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引导、两个转变”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参与,反复阅读教材,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维、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讨论的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疑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凡能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知识,决不去讲解;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也不轻易出否定性评价,更不轻率地予以批评,只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课后在布置延伸拓展性作业。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求得真知,以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节课都要围绕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节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状况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或教师代学生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确定的重点、难点就难免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设计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其一,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简单幼稚或荒诞怪癖,也可能出现超前思维或难度较大的情况,对此,我就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定向控制,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停留在无多大意义的争论中,也不在一些偏怪问题上纠缠不休,做到既放得开,又收的拢,把问题调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上。
  其二,注意选取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疑点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如《石壕吏》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同学认为“听妇前致词”一节,诗意跳跃过大,语意矛盾。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我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文中只有两处写“吏”而题目却是《石壕吏》?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诗句还会有矛盾吗?这样,由于选取了新的角度,打破了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多方向、换角度去思考,从而由侧面解开了疑惑。
  其三,注意问题的解决效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促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克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为了求得解决问题的高效度,我注意了问题的分类处理。凡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就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让他们开展讨论互相补充以求解决;通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适时适度加以点拨,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加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课堂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三、由教向学转变,注重学法指导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点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由教向学的转向学的效率。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是一学习、训练、养成的过程,在起始阶段,可能需要定向指导,有时甚至需要模仿。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的过程。我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引导、训练,直到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二是教学生学会质疑。如何教会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且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我采用定向启发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质疑。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模仿与定向指导后,学生一般都能由模仿尝试到思考发现,从而掌握了科学有效的质疑方法。
  教育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直面教学现状,解剖教学弊端  本人自2007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就长期在偏远山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前沿耕耘。教龄7年,由于酷爱家乡永善县教育事业,先后在国家级贫困县永善县务基等偏远山区农村中学任教,在平时的教学生涯中已养成习惯于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不断调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的行为模式,从而发现了家乡偏远山区农村语文教育存在如下令人担忧的现象:  1、师资水平低下 。在我所任
期刊
一、精雕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精雕细琢文章的标题。好题目的标准是“精巧、准确、新颖”,在能够昭示立意的基础上,不妨拟出轻松活泼的题目。如写“诚信”,拟题为《拍卖“诚信”》、《为“诚信”喊冤》、《用诚信唤醒信心》、《诚信,做人的底线》、《诚信,请别走开》、《“诚信灵”新产品介绍书》等。  好的标题应是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常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如下观点: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而领域课程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加强领域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方能实现全面的和整体的教育。  一、
期刊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杜郎口旋风、洋思、永威,特别是西峡的三疑三探誉满天下,慕名求学的学生多,前去参观学习的领导与教师更多,推动着各地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凭借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所担任的本科——语文课程的改革,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是关键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举
期刊
一、用课内阅读促进、带动课外阅读  初一年级刚开始时,利用课前15分钟举办一个“故事会”,刚开始由老师给学生读书、讲故事,在一段时间的熏陶和锻炼后,让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轮流讲故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故事会”,可是每次只有15分钟,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心急的孩子就打听结果或问这本书在哪里;也有的孩子为了先读为快,赶紧找来书看。不爱看书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逐渐开始关注读书了。  我的
期刊
近年来,为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班班通”工程。我校也从这项工程获益甚多,县教育局根据我校实际,给我校配置“班班通”设备10套,实现了“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这些设备的投入,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一、“班班通”设备的作用  1、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靠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教学内容,以此
期刊
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韩愈在他的散文《师说》中这样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可见“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排在了受业、解惑之前。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之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气节、美好的品德,使他们自觉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是每一个语
期刊
鲁迅先生曾新奇地说,最早的纤夫在江边拉纤时喊出的号子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接着便有了《诗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的经济繁荣将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在那个繁盛的时代,熟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在眼前历数着这一切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期刊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
期刊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现以听某教师《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拙见。  初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