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质环境是保障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发现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与教育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为此,笔者试图分析当前幼儿园环境创建的问题和成因,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基于幼儿的特点提出四点做法,为教师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幼儿发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园所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创造儿童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的有效措施,集中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等。如何使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发挥应有的价值,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就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幼儿园物质环境创建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1.物质环境创设出现重心偏离
随着幼儿园对育人环境创设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物质环境创设以成人为本位的思想依然显著,未能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尊重与支持幼儿的成长,导致物质环境未能很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在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里,我们会发现幼儿园的墙面、空间的环境装饰琳琅满目,设施设备的提供也不少,但仔细品读会发现,注重墙面环境与空中吊饰环境的创设,忽略空间动态性材料资源的提供;出现过多的文字,忽略幼儿读图的需要;注重预成环境的准备,忽略自发生成的环境;重视人造环境的创设,忽略自然环境的保存与丰富;关注墙面设计的欣赏价值,忽略幼儿探索的需要。如:园教师花费长时间制作的数量不少的各类美工作品,精美橱窗展示的各类成人化的宣传图文等。这些观赏性的环境到底是幼儿的需求还是成人的需要?其是否能促使幼儿与之产生有益的互动?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2.缺乏对环境创设的追踪与分析
在物质环境创建后,这些环境是否引起幼儿的关注,能否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哪些经验等,我们都忽略跟踪与考究。在幼儿的持续探究上则不能予以有效、持续的支持,因而幼儿深度学习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减低。
(二)成因分析
1.在物质环境创设上,缺乏“幼儿本位”的思考
幼儿本位是指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成才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环境创设中,教师时常认为从统一的课程目标出发创设环境就一定适合幼儿的发展,认为创设丰富、新异的环境就一定能吸引幼儿学习。因此,在为幼儿创设物质环境时,缺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倾听他们的声音,分析他们的经验结构等。从而立足幼儿的内在需要,创设开放、自由、适宜的物质环境,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
2.在物质环境创设中,辩证思考力不足
在环境创设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两种实践误区。一是对其他园所盲目模仿。随着各园所对师资培训的重视,教师到各地、各幼儿园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通常这类学习多为短期的“走马观花”式学习,大家只能看到别人表面的东西,单纯关注别人的活动区、新材料,而没有捕捉他人在环境创设背后的思想,更没有基于幼儿实际与需求,盲目借鉴,照搬效仿等。二是为应对外部各种检查而创设。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与小,都会经常面临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学习,由于物质环境的显性特征最能彰显幼儿园给人的第一印象。因而幼儿园时常为“迎合”而忽略物质环境创设应有的本意。
二、幼儿为本的物质环境创建的做法
幼儿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物质环境是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要满足幼儿好游戏的需要和欲望,要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种种物质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幼兒环境创设的权利
1.让幼儿参与环境设计
教师要把幼儿学习准备与过程看作一个整体,把环境的准备与创设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幼儿一起为自己的游戏与学习共同商量、共同做准备,允许和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妨把幼儿园休闲区、运动区等空间,交由孩子讨论,聆听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像孩子们希望沙池上有搜海盗船,我们一步一步与孩子共同策划并实现。又如班级的环境,根据班级“春天”的主题课程的进程,孩子们在户外发现蚯蚓、蜗牛和妈妈在郊外发现的小蝌蚪,提出要饲养的愿望,教师予以支持,对于用什么做它们的家?谁来做?怎么做?等都交由孩子决定。只要环境呈现的东西与孩子有关系,有幼儿的痕迹,他们就主动关注并与之产生积极互动。
2.让幼儿参与环境材料的准备
幼儿虽是小孩,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天生就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有让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变成有趣的“玩具”的潜能。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幼儿能够自己想的,应该当让他自己想,幼儿用手用脑去做、去想,各种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如开展“植树节”活动,幼儿能寻找自己希望种养的植物或种子,并寻找一些废旧物当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装扮;又如他们时常在户外发现叶子、枝条、石头等,能把树叶当做小船飘着玩,随手拾起的小树枝也能在沙地里搭出“防空地道”。
(二)给幼儿开放性的环境
幼儿是天生的“玩家”。他们无时无刻都想玩,我们应该给予无束缚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感觉环境是安全的,在游戏中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让幼儿的学习积极主动。因此,在添置活动室的各种设施高度要适宜,开敞而不封闭,能独立取放和搬动材料。如提供的柜子要低矮,可以装上轮子,让幼儿能改造或增设空间。因为,在幼儿眼里,搬动物品也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学习。
(三)给儿童探究性的环境
幼儿天生是个“探险家”,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喜欢野外活动等。在园所整体环境创设中,户外场院要尽量多地开辟场院的自然环境,而不要为了方便管理或满足成人追求时尚与体面的需要,铺设过多的地砖、橡胶等。应给儿童保留更多的绿地、沙地、水池、土地等,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种植一片绿林,还可以绿林中安个鸟窝等,让幼儿拥有无限探寻的空间;在室内公共环境与班级环境尽量让每一处都能吸引儿童,有可探索、可激发想象的空间,如创设“球儿移动轨迹的管网墙”“幻灯投影空间”等,让幼儿从中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另外,能够给提供低结构、可反复操作的材料,如可塑性强的接插玩具、原木建构材料、多变的装扮道具等。
(四)对幼儿的环境予以跟进并适时调整
