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时候曾经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谓“入境”指的是在阅读中要深入领会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悟文本内核。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并非易事,教师要适时提问,指导学生品味文本,促进他们和文本对话,领悟文本的主旨。
一、问题引导,自主“入境”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作为引导,围绕文本设置关键性主问题,促进学生尽快入境,感悟文本。
《范进中举》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说,文中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了很多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进中举》的人物性格,可以设置系列问题,促使他们入境思考。如:“《儒林外史》好像一面镜子,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试着找一下文章如何运用典型细节揭示人物身上體现的矛盾,说说这些矛盾点意味着什么?”学生找到了描写范进发疯的场景,并尝试分析:“就范进的内心而言,他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因此他才会拍手大笑,不顾别人拉扯,只顾自己向前飞奔。但是在其他人看来,他却是一个疯子,因为他衣冠不整,手上都是黄泥,身上都是水,看上去十分丑陋。这样强烈的矛盾对比对于范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也体现了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除了主人公范进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胡屠户等其他人物:“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是什么态度,中举之后对他又是什么态度?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在分析之后学生认识到胡屠户的身上显示了他嫌贫爱富的一面,这是他市侩本性的展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相比眼前看见的事物,学生对藏在后面的奥秘更感兴趣。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二、捕捉契机,相机“入境”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思维能力也不够,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又或者理解问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抓住课堂生成瞬间,相机入境,促进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小说的名字是《孔乙己》,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主人公出场,给人们震撼感呢,文章开头的地方描写了咸亨酒店,这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将对酒店的描写融入到事件的叙述中就可以了。”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考予以肯定,其次则要抓住该学生阅读不深入的问题予以启发。“的确如此,小说一开始介绍了酒店和顾客的情况,这真的是多此一举的吗?思考一下作者描写了哪些社会群体,孔乙己又属于其中哪一个族群?”学生思考后有所感知:“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作者描写了短衣帮和长衫主顾,这实际上描写的是当时相互对立的两个阶层,小小的咸亨酒店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关系之冷酷,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像孔乙己这样的人自然很难生存下去,由此可知从文章的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在分析之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了小说开始并未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原因。教师还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思索更深刻的问题。
学生学习发生误读、浅读的时候,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可以利用机会促进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阅读,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品味语言,体悟“入境”
语言文字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通过文本语言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学生品味语言,也能让他们和作者形成共鸣,达成心灵的契合。
《囚绿记》是散文名篇,在语言上具有含蓄优美的特点,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体现了自己情感的转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品味《囚绿记》中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在《囚绿记》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是作品语言的特点之一。试着找出文章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的地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后感受到作者给绿藤赋予了象征意味,将其作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的颜色”。作者赞颂绿藤的目的是要借此歌颂中华民族的气节,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向往,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联系上下文说说要如何理解这些句子。”学生体悟文本后认为“我”所住的地方潮湿阴暗,所以“我”对于代表了希望的“绿藤”怀有深深的情意,正是有了绿藤,所以作者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满怀喜悦。作者所说的“语言”指的就是和绿藤之间关于生命和希望的对话,是绿藤让“我”感悟到了安慰和希望。
通过入境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因文知人,尝试和作品进入同一个话语体系之中,走入文本最深处,感受作者文心,领悟文本内在意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一、问题引导,自主“入境”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作为引导,围绕文本设置关键性主问题,促进学生尽快入境,感悟文本。
《范进中举》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说,文中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了很多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进中举》的人物性格,可以设置系列问题,促使他们入境思考。如:“《儒林外史》好像一面镜子,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试着找一下文章如何运用典型细节揭示人物身上體现的矛盾,说说这些矛盾点意味着什么?”学生找到了描写范进发疯的场景,并尝试分析:“就范进的内心而言,他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因此他才会拍手大笑,不顾别人拉扯,只顾自己向前飞奔。但是在其他人看来,他却是一个疯子,因为他衣冠不整,手上都是黄泥,身上都是水,看上去十分丑陋。这样强烈的矛盾对比对于范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也体现了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除了主人公范进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胡屠户等其他人物:“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是什么态度,中举之后对他又是什么态度?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在分析之后学生认识到胡屠户的身上显示了他嫌贫爱富的一面,这是他市侩本性的展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相比眼前看见的事物,学生对藏在后面的奥秘更感兴趣。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二、捕捉契机,相机“入境”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思维能力也不够,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又或者理解问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抓住课堂生成瞬间,相机入境,促进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小说的名字是《孔乙己》,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主人公出场,给人们震撼感呢,文章开头的地方描写了咸亨酒店,这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将对酒店的描写融入到事件的叙述中就可以了。”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考予以肯定,其次则要抓住该学生阅读不深入的问题予以启发。“的确如此,小说一开始介绍了酒店和顾客的情况,这真的是多此一举的吗?思考一下作者描写了哪些社会群体,孔乙己又属于其中哪一个族群?”学生思考后有所感知:“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作者描写了短衣帮和长衫主顾,这实际上描写的是当时相互对立的两个阶层,小小的咸亨酒店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关系之冷酷,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像孔乙己这样的人自然很难生存下去,由此可知从文章的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在分析之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了小说开始并未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原因。教师还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思索更深刻的问题。
学生学习发生误读、浅读的时候,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可以利用机会促进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阅读,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品味语言,体悟“入境”
语言文字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通过文本语言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学生品味语言,也能让他们和作者形成共鸣,达成心灵的契合。
《囚绿记》是散文名篇,在语言上具有含蓄优美的特点,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体现了自己情感的转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品味《囚绿记》中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在《囚绿记》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是作品语言的特点之一。试着找出文章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的地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后感受到作者给绿藤赋予了象征意味,将其作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的颜色”。作者赞颂绿藤的目的是要借此歌颂中华民族的气节,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向往,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联系上下文说说要如何理解这些句子。”学生体悟文本后认为“我”所住的地方潮湿阴暗,所以“我”对于代表了希望的“绿藤”怀有深深的情意,正是有了绿藤,所以作者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满怀喜悦。作者所说的“语言”指的就是和绿藤之间关于生命和希望的对话,是绿藤让“我”感悟到了安慰和希望。
通过入境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因文知人,尝试和作品进入同一个话语体系之中,走入文本最深处,感受作者文心,领悟文本内在意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