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本不能缺失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中国有人振臂高呼“误尽苍生是语文”而掀起批判、声讨语文的浪潮,最后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才结束近五年的大辩论。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课已不像语文课,而更像历史课、或政治课,或……文章表现什么就上成什么课,注重文章内容(人文)而抛弃语言(工具)。课堂上见不到句子分析、字词揣摩和品味,充斥课堂的是“写了什么”、“联想到什么(纵横拓展)”、“有什么感受”等等,而把“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抛置脑后。这种所谓的语文教学早已向我们发出危险的信号:若长此以往,语文真的要“误尽苍生”。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担忧。2001年,山东淄博市教研室对该市重点中学进行了一次语文情况抽测,其中有一道字词填空题,卷面上显示人的面部,要求标出面部的有关部位:额、鬓、颧、鼻、颔等。抽查结果,千份卷子全对者仅占5%(《语文报》2001年4月10日)。几乎每一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我们都对学生进行字音、字形、字义的摸底测试,结果发现,虽然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10余年的语文学习,常见字字音、字形各1000个,能达60分及格的不到35%。对常见双音节词和成语含义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80%的学生不及格。笔者曾对两届高三学生练过一道观察作文,要求对高三教学楼前的一棵百年榕树观察一周后,写一篇题为“榕树”的作文。三四周过去了,学生无法交稿,原因是对榕树的干、枝、皮等拿不出词语来表现,感到非常困难(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省重点中学)。试想,面对一张脸、一棵树都词汇贫乏、举笔沉重,那又如何表现结构复杂的事物——如古建筑物,又如何表现纷纭变化的社会呢?
   2003年4月9日《教育文摘报》转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2005年7月27日,《环球时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上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再看看古人是怎样进行词汇学习和积累的。据程曦在《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背诵《论语》11705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合计40多万字,且全要精读背诵,此外还要记好几倍的注释。由此我们不难找到古代之所以文豪辈出、群星璀璨的原因。我们当然不提倡,也不必像古人那样漫无边际的死记硬背,但它也雄辩地告诉我们,理解并熟记相当数量的常见词汇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势必严重削弱阅读和写作能力。
   词汇是文章的建筑材料,是文章的血液,必须作为中学语文教与学的重点。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用以交流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一切以语言为载体的作品,它的第一要素都是语言。语言,就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而词汇是关键。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把人类的语言称作“词的语言”,词汇“好比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厚实的词汇作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必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本之木。况且,中国词汇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读音丰繁难记,字形复杂难认,字义繁衍变化、浩瀚无际。不了解这一点,不下苦功,不牢固掌握常用词汇的字音、字形、字义,就不可能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北大辜正坤教授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言学成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领先学科。如果中国的中学生对中国语文没有彻底的理解掌握,那么,他要在未来理解相应的前沿人文科学的知识就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在为新一代的中国学生走进人文科学之国度铸造开门的钥匙。”
   王力先生认为:“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所谓“通顺”,“主要是用词造句的问题。而造句的问题上,主要是用词不当”。(《谈谈写文章》)张志公先生也多次强调:“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很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可是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词不达义,也往往是词不够用的结果。” (《语文教学论集》)于漪指出:“语言是民族的根之根。——文章的精彩部分应重锤敲打,咀嚼、体会:字面上怎样理解,字背后有哪些丰富的、精辟的、启人深思的寓意,语言的表现力如何,魅力何在,更换其他词句行不行,原因何在。重锤敲打,文章就会溅出耀眼的火花。——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着学生健康成长。”(《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
   当代国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一个人所掌握的词汇量,同他的智力关系重大。他们对大学的一些在校生进行测试,发现词汇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优良; 35~70分的学生成绩中等; 35分以下的则学习困难重重,其中不少人中途退学。我们强调词汇教学,并非要削弱或取消阅读、写作和人文应有的地位,相反,突出词汇教学,正是更客观、更科学地摆正词汇(语言)与阅读、写作及人文的关系,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词汇(语言)这个“利器”,学生才能走向广阔的阅读空间,才能独立而娴熟、快捷而准确地解读无数的文本,进而去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获得更大更全面的发展。而目前重“人文”轻语言的语文教学,是语文的自我迷失,是本末倒置,要误人子弟的!重“人文”(内容)的教学,不管怎么拓展,学生获得的只是有限的一条“鱼”,而不是获得无数“鱼”的“渔”。
