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提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不需要教”这一理想境界。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 预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自觉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凭着课前备好的教案,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传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主动学习相联系,教师的活动目的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说过,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动了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是讲的“快感”、“思索”和“注意力”,就是学生预习时所产生的,说明预习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如果将这种积极性长久地保持下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者。
二、 预习是教师“精讲”的前提条件
“精讲”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简明扼要地讲解。“精讲”不等于少讲,主要是指有针对性地讲。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统一起来。
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呢?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预习。学生按照要求预习,告诉老师,教师将这些问题集中梳理,依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如讲《詹天佑》一课,教师出示预习提纲,用15分钟让学生预习提问并试作解答,然后教师依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整理归纳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涨,教学效果很好。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都经历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动脑思考的就不是少数几个学生,而是全部学生。对学习中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见不到之处”,教师应予以纠正、补充和阐发,从而达到“精讲”之目的。
三、 预习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预习-讨论-小结-练习”四步式;“自学课文—分析重点、难点—深化学习、巩固”三环节;还有“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等等。这些课堂结构形成不管分多少步,都把“预习”(自学)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预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的控制,教师既要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又要教给预习的方法。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容易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就预习一篇课文来说,要让学生依工具书自觉生字、新词,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怎样来写的等等。如讲《试航》一节,一开始就设计了如下预习题:(1)读课文,了解富尔顿的有关情况;(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4)看插图、读课文,说说富尔顿设计制造第一艘轮船是什么样子?从预习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预习要求。
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在预习中学会预习。古人云:“有疑者看到无疑,有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其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从提不出问题到产生问题是一大进步;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质疑问难,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实现了这一步,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了。
总之,把预习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与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只有这样,“教”才能转化为“用不着教”,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
(沂南县铜井镇初级中学)
一、 预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自觉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凭着课前备好的教案,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传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主动学习相联系,教师的活动目的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说过,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动了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是讲的“快感”、“思索”和“注意力”,就是学生预习时所产生的,说明预习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如果将这种积极性长久地保持下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者。
二、 预习是教师“精讲”的前提条件
“精讲”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简明扼要地讲解。“精讲”不等于少讲,主要是指有针对性地讲。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统一起来。
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呢?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预习。学生按照要求预习,告诉老师,教师将这些问题集中梳理,依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如讲《詹天佑》一课,教师出示预习提纲,用15分钟让学生预习提问并试作解答,然后教师依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整理归纳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涨,教学效果很好。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都经历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动脑思考的就不是少数几个学生,而是全部学生。对学习中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见不到之处”,教师应予以纠正、补充和阐发,从而达到“精讲”之目的。
三、 预习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预习-讨论-小结-练习”四步式;“自学课文—分析重点、难点—深化学习、巩固”三环节;还有“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等等。这些课堂结构形成不管分多少步,都把“预习”(自学)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预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的控制,教师既要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又要教给预习的方法。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容易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就预习一篇课文来说,要让学生依工具书自觉生字、新词,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怎样来写的等等。如讲《试航》一节,一开始就设计了如下预习题:(1)读课文,了解富尔顿的有关情况;(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4)看插图、读课文,说说富尔顿设计制造第一艘轮船是什么样子?从预习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预习要求。
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在预习中学会预习。古人云:“有疑者看到无疑,有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其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从提不出问题到产生问题是一大进步;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质疑问难,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实现了这一步,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了。
总之,把预习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与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只有这样,“教”才能转化为“用不着教”,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
(沂南县铜井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