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泥工活动是艺术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涵盖了色彩、物形、空间、想象等多方面要素。泥工活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示范法,帮助幼儿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泥工创作,激发其自主的创作灵感,促发指间灵动。
一、主题创设有情境,释放幼儿天性
小班幼儿由于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局限性与创作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的泥塑过程既是学习,又是游戏。因此,泥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以玩促学”的组织原则。创设真实、有效的游戏情境与作品陈列场景,让小班幼儿身临其境地开展泥塑创作。
1.趣味——诱发幼儿生活经验
在泥工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这次泥工活动想要表现的主题,确定大家喜欢的一个或多个主题内容,并共同根据该主题开展场景创设。这时的场景创设可以是师幼共同创设,也可以吸纳家长参与,既可以是展示平台的创设,又可以是制作场景的创设。例如,在制作海洋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废旧的泡沫盒或纸盒制作出海底展示台,以供幼儿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入场景中。同时,也可以和幼儿一起创设出一些能够让人身临其境的泥工创作场景。
2.情味——激发幼儿情感需求
用小班幼儿喜欢的方式激发其对泥工活动的兴趣,最好的选择就是“游戏”,用游戏弱化教师的示范与干预,平衡模仿与自发性创作之间的关系。
小班幼儿的泥工游戏不能单独被割裂出来,需要融入其他活动,比如,和角色扮演区域相融合,在“娃娃家”里做蔬菜、做汤圆、捏饺子,在“小吃店”里做馒头、做披萨、做汉堡包等,还可以在“超市”里做水果、做冰淇淋、做糖果等。以此成為幼儿游戏的一种媒介,既发挥了泥工作品在游戏中的价值,又激发了幼儿创作泥工作品的兴趣,使幼儿可以自发的、有目的性地创作。
3.真味——尊重幼儿想象游戏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游戏心理及自发性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才不会出现多次打断游戏的现象。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游戏的重要性,减少规则与主题的限制,降低高控欲,让幼儿在真正的游戏中进行学习与发展。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要学会“看”,先要看懂幼儿的游戏,管住手与嘴,当幼儿确实需要帮助时再给予支持。了解游戏对于幼儿的意义,设法保护游戏的进程,才能推动小班幼儿泥工活动中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二、材料投放要贴切,保护幼儿兴趣
为降低小班泥工创作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辅助材料的使用来降低塑形难度,保护小班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比如:牙签、豆子、各种纸片、剪刀、废旧牙刷、树枝、树叶、雪糕棍和坚果壳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废旧材料,都能在幼儿泥塑创作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让作品创作难度相对降低。豆子可以用来当眼睛、装饰扣子等;纸片可以当作动物的嘴巴、羽毛、利刺、脚等;坚果壳可以当翅膀、汉堡等,总之要发散幼儿的思维,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与替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提供的辅助材料可以相应减少,,但单色彩泥无形中提高了创作难度,降低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有限制的。因此单色彩泥的创作可以结合美术创作,比如制作一幅“花朵画”时,用彩泥来替代绘画中的花瓣或花蕊,降低绘画难度。泥工创作形式多样,可以与版画、水粉、油画棒绘画这些形式相结合,助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指导需巧妙,提升幼儿技能
小班泥工活动中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今后泥工创作水平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在泥工活动中的指导,有策略地巧妙支持,和幼儿一起探索其中奥秘。如,教师可以将分团、搓、压、拉、卷、贴等技巧创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也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共同探索这些技巧动作。“橡皮泥,手中捏,轻轻一拉分两边;两手张开放手心,搓一搓、转一转,变成一个圆球球。”用这样的形式引导小班幼儿在边念儿歌边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泥塑技巧,并在熟练掌握这些技巧的同时,学习灵活的串联各种已经习得的技巧,提升他们在泥工活动中的创作能力。
在小班数学活动中融合生活化的泥工制作,也是不错的尝试。如:搓面条比较长短;做饼干比较大小;搓汤圆数数等。这都是让小班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习得泥塑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策略。
当然,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他们的操作情况,根据实际操作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化指导,包括辅助工具的使用等,再展开特殊泥塑技能的传授。例如,在塑造小鸡、小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创作需求,帮助他们了解剪刀在塑形中的使用时机与方法。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根据塑造物体形象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辅助材料,形成一系列小班幼儿泥工活动技巧提升策略。
四、多元互动有实效,幼儿创作需分享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同伴间的互动分享环节,在互动分享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小班泥工活动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收集幼儿泥塑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信息,成为大家分享的事例。在组织这一环节的活动时,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1.平行式互动
在分享互动中要给予每位幼儿展现自己作品或者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为满足这一需求,可以让这样的分享在集体中进行,也可以分小组讨论,根据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分享评价,让分享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小班幼儿泥工创作的水平。集体分享可以是优秀作品创作方法的分享,也可以是色彩巧妙搭配方法的感知,主要以大家共性的特点进行分享、分析,触发思维的发散性。而小组式的互动分享则主要是针对个别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大家共性的特征,但这样的互动能真实有效地实现个体指导,提升不同水平幼儿的泥塑技能。
2.交叉式互动
教师一般喜欢把分享互动环节放在活动的最后,可在泥工作品创作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在发现问题时就及时解决。因此,创作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交流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用别人的灵感激发每位幼儿进行创意化塑造。当然,在泥工活动开始前或其他生活活动过渡环节让幼儿欣赏一些网络上优秀的作品照片,也包括泥塑大师进行泥塑创作的过程录像,开阔幼儿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泥工活动的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
活动的最后可以安排一些公认优秀的或者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展开讨论,大家一起欣赏或商量弥补的措施与方法,帮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当幼儿遇到困难了,教师也可以灵活地加以引导,比如,询问幼儿需要哪些辅助材料或提供一些工具,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寻找需要的材料,突破泥工活动的瓶颈期。
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的指导,小班幼儿泥塑水平会逐步提升。小班幼儿在喜欢传统泥工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习得一定的技巧进行创作支持,为中大班泥工创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助推幼儿园传统艺术课程,让泥工创作在幼儿的指尖上绽放出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