   词汇是概念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基本元件,理解、记忆和熟练掌握、运用丰富的词汇,就是要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提高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加强词汇教学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词汇教学当作重要环节来抓,在从课文里“语言——内容——语言”走一遍(张志公语)的过程中,对那些精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理解,包括词汇的音、形、义,带领他们在揣摩析解语言、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词汇表情达意的作用和语言的巨大魅力,调动他们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必须加强理解和记忆。至今,人们对知识的记忆还有误区,把必要的记忆当作“死记硬背”一股脑地抛弃了。一个词语要用得上、用得好,第一要理解,第二要牢记,第三才是运用,缺一不可。理解了,没记住,要用时想不起来,当然就用不上;记住了字音、字形,对含义却不懂,照样用不上。 再次,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阅读和写作。词汇理解了,记住了,还必须在阅读和写作中反复使用,才能真正内化和自如运用。王力先生强调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掌握汉语言,除多读多记以外,并没有其他捷径。有人企图跳过这个感性认识的阶段,而直接探讨所谓‘规律’,那只是一种幻想。”“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做: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调动所积累的词汇,整体感知文本,根据语境揣摩语言,涵泳深思,快捷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各词语的一般搭配规律和习惯用法,经常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组段”,而且可以结合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来进行;3.要求学生在随笔和作文以及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运用词语;4.按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对象进行分类,如将关于春天、溪流、人物,花、草、树等的词语印发给学生,并进行片断训练。
   必须指出的是,进行词汇教学,不应当搞机械呆板的训练,应当把词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而且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带领学生“到生动的思想的源泉那儿去旅行”,“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单位:福安一中)
其他文献
要让一个人迅速成长,就要不断地赋予超过能力以外的工作,不断地刺激学习曲线。只要潜力够,学习的拼搏精神够,每一阶段的挑战对这一群新中国的精英,不是问题。    自行纳税申报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也具有必要性,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目前税务机关对自行申报纳税虽然做了一些宣传,但时间短,形式单一,不够深入。一些纳税人由于不了解税法规定,或对自行纳税申报不够重视,认为其收入已经如实纳税,没有
摘要:本文結合借助互联网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作文教学的案例,从教学时间、授课对象、学习内容等方面,对“互联网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作文教学;多媒体;课堂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109-02  ● “互联网 ”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借助“微信朋友圈”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  笔者曾专门对
田老师,他们说你喝茶用雍正珐琅彩,焚香冬天是琴书侣私款的宣德压经铜炉,夏天则是德化白瓷筒炉。无论四季,出门都是掖一柄雅扇,扇面或吴湖帆青绿山水,或金冬心画蔬果,扇骨不是金西崖刻留青,就是杨聋石的浅刻……你好雅的嘛!  他们是谁?田东飞问。  还不是江湖上流传的说法,郑薇说,不是这样吗?  田东飞的牙齿又白又齐,郑薇觉得他的笑容那么好看。玩古的人她见得多了,所谓收藏家、开古玩店的、拍卖公司的、文物商
在进入2020年后,世界变得非常混乱,标志之一就是中美关系也进入了一种螺旋式的下降,以至于许多研究、关切中美关系的人,都不知道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恶化的情况,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包括了地缘经济的利益争夺、世界格局的变化、模式之争、文明的冲突。另外,中美之间实际上还有种族斗争的问题,即两个文明和两个人种间的争斗。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美的此消彼长发展的变化非常快。此前,
楞次定律内容的关键词是“阻碍”二字,主要运用于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而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中,“阻碍”二字还需进一步解读,以方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本文借助于几个典型例题及其讲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出结论,并将自主分析的结果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去。  1阻碍原磁通变化——增缩减扩  例题呈现 如图1所示的M、N两条光滑的导轨平行固定在水平面上,其上放有P、Q两根平行的导体棒,它们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语文的学习长期以来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明知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但是面对枯燥的所谓“经典”课文实在提不起应该有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古典诗歌和文言文这些蕴涵着中国丰厚文化底蕴的特殊文体,学生更是爱恨交加,最终只有无可奈何。因为由于语言方面的时代差距,学生对祖先的文字实在是很难理解,对最经典的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少用,甚至不用。其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包含着很多丰富的知识,关键是要引导学
趁现在还没有被关进四面墙壁  我们的星辰还未被抹去  美元汇率尚未飙上天  到时候可怜的比索形销骨立  留着它也一文不值  放在货币收藏册里也毫无用处  趁着蚂蚁刚开始寻找我们  地图上的云彩还未被抹去  白晝尚未消逝在夜晚的监视器里  趁着葡萄酒杯还未结晶  趁着如若想送上一个吻,还不须向一张  面具申请许可  趁着所有的星球还没有爆炸  电话线还未变成危险的传播媒介  无论你叫什么名字  不管
古代诗歌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对于它的教学也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我们平常往往让学生读读背背,学一点文学常识和表现手法,我以为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妨先读一下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里的第二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本着这一点,我认为古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
王水丽老师2014年5月走上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之路。6月,她在青岛首次异地执教《诺贝尔》“翻转”,反响很好。此后,在成都、南京、武汉等地,每一次“翻转”都好评如潮。《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以下简称《第八次》)就是她翻转课堂心路的写照。  评价翻转课堂实验,首先要看课前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其次要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最后要看教师是不是走
五十年前,我就读于村子上的不完全小学,我们叫它“村小”。村小只有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每位老师既教数学又教语文。我的第一个任课老师是刘老师。她给我们讲过什么课文,教过什么算术题,我已不记得,但她对学生的疼爱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家在偏离村庄中心较远的一处垛子上,从家到村小上学,需要过一条宽大的乡河。这里无人摆渡,过河时拽拉渡绳,上渡船,之后再拽拉渡绳,让渡船靠岸。雨雪天,西北风一刮,河水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