示两种方法可测多组数据,然后,剔除偶然误差大的数据。用多次测量结果求平均值或用函数图线综合处理减小偶然误差,得到合理结论。因而外接法和内接法(即图1前两种电路所示方法)才是《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所优先考虑的方法。
二、对常用方法测出的E和r产生的系统误差分析
用RV和RA分别表示伏特表与安培表的内阻。E测和r测分别表示电动势与内阻的测量值,E实和r实分别表示电动势与内阻的真实值。
1.根据RV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图1中(A)(C)两个电路可等效为如图2所示的电路。AB以下为内电路,暂称为电源,图中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由图可知:
① r测=RVr实/(r实 RV)=r实∕(1 ■)< r实
② 断开外电路时,RV有电流通过,这时:
E测=U断=E实 - IV r实=E实-■r实= E实RV /(RV r实)
2.根据RA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图1中(B)(D)两个电路可等效为如图3所示的电路。CD以下为内电路,暂称为电源,图中电流表为理想电流表。由图可知:
① r测=RA r实>r实
② 断开外电路时,RA无电流通过,这时E测=E实
故内接法和只有一个电流表测量法都为:r测>r实、E测=E实
说明:内接法RV对测量结果无影响。而RA的存在使得r测量有系统误差,且RA越大误差越大,RA越小误差越小。
三、误差的处理及实验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RV或RA的影响,使得常用方法测得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那么,想要减小误差,必须改进实验方法。笔者在此提出两种能有效减小误差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电路仍采用常见电路,只在数据处理中对结果进行修正。实验时用外接法和内接法对同一电源分别测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上分别画U—I图线,利用图线进行科学处理。
分析:前文提到外接法时,已分析得到:r测= RV r实/(r实 RV),E测= E实RV /(RV r实)。
在U—I图线中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 , E测)与横轴交点坐标为(I短,0)。其中:
I短=■=■=■
亦即I短为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如图4中直线①。
前文提到内接法时,已分析得到:r测=RA r实,E测=E实。在U—I 图线中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E实),与横轴交点坐标为(I测,0)。其中I测= E测/ r测= E实/(RA r实),小于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如图4中直线②。
结论:直线①的I短为电源短路电流真实值,直线②的E实为电源电动势真实值。把点(0,E实)和点(I短,0)相连得图4中的直线③(虚线)。直线③的斜率的绝对值为:r测=△U/△I= r实。经过这样的修正后误差就大大减小了。笔者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改进实验电路进行科学的处理,采用如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E为待测电源,E1为附加电源,R、R1可变电阻器,G为灵敏电流计。
测量时接通S1、S2,通过调节R、R1使得灵敏电流计G指针指向零。此时表示流过待测电源E的电流和流过附加电源E1的电流相等,且A、B两点电势相等。则电压表读数U1为待测电源E的路端电压,电流表读数为I1,也是流过待测电源E的电流。这时有:
E = U1 I1r①
改变R、R1使得灵敏电流计G指针再次指向零,又可读得U2、I2,同样有:
E = U2 I2r②
由①②式可得:
E =(U2 I1- U1 I2)/(I1- I2)
r =(U2 - U1)/(I1- I2)
结论:通过这样改进后,不存在外接法中RV分流的影响,也不存在内接法中RA分压的影响,即没有RV或RA带来的系统误差,使实验误差大大减小了。但是这种电路较为复杂,且灵敏电流计量程小,容易烧坏,所以在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只要选择适当的电表,并细心操作,就能得到十分满意的测量效果。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