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绝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人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巨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究内容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探究内容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能明确怎样去探究。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的问题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让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饮料筒、魔方等)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样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从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闪光点,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究、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在钟面上拨一拨,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体现1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让学生从中体会珍惜时间,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时,我引导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问卡”。通过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显现。
  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索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全面深入了解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出促进全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2013年11月18日至23
恒成立问题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的处理涉及函数的性质、图像,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但主要是利用等價转化的思想化为最值问题去处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函数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用运动变化的观点、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數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和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去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程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等步骤,达到求解目的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领导班子建设先进单位(7个)动物卫生监督所、草原总站、畜牧总站、兽药饲料监察所、呼图壁种牛场、乌鲁木齐种牛场、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跟大家共同探讨,多提宝贵意见。
[摘要]数学教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致使职高的许多学生感到乏味、厌倦,改变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形象,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对于文科类教学“说”的应用对于数学也是同样适用的,“说”提高了语言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显得更加重要,“语商”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生存机遇和人的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动口动脑;调节氛围;优化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语商    一、课题研究背景   
空间中存在性问题是数学中存在性问题中的一种重要问题,它的求解与探讨体现多种数学思想的综合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很有好处,下面就空间中的存在性问题的类型及其求解加以说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閱读原文
【摘要】新课程提出改变传统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师的问题引导意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有效提问的核心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一个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  【关键词】设计问题;有效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富有动力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其
【摘要】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观念;课堂主人;创新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令人沉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