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化的探讨,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思品课的教育目标。
一、情境化教学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品教育主要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情境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情境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情境)等形式。新教材中各种情境设计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能在各种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情境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是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情境化教学创设的常见形式
1.语言文字
即把情境材料以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领略材料所蕴含的课本知识,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思想觉悟的升华。
2.图表形式
利用情境材料以图形、表格、坐标系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数字或横或纵的比较,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之间的联系与本质的理解。
3.漫画
将情境材料以生动直观、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漫画中的人、物、提示语的评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寓意)以及漫画所提醒人们应注意的经验或教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在幽默中得以增强。
4.实物形式
以直观形象的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的背景,以构成一个整体,展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感物生趣,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自觉把实物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5.节目表演
情境材料通过以小品、话剧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检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他们乐学、善研的习惯,意义重大。
6.多媒体视频、材料视频
多媒体视频材料视频,是将声音、图像结合一体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做到四个“具有”
情境材料要富有新意,具有吸引力;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要幽默风趣,具有想像力;要渗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
2.做到五个贴近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日常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贴近热点问题,贴近时代主题。
3.教师巧妙运用
首先,情境材料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情境,注意照应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思考价值,便于揭示本质。其次,有效结合情境与知识,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灵活驾驭课堂,不能哗众取宠,防止本末倒置。
四、情境化教学的基本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中,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课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合作探究──体验
这是情境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情境,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实现“內容情境化,情境内容化”。
3.小结梳理──明理
“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
4.迁移拓展──践行
“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五、对情境化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1.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又要创造性的超越教材。设计问题要尽量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教材中情境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情境,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把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情境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寻找正确的答案。教师甘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对教学情境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使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情境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一、情境化教学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品教育主要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情境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情境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情境)等形式。新教材中各种情境设计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能在各种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情境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是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情境化教学创设的常见形式
1.语言文字
即把情境材料以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领略材料所蕴含的课本知识,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思想觉悟的升华。
2.图表形式
利用情境材料以图形、表格、坐标系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数字或横或纵的比较,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之间的联系与本质的理解。
3.漫画
将情境材料以生动直观、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漫画中的人、物、提示语的评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寓意)以及漫画所提醒人们应注意的经验或教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在幽默中得以增强。
4.实物形式
以直观形象的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的背景,以构成一个整体,展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感物生趣,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自觉把实物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5.节目表演
情境材料通过以小品、话剧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检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他们乐学、善研的习惯,意义重大。
6.多媒体视频、材料视频
多媒体视频材料视频,是将声音、图像结合一体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做到四个“具有”
情境材料要富有新意,具有吸引力;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要幽默风趣,具有想像力;要渗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
2.做到五个贴近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日常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贴近热点问题,贴近时代主题。
3.教师巧妙运用
首先,情境材料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情境,注意照应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思考价值,便于揭示本质。其次,有效结合情境与知识,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灵活驾驭课堂,不能哗众取宠,防止本末倒置。
四、情境化教学的基本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中,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课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合作探究──体验
这是情境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情境,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实现“內容情境化,情境内容化”。
3.小结梳理──明理
“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
4.迁移拓展──践行
“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五、对情境化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1.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又要创造性的超越教材。设计问题要尽量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教材中情境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情境,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把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情境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寻找正确的答案。教师甘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对教学情境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使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情境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