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能走进展览馆欣赏艺术作品,并能艺术化生活的人。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如何在人文精神的统领下,从审美的角度、从视觉特质的感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着手进行教学,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实施领域与研究方向。
   一、学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培养
   审美是作为人格完善、素质良好的人的基本能力,审美能力包括鉴赏艺术和鉴赏生活自然两大类。鉴赏艺术这里主要以美术课堂的美术作品鉴赏为主,它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可见,美术鉴赏能力必须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它来源于对美术艺术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其独特价值的感知与领悟。在鉴赏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观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感受经典作品,使学生不仅领悟到创造美术作品的规律,而且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创造,体验到人类最基本情感的表达。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为,批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它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想使学生更详尽地把握美术作品中那些值得欣赏和能引起互动反映的东西,要想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在年龄许可的范畴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在各种以游戏形式为主的活动中,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巧妙地将各种美学常识、简单的艺术史、艺术评论和创作技巧知识渗透其中,培养他们综合审美感受。同时,随着学生年级及年龄的逐步升高,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评论术语,这有助于他们对艺术感知外化的表达。要想了解组成一件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特征,需要的是一种审美知觉,而不是日常知觉。只具备日常知觉的人,在赏画,听音乐。看舞蹈、戏剧时,往往会很快进入艺术作品再现的客观内容,如画上有几个人,正在做什么事情,种的是什么品种的花,还有桌子的样式,挂的是什么窗帘,人物穿什么衣服等,最后用画得像不像为最终标准来判断作品的好与坏。有些教师在课上的美术欣赏活动中,也经常根据个人的喜好与理解,常常提出一般浅表的问题“画上的小女孩长得漂亮吗?这幅画好看吗?…‘画中有几只蝴蝶很好,你看得很仔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欣赏“逼真”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障碍,但欣赏抽象作品总好像是走进另一个世界。因为,从作品中难以找到事物原本熟悉的模样,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的组织,经艺术的变化、节奏、重复、平衡、对比等特殊语言,将画家的、人类的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所表现的情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他会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在每次观赏时,看上去似乎都不同。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令人揣摩不透。美术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世界,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自己要善于表达,更要以自己的知识与体验,通过游戏、活动与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意昧和情感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走进艺术作品那独特的世界,发展自己真正的审美趣味。
  
  二、学生创造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就是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激活,那么创造意识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消退。创造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比如在美术活动中,给一个非常有趣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配上画,给荒诞不经的图画配上文字,以各种动物的特征组合成一个超级动物画或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成为一个原始人、或是一个外星人、或是一只水中的小鱼、或是森林中一颗树,那么世界在你的眼中会是怎样的。设想是非常多的,这些有助于刺激人的多向思维。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另一个维度去发现自己,美术作品是学生自己手和脑结合的产物,是独特和个性化的东西,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十分宝贵的,正是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并从另一方面洞见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不急于做判断性评价,可以从感知与思维切入,综合展开想像思维训练。
  首先是观察训练。感觉意识强的学生,把握学习的机会就多。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客观的认识能力是敏感的、动态发展的,观察不仅是刺激,而是记录、是选择、是判断,更是想象力、创造意识发展的途径。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观察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生活接触的人,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接触物品,如蔬菜、水果等;从高处往下看,常见的物体会是什么形状?如果我是一只蚂蚁,去看这些平常的物体又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摹仿和表现,用画笔画下来,这是观察训练的好方法。
  其次是感觉训练。我们知道绘画中抽象的形状、颜色能表现丰富的感觉,教学中可以通过摸、看、听、闻的渠道来进行各种感觉训练。如触摸在小箱内分别放入树皮、叶、泥、沙、纸团,粗糙的、光滑的、硬的、软的网状物和金属等。闭上眼睛倾听音乐盒、铃、金属、钟表、塑料、纸、木块、小型乐器等。比较地观看镜子、蝴蝶、贝壳、书签、羽毛等。细心地嗅闻报纸、肥皂、桂叶、鱼腥、刚锯下的木块、花瓣、水果等。品尝不同的滋味糖、葱、醋、腌菜、桔皮、薄荷叶等。聆听晃动纱巾、麻布、塑料薄膜、铁皮、易拉罐、饮料罐皮等发出的声响。学生们通过以上刺激感官的动作体验,丰富了感觉体验,同时将所想所感记下来画下来。
  第三是能力训练。教学中,可以采取印图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用不同的材料,如白萝卜、马铃薯、地瓜、肥皂等刻出形象模胚,进行转印图案训练,认识材料的互通性与可转换性。
  
