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产生根源不同于中文,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生活背景、社会背景,所以,在词汇上难免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没有的词汇存在,在中文与英文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分析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现空缺现象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学生必然要面对的。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更加专业化、实用化,所以,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处理方法。
关键词:正确认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
英语是一种不同于本土的外来语言文化,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事物词汇与文化习惯词汇、语句等等。而我们本土也有很多区别于外来文化的本土文化特色的词汇与语句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出现词汇空缺的问题,那么当出现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时该怎样正确处理呢?这就是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一、产生根源
1.生活背景不同
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其实就是文化与生活背景的直接反映,英语与中文间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与生活背景,那么有差异性是必然的。如: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的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汉语历史悠久,词汇十分丰富,表达力强而有力,许多词在其他的语言中都找不出对应词。如汉民族特有的“炕”“旗袍”“豆腐”“水饺”。表示时间的“阴历”和表示自然现象的二十四“节气”在英语中也是没有的。还有《汉英词典》把“雨水”译成“RainWater(the2ndof24solarterm)”,把“清明”译成“PureandBrightness(the5thof24solarterm)”。这些名称虽然附加了解释,英美人仍会感到费解。同样,在英语中有许多词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如“curry”(咖喱)一词来源于印度,在汉语中指的是调料,而在英语中指的是用咖喱炖的鸡肉或蔬菜。中国人对“bingoparty”和“bingogame”也不甚了解。“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了方块的赌博”,然而在英语中“bingo”有时指是一种猜字游戏,和赌博毫不相干。类似这样的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语,相近的词也没有。
2.信仰文化不同
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语言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西方国家中,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许多来自《圣经》中的词已经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大量的词蕴涵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如诺亚方舟(Noah’sark)有着避难所的意思,拉撒路比喻大难不死或者重病康复。这些词语往往成为中国人理解英美文章的一大障碍。而中国人只相信“创造人类的女娲”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老天爷”含义也不一样,代表的东西也不同。中国人大都相信“佛教”,汉语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如:借花献佛、佛口蛇心、佛爷、佛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词也颇让西方人费解。
3.思想观念不同
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微,1998)。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个人主义,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了他们最深刻的本质。因此,我们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与美国是不一样的,汉语中把“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在美国,“individualism”指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品质,把自己看作单独的个人,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崇尚群体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陈宏微,1998)。反映中国几千年传统特点在词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是亲属称谓了。如表亲关系十分分明,表兄和堂兄,表姐和堂姐,表妹和堂妹等既要分性别和大小,还要区分是父亲家族还是母亲家族的。而在英语中一律称为“cousin”,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对称之词。
二、解决方案
1.尊重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背景的直接体现,语言应用于交流目的,必然会带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生活背景特色。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交际中了解附加上语言上的文化信息。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增加文化的导入,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十分必要,从上述的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来看,文化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各异,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门语言,正确地运用语言中的词汇,就必须了解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扫除障碍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
2.由浅入深
学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到了高中学段,英语的学习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在对词汇的学习中也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把学习的层次按标准分为若干等级。如:年龄标准、学习年限的标准,接受新世界事物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语言词汇的教学。如对于初学者,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文化的导入应选择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这样既能增加初学者对语言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学以致用。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教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这些词语并非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授应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进行文化教学。
3.尊重生活
语言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外来语言与本土语言文字转换过程中,要注意根源于生活。在教授过程中,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如果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被运用,这样所学的内容会很快地被遗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领域相关。如果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能被适时地运用,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讲解的文化内容应该是有选择的和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加快英语学习的步伐。
综上所述,语言根源于生活,语言与文字的产生有其生活背景与思想观念背景。英语与我们的本土文化之間存在词汇空缺是必然的。语言和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唯有不断地学习交流,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正确认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
英语是一种不同于本土的外来语言文化,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事物词汇与文化习惯词汇、语句等等。而我们本土也有很多区别于外来文化的本土文化特色的词汇与语句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出现词汇空缺的问题,那么当出现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时该怎样正确处理呢?这就是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一、产生根源
1.生活背景不同
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其实就是文化与生活背景的直接反映,英语与中文间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与生活背景,那么有差异性是必然的。如: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的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汉语历史悠久,词汇十分丰富,表达力强而有力,许多词在其他的语言中都找不出对应词。如汉民族特有的“炕”“旗袍”“豆腐”“水饺”。表示时间的“阴历”和表示自然现象的二十四“节气”在英语中也是没有的。还有《汉英词典》把“雨水”译成“RainWater(the2ndof24solarterm)”,把“清明”译成“PureandBrightness(the5thof24solarterm)”。这些名称虽然附加了解释,英美人仍会感到费解。同样,在英语中有许多词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如“curry”(咖喱)一词来源于印度,在汉语中指的是调料,而在英语中指的是用咖喱炖的鸡肉或蔬菜。中国人对“bingoparty”和“bingogame”也不甚了解。“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了方块的赌博”,然而在英语中“bingo”有时指是一种猜字游戏,和赌博毫不相干。类似这样的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语,相近的词也没有。
2.信仰文化不同
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语言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西方国家中,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许多来自《圣经》中的词已经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大量的词蕴涵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如诺亚方舟(Noah’sark)有着避难所的意思,拉撒路比喻大难不死或者重病康复。这些词语往往成为中国人理解英美文章的一大障碍。而中国人只相信“创造人类的女娲”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老天爷”含义也不一样,代表的东西也不同。中国人大都相信“佛教”,汉语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如:借花献佛、佛口蛇心、佛爷、佛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这些词也颇让西方人费解。
3.思想观念不同
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微,1998)。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个人主义,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了他们最深刻的本质。因此,我们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与美国是不一样的,汉语中把“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在美国,“individualism”指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品质,把自己看作单独的个人,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崇尚群体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陈宏微,1998)。反映中国几千年传统特点在词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是亲属称谓了。如表亲关系十分分明,表兄和堂兄,表姐和堂姐,表妹和堂妹等既要分性别和大小,还要区分是父亲家族还是母亲家族的。而在英语中一律称为“cousin”,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对称之词。
二、解决方案
1.尊重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背景的直接体现,语言应用于交流目的,必然会带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生活背景特色。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交际中了解附加上语言上的文化信息。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增加文化的导入,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十分必要,从上述的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来看,文化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各异,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门语言,正确地运用语言中的词汇,就必须了解附加在词汇上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扫除障碍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
2.由浅入深
学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到了高中学段,英语的学习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在对词汇的学习中也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把学习的层次按标准分为若干等级。如:年龄标准、学习年限的标准,接受新世界事物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语言词汇的教学。如对于初学者,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文化的导入应选择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这样既能增加初学者对语言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学以致用。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教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这些词语并非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授应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进行文化教学。
3.尊重生活
语言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外来语言与本土语言文字转换过程中,要注意根源于生活。在教授过程中,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如果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被运用,这样所学的内容会很快地被遗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领域相关。如果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能被适时地运用,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讲解的文化内容应该是有选择的和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加快英语学习的步伐。
综上所述,语言根源于生活,语言与文字的产生有其生活背景与思想观念背景。英语与我们的本土文化之間存在词汇空缺是必然的。语言和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唯有不断地学习交流,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