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高考卷中的加试题,一是归纳,二是分析和鉴赏。现以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加试卷材料为例,对学生典型失误做一个扫描与分析。
一、概括归纳题的失误(试卷第24题)
【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不超过60字)(5分)
【失误】
1、顾此失彼,要点不全
此题答全五点得5分,而考生多为只得3分。普遍的情况是信息点找不全、找不准,或是因字数限制而将一些答题要点漏掉。这样的失分,也更与多数考生缺乏划分语段层次的意识和技能有关。
2、隔靴搔痒,主次不分
比如,很多考生这样回答:
①整个世界农产品总产量下降
②国际粮食贸易量迅速下降
③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和化肥价格上涨
这样的回答都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文段中的似是而非的语句,看似合乎问题的要求,却并不准确,“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二、分析题的失误(试卷第25题)
问题:说说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粮价上涨的形势。(10分)
考生的答题有下面几种失误类型:
1、答非所问,审题不清
比如考生这样回答:
①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②各国之间取消粮食出口的限制,稳定粮食供应
③提高出口退税或取消出口关税,增加出口量
这样的回答,明显是未能看清题干,忽略了题干中“我国”这一限制,而胡乱答题,导致答非所问。
2、天马行空,摒弃材料
如考生这样回答:
①在天灾面前,努力保存已有的农产品,努力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②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卖粮,减少粮食囤积
③依法打击哄抬粮价的不法商贩和囤积居奇的商人
这样的回答完全脱离文本,自说自话,让人哭笑不得。虽然,此题在题干中并没有“结合材料”这样的字眼,但是要提醒各位考生的是:答题必须紧扣文本,一般要结合前一题原因的归纳要点,作针对性的回答,而不能进行“天马行空”式自由联想,任意阐发。
3、惯性思维,套用旧知
还有不少考生这样回答:
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油价,减少农业税
②节约粮食,提高人们对资源的节约意识
③依法保护农业生产发展,保持农业地位不动摇
这样的回答,真是让人哑然失笑,这哪是做语文题,简直就是当作政治题或是地理题来做。虽然就问题来说,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从结合材料的要求来看,不只是扯得太远,而且有悖材料本身的原意。这样的空洞无依,套用其它学科知识的回答,是与此题检测考生分析能力的本意是相矛盾的。
三、应对策略
1、通读语段,把握中心
试题选用的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粮食价格”,着重说明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诸多因素。把握住这一中心,结合问题,抓住有效信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2、切分层次,理清要点
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辨析句子关系,二是抓标志性词语。
一段文字的语句,一般有要点句、解说句、背景句和佐证句等四种类型,由这四种类型构成的各个语句之间又有着各种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解说关系等。在阅读时,考生需要耐心地将各个句子的类型和句子间的关系尽量认识清楚,这样在划分语段层次的时候,就不大会失误。
“一模”试卷的加试“材料概括分析题”的阅读材料共有14个句子,第⑷句话“比现实粮价更可怕的是各种因素使得对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在强化”,是个过渡句,前承粮食价格上涨的现实,后启九个句,解说这句中“各种因素”,即“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因此要准确全面地回答第24题“概括世界粮食上涨的原因”,就必需准确地将这后九个句切分层次。粮食上涨因素的各要点之间应是并列关系,依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将不能构成同等并列关系的语句合并,如⑼⑽⑾⑿四个句子是对第⑻句中“大量粮食用于制造乙醇燃料”的举例说明,因此要与第⑻句合并;⒁句也是对⒀句中“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的原因解说,也就合并为一层,这样就可以将这九句话,切分为五个层次,即:⑸ / ⑹ / ⑺ / ⑻⑼⑽⑾⑿ / ⒀⒁。
在具体的层次切分中,还可以借助标志性词语来辅助判断。如⑸⑹⑻三句中都有“导致”一词,⑻⒀两句中又都有“也”字,再分别结合这些词的前后内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四个句应是粮价上涨的四个因素。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就不难概括出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是:
①气候变暖导致农产品总产量下降,②许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③粮食库存减少,④大量粮食用于制造乙醇燃料,⑤粮食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计标点57字)
3、审明题干,答问相契
首先要准确审题,题干中包含了重要的答题信息,如答题指向,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等。第25题题干中“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明确指向是就“我国”而言,可以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那么答“控制全球气候”“增加粮食贸易量”就明显指向性错误。二是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相契合。如在答第25题时,应明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这就是强调了措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所以在针对第①个原因答措施时,不能侧重于对灾害性天气的控制,而应侧重于答粮食产量的提高;在针对第④个原因答措施时,不能说开发新能源来代替乙醇燃料,而应是限制用粮食制造乙醇燃料。
4、紧扣文本,调用旧知
已有知识经验,应该成为考生准确答题的保障,但是如果未能遵循原则,脱离文本,任意调用旧知,多数时候恰恰会导致令人惋惜的失分。因此,考生在答第25题时,必须紧扣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机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来组织答题内容。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还是日常生活常识,绝不能不管材料内容,而简单套用。
遵循“紧扣材料”的原则,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也不难组织好第25题的答案了,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强科研,提高粮食产量;②保证国家粮食库存量;③严禁(或“限制”)使用粮食制造乙醇燃料;④降低粮食生产成本;⑤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产粮等