只有通过对幼儿的探究过程充分观察,才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才能知道接下来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支持他们的持续探究。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环境创设后的全面跟踪与分析,在观察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特点,通过分析幼儿的外部的行为、情绪和言语。既要重视预设环境的提供,更要珍惜幼儿自发生成的,并尽可能适时的调整,让环境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切以“幼儿为本”的环境创建,需要我们的用童心去思考,用爱心去孕育,用本心去实践,才能不断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幼儿发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园所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创造儿童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的有效措施,集中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等。如何使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发挥应有的价值,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笔者就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幼儿园物质环境创建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1.物质环境创设出现重心偏离
随着幼儿园对育人环境创设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物质环境创设以成人为本位的思想依然显著,未能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尊重与支持幼儿的成长,导致物质环境未能很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在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里,我们会发现幼儿园的墙面、空间的环境装饰琳琅满目,设施设备的提供也不少,但仔细品读会发现,注重墙面环境与空中吊饰环境的创设,忽略空间动态性材料资源的提供;出现过多的文字,忽略幼儿读图的需要;注重预成环境的准备,忽略自发生成的环境;重视人造环境的创设,忽略自然环境的保存与丰富;关注墙面设计的欣赏价值,忽略幼儿探索的需要。如:园教师花费长时间制作的数量不少的各类美工作品,精美橱窗展示的各类成人化的宣传图文等。这些观赏性的环境到底是幼儿的需求还是成人的需要?其是否能促使幼儿与之产生有益的互动?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2.缺乏对环境创设的追踪与分析
在物质环境创建后,这些环境是否引起幼儿的关注,能否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哪些经验等,我们都忽略跟踪与考究。在幼儿的持续探究上则不能予以有效、持续的支持,因而幼儿深度学习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减低。
(二)成因分析
1.在物质环境创设上,缺乏“幼儿本位”的思考
幼儿本位是指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成才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环境创设中,教师时常认为从统一的课程目标出发创设环境就一定适合幼儿的发展,认为创设丰富、新异的环境就一定能吸引幼儿学习。因此,在为幼儿创设物质环境时,缺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倾听他们的声音,分析他们的经验结构等。从而立足幼儿的内在需要,创设开放、自由、适宜的物质环境,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
2.在物质环境创设中,辩证思考力不足
在环境创设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两种实践误区。一是对其他园所盲目模仿。随着各园所对师资培训的重视,教师到各地、各幼儿园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通常这类学习多为短期的“走马观花”式学习,大家只能看到别人表面的东西,单纯关注别人的活动区、新材料,而没有捕捉他人在环境创设背后的思想,更没有基于幼儿实际与需求,盲目借鉴,照搬效仿等。二是为应对外部各种检查而创设。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与小,都会经常面临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学习,由于物质环境的显性特征最能彰显幼儿园给人的第一印象。因而幼儿园时常为“迎合”而忽略物质环境创设应有的本意。
二、幼儿为本的物质环境创建的做法
幼儿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物质环境是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要满足幼儿好游戏的需要和欲望,要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种种物质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幼兒环境创设的权利
1.让幼儿参与环境设计
教师要把幼儿学习准备与过程看作一个整体,把环境的准备与创设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幼儿一起为自己的游戏与学习共同商量、共同做准备,允许和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妨把幼儿园休闲区、运动区等空间,交由孩子讨论,聆听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像孩子们希望沙池上有搜海盗船,我们一步一步与孩子共同策划并实现。又如班级的环境,根据班级“春天”的主题课程的进程,孩子们在户外发现蚯蚓、蜗牛和妈妈在郊外发现的小蝌蚪,提出要饲养的愿望,教师予以支持,对于用什么做它们的家?谁来做?怎么做?等都交由孩子决定。只要环境呈现的东西与孩子有关系,有幼儿的痕迹,他们就主动关注并与之产生积极互动。
2.让幼儿参与环境材料的准备
幼儿虽是小孩,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天生就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有让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变成有趣的“玩具”的潜能。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幼儿能够自己想的,应该当让他自己想,幼儿用手用脑去做、去想,各种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如开展“植树节”活动,幼儿能寻找自己希望种养的植物或种子,并寻找一些废旧物当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装扮;又如他们时常在户外发现叶子、枝条、石头等,能把树叶当做小船飘着玩,随手拾起的小树枝也能在沙地里搭出“防空地道”。
(二)给幼儿开放性的环境
幼儿是天生的“玩家”。他们无时无刻都想玩,我们应该给予无束缚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感觉环境是安全的,在游戏中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让幼儿的学习积极主动。因此,在添置活动室的各种设施高度要适宜,开敞而不封闭,能独立取放和搬动材料。如提供的柜子要低矮,可以装上轮子,让幼儿能改造或增设空间。因为,在幼儿眼里,搬动物品也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学习。
(三)给儿童探究性的环境
幼儿天生是个“探险家”,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喜欢野外活动等。在园所整体环境创设中,户外场院要尽量多地开辟场院的自然环境,而不要为了方便管理或满足成人追求时尚与体面的需要,铺设过多的地砖、橡胶等。应给儿童保留更多的绿地、沙地、水池、土地等,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种植一片绿林,还可以绿林中安个鸟窝等,让幼儿拥有无限探寻的空间;在室内公共环境与班级环境尽量让每一处都能吸引儿童,有可探索、可激发想象的空间,如创设“球儿移动轨迹的管网墙”“幻灯投影空间”等,让幼儿从中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另外,能够给提供低结构、可反复操作的材料,如可塑性强的接插玩具、原木建构材料、多变的装扮道具等。
(四)对幼儿的环境予以跟进并适时调整
只有通过对幼儿的探究过程充分观察,才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才能知道接下来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支持他们的持续探究。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环境创设后的全面跟踪与分析,在观察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特点,通过分析幼儿的外部的行为、情绪和言语。既要重视预设环境的提供,更要珍惜幼儿自发生成的,并尽可能适时的调整,让环境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切以“幼儿为本”的环境创建,需要我们的用童心去思考,用爱心去孕育,用本心去实践,才能不断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