  三、学生感知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鉴赏的主体条件是知觉。因为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形象、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作用于人的感官。艺术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创作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用不同手法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它是训练学生感官最重要的课程。调查表明,感官训练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指令,对彩色、形态、纸张及剪刀、浆糊等工具的反应不强,对物体的观察、认识能力较弱。健康的感官,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颜色的种类、形状的差异、细腻与粗糙的肌理区别、亮度的差异等等都是美术体验与表现的激发因素。
  有的学生能将听觉上的体验在图画中表现出来,有的是简单的声音再现,有的则能够把对音乐的感受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是艺术学习的关键。这样的视——听联觉、视—一触联觉、视——嗅联觉,正是当前美术教育课程所要求实现的综合感知互动,综合技能通识的新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基本和成人相同,但因培养目标的不同,学习要求的层次也不同。学生的绘画题材和成人基本一致,但因其内心看世界的态度具有特殊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和评判它。
  
  四、学生评价艺术素养的培养
  
  评价是艺术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学生对美术的知觉意识、敏感性、体验程度、技术和人的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应如何评价一幅学生的画呢?在课堂上教师对美术活动过程或最终作品的评价方式、尺度的掌握,能对尚无什么美术基础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要习惯只看题目或内容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同,在课堂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是学生画完了,也就完了,没画完的,教师也说,很好,回家画,视同画完,没有下文。教师往往给自己欣赏的作品判高分。主要是作品的外观得分,如画面清洁、线条清晰、着色工整,甚至还有纪律的表现分。而对学生为什么画这幅作品,想表现什么思想,为什么用粗而杂乱的线条或许多曲线,想表达什么情绪这些看不见的内心活动是很少关注的。其实,大部分成年人都认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是令人激动的、自由的、有趣味和富有表现力的。因此,最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实施科学的、多角度的、符合个性化的评价。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作为艺术学习的一种方式,并不仅仅是以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成果。对于普通社会人、公民、大众人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热爱艺术,能用艺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情趣,完善健全的人格,这些终身受用的素养,就是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
其他文献
悠悠千载马文化驿使图画像砖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  面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力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以巨大辅助的物种:马。  當我们用这一视角审视历史,就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博弈、与历史的兴衰和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不禁让人心生感慨:马,伴随着前人,参与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课程资源体系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重要任务。笔者试从孔子的课程资源思想中探寻课程资源体系构建之路。孔子虽未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但当时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是有案可稽的,他的课程资源思想对我们是富有启发性的。    一、构建课程资源体系的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具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
在数学宫里,住着“数”和“形”两大家族。一天,大正方形带着几个小正方形到“数”家去玩。  一进门,便发现“数”家几个小兄弟闷闷不乐。  大正方形很有禮貌地问:“怎么啦?”“数”小3抢着回答:“人家正愁着呢!形哥,你看1 3 5 7 …… 19 =?一个一个地加,太麻烦了。”“数”小5说:“这还算好,如果很多个连续奇数求和怎么办呢?”  大正方形摸摸脑瓜略加思索,说:“有妙法!有妙法了
一、2007年新加坡修订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背景    1991年,新加坡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将语言学习当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工具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目标。随着社会生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加坡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某些领域还比较欠缺。比如培养的学生的标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不均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001年、2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基于乡村旅游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变量中农户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和了解程度对秸秆还田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主观规范中农户与周边村民和亲戚之间的交流频率、将绿色农产品卖给
如果说教育是一座大厦的话,师生关系就是它得以建立的基石,而其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师生关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私人关系,它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
一、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    1.反思的不同界定  要理解教学反思,必须先从反思说起。反思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古已有之,但人们对反思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刘加霞、申继亮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反思理解为内省,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在中国有孔子、朱熹等人,在西方有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二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以杜威在1933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为代表。我国学者于90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与改革相抵触。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此种阻力来自于我们教育中的种种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使课改能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倡导并重建新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其亚文化之一的教师文化的革新。这是因为,不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新课程的最终实施,教师都是关键性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的观念都难以更新,新课程的崭新理念
所谓心理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美国的心理史学和法国的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把精神分析学运用到历史人物研究中,并取得成功,成为心理史学的创始人。1910年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列奥那多·达·芬奇一个童年的回忆》被认为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具体目标提出。这意味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由单纯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创造者和一定范围课程管理者。从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它隐含着‘基层’的决策。校本课程有时候则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