一、概括归纳题的失误(试卷第24题)
【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不超过60字)(5分)
【失误】
1、顾此失彼,要点不全
此题答全五点得5分,而考生多为只得3分。普遍的情况是信息点找不全、找不准,或是因字数限制而将一些答题要点漏掉。这样的失分,也更与多数考生缺乏划分语段层次的意识和技能有关。
2、隔靴搔痒,主次不分
比如,很多考生这样回答:
①整个世界农产品总产量下降
②国际粮食贸易量迅速下降
③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和化肥价格上涨
这样的回答都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文段中的似是而非的语句,看似合乎问题的要求,却并不准确,“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二、分析题的失误(试卷第25题)
问题:说说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粮价上涨的形势。(10分)
考生的答题有下面几种失误类型:
1、答非所问,审题不清
比如考生这样回答:
①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②各国之间取消粮食出口的限制,稳定粮食供应
③提高出口退税或取消出口关税,增加出口量
这样的回答,明显是未能看清题干,忽略了题干中“我国”这一限制,而胡乱答题,导致答非所问。
2、天马行空,摒弃材料
如考生这样回答:
①在天灾面前,努力保存已有的农产品,努力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②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卖粮,减少粮食囤积
③依法打击哄抬粮价的不法商贩和囤积居奇的商人
这样的回答完全脱离文本,自说自话,让人哭笑不得。虽然,此题在题干中并没有“结合材料”这样的字眼,但是要提醒各位考生的是:答题必须紧扣文本,一般要结合前一题原因的归纳要点,作针对性的回答,而不能进行“天马行空”式自由联想,任意阐发。
3、惯性思维,套用旧知
还有不少考生这样回答:
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油价,减少农业税
②节约粮食,提高人们对资源的节约意识
③依法保护农业生产发展,保持农业地位不动摇
这样的回答,真是让人哑然失笑,这哪是做语文题,简直就是当作政治题或是地理题来做。虽然就问题来说,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从结合材料的要求来看,不只是扯得太远,而且有悖材料本身的原意。这样的空洞无依,套用其它学科知识的回答,是与此题检测考生分析能力的本意是相矛盾的。
三、应对策略
1、通读语段,把握中心
试题选用的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粮食价格”,着重说明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诸多因素。把握住这一中心,结合问题,抓住有效信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2、切分层次,理清要点
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辨析句子关系,二是抓标志性词语。
一段文字的语句,一般有要点句、解说句、背景句和佐证句等四种类型,由这四种类型构成的各个语句之间又有着各种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解说关系等。在阅读时,考生需要耐心地将各个句子的类型和句子间的关系尽量认识清楚,这样在划分语段层次的时候,就不大会失误。
“一模”试卷的加试“材料概括分析题”的阅读材料共有14个句子,第⑷句话“比现实粮价更可怕的是各种因素使得对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在强化”,是个过渡句,前承粮食价格上涨的现实,后启九个句,解说这句中“各种因素”,即“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因此要准确全面地回答第24题“概括世界粮食上涨的原因”,就必需准确地将这后九个句切分层次。粮食上涨因素的各要点之间应是并列关系,依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将不能构成同等并列关系的语句合并,如⑼⑽⑾⑿四个句子是对第⑻句中“大量粮食用于制造乙醇燃料”的举例说明,因此要与第⑻句合并;⒁句也是对⒀句中“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的原因解说,也就合并为一层,这样就可以将这九句话,切分为五个层次,即:⑸ / ⑹ / ⑺ / ⑻⑼⑽⑾⑿ / ⒀⒁。
在具体的层次切分中,还可以借助标志性词语来辅助判断。如⑸⑹⑻三句中都有“导致”一词,⑻⒀两句中又都有“也”字,再分别结合这些词的前后内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四个句应是粮价上涨的四个因素。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就不难概括出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是:
①气候变暖导致农产品总产量下降,②许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③粮食库存减少,④大量粮食用于制造乙醇燃料,⑤粮食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计标点57字)
3、审明题干,答问相契
首先要准确审题,题干中包含了重要的答题信息,如答题指向,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等。第25题题干中“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明确指向是就“我国”而言,可以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那么答“控制全球气候”“增加粮食贸易量”就明显指向性错误。二是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相契合。如在答第25题时,应明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这就是强调了措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所以在针对第①个原因答措施时,不能侧重于对灾害性天气的控制,而应侧重于答粮食产量的提高;在针对第④个原因答措施时,不能说开发新能源来代替乙醇燃料,而应是限制用粮食制造乙醇燃料。
4、紧扣文本,调用旧知
已有知识经验,应该成为考生准确答题的保障,但是如果未能遵循原则,脱离文本,任意调用旧知,多数时候恰恰会导致令人惋惜的失分。因此,考生在答第25题时,必须紧扣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机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来组织答题内容。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还是日常生活常识,绝不能不管材料内容,而简单套用。
遵循“紧扣材料”的原则,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也不难组织好第25题的答案了,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强科研,提高粮食产量;②保证国家粮食库存量;③严禁(或“限制”)使用粮食制造乙醇燃料;④降低粮食生产成本;⑤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产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