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也是体验情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途径,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要做好这一点,第一要务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一、积极主动是阅读活动的前提
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就是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即爱读书、喜欢读书,以“手不释卷”为人生乐事。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l生,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并把心理活动优先地倾向于那个事物,力求去认识、研究和探索它时,这就是对事物发生了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人兴奋、聚精会神甚至废寝忘食;兴趣能催人奋进,不断思索,使人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去阅读、思考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感受自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可以说,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要想办法使学生体验到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一种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因为靠激发兴趣而产生出来的积极性,往往是难以持久的。
培养阅读主动性的最主要手段是端正阅读动机,提升学生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不少学生的阅读是出于升学压力、功利心理,一旦这种迫使他阅读的外在压力解除,他的阅读行为也会自行消失。俗话说:“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作为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各种方法,因时而化,因事而化,因人而化,促使学生把这种外在的阅读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内在阅读需求,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人生的意义。一旦认识提升了,学生就能把认真阅读转化成一种习惯,就能积极地吸收新信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自主独立是阅读活动的基础
阅读的自主独立性,就是不依赖教师,不依赖现成的参考资料和答案,独立阅读求得理解继而进行品味鉴赏。朱熹说过,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叶老又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可见,重视和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章难以计数,学校里学过的只是极其微小的部分,大部分的文章要靠自己去读、去研究、去分析、去鉴赏。如果学生缺乏独立的阅读品质,就会在阅读新的文章时缺乏自信心,或者三心二意举棋不定,或者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更不用说品味鉴赏了。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的良好品质,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大胆放手,要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中走出,不再视自己为布道者,而学生只是一味接受的信徒,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讲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只能饱食三餐;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另外,教师在鼓励学生边读边思时,还应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才能对独立阅读充满信心,进而养成不依赖教师,不依赖现成答案的独立阅读的习惯。
三、思考探究是阅读活动的关键
读文章要用心去思考、探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文章,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地读下去。”叶老又说:“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动脑筋。”有些人读的文章也不少,但阅读能力却停步不前,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考探究的品质,“不能分解,不问关系”,读到最后当然也就不能理解了。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用心探究的品质呢?主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中正确的思维规律。首先,思维具有一定的模式。学生读文章,常常不知道按照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标题入手设疑,正所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有时,学生还不知道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一篇文章,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般可遵从如下思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即先浏览全文,了其大旨,再分析字、词、句、段,弄明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观全文,体会作者的本意。其次,思维具有定向性。在阅读文章时,思维要有一定的方向,不能漫无目的胡思乱想。文体和文章的有关知识是思维得以定向的依据。比如,阅读小说就要弄清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它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品味。在阅读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运用这些方法,通过思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一方面对文章的研究工作可以深入下去;另一方面,学生对文章和文体的抽象知识的认识也能更完整更深刻。
四、求异创新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求异创新,就是阅读中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敢于批判,推陈出新。从本质上说,阅读鉴赏应该再创造。如果阅读者具有求异创新的品质,就能人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又不拘泥于书,就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求异的品质呢?首先要消除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求异创新就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创造性的解读必须建立在脚踏实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运用联想能由此及彼,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运用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再造作品之境界、人物以及填补艺术空白。这样,学生就可以活化各种信息,引爆新思想和新创见的火花。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平时,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一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还可以介绍一些书中或文章中出现差错的例子,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感受书本不是“圣经”,其差错或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久而久之,不唯书是从、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可以在学生中发扬开来,各种各样的创见也就会不断产生。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品质。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阅读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课堂就不会变成一潭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最后,要多开展研究性阅读。要引导学生不仅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向课外读本甚至广阔的社会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让学生在边读边悟边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用。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阅读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适时提醒和鼓励。这不仅需要耐心,更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一、积极主动是阅读活动的前提
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就是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即爱读书、喜欢读书,以“手不释卷”为人生乐事。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l生,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并把心理活动优先地倾向于那个事物,力求去认识、研究和探索它时,这就是对事物发生了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让人兴奋、聚精会神甚至废寝忘食;兴趣能催人奋进,不断思索,使人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去阅读、思考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感受自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可以说,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要想办法使学生体验到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一种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因为靠激发兴趣而产生出来的积极性,往往是难以持久的。
培养阅读主动性的最主要手段是端正阅读动机,提升学生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不少学生的阅读是出于升学压力、功利心理,一旦这种迫使他阅读的外在压力解除,他的阅读行为也会自行消失。俗话说:“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作为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各种方法,因时而化,因事而化,因人而化,促使学生把这种外在的阅读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内在阅读需求,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人生的意义。一旦认识提升了,学生就能把认真阅读转化成一种习惯,就能积极地吸收新信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自主独立是阅读活动的基础
阅读的自主独立性,就是不依赖教师,不依赖现成的参考资料和答案,独立阅读求得理解继而进行品味鉴赏。朱熹说过,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叶老又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可见,重视和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章难以计数,学校里学过的只是极其微小的部分,大部分的文章要靠自己去读、去研究、去分析、去鉴赏。如果学生缺乏独立的阅读品质,就会在阅读新的文章时缺乏自信心,或者三心二意举棋不定,或者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更不用说品味鉴赏了。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的良好品质,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大胆放手,要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中走出,不再视自己为布道者,而学生只是一味接受的信徒,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讲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只能饱食三餐;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另外,教师在鼓励学生边读边思时,还应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才能对独立阅读充满信心,进而养成不依赖教师,不依赖现成答案的独立阅读的习惯。
三、思考探究是阅读活动的关键
读文章要用心去思考、探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文章,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地读下去。”叶老又说:“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动脑筋。”有些人读的文章也不少,但阅读能力却停步不前,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考探究的品质,“不能分解,不问关系”,读到最后当然也就不能理解了。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用心探究的品质呢?主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中正确的思维规律。首先,思维具有一定的模式。学生读文章,常常不知道按照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标题入手设疑,正所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有时,学生还不知道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一篇文章,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般可遵从如下思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即先浏览全文,了其大旨,再分析字、词、句、段,弄明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观全文,体会作者的本意。其次,思维具有定向性。在阅读文章时,思维要有一定的方向,不能漫无目的胡思乱想。文体和文章的有关知识是思维得以定向的依据。比如,阅读小说就要弄清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它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品味。在阅读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运用这些方法,通过思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一方面对文章的研究工作可以深入下去;另一方面,学生对文章和文体的抽象知识的认识也能更完整更深刻。
四、求异创新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求异创新,就是阅读中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敢于批判,推陈出新。从本质上说,阅读鉴赏应该再创造。如果阅读者具有求异创新的品质,就能人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又不拘泥于书,就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求异的品质呢?首先要消除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求异创新就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创造性的解读必须建立在脚踏实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运用联想能由此及彼,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运用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再造作品之境界、人物以及填补艺术空白。这样,学生就可以活化各种信息,引爆新思想和新创见的火花。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平时,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一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还可以介绍一些书中或文章中出现差错的例子,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感受书本不是“圣经”,其差错或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久而久之,不唯书是从、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可以在学生中发扬开来,各种各样的创见也就会不断产生。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品质。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阅读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课堂就不会变成一潭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最后,要多开展研究性阅读。要引导学生不仅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向课外读本甚至广阔的社会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让学生在边读边悟边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用。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阅读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适时提醒和鼓励。这不仅需要耐心,更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