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大有讲究,怎样才能问得精巧得当、切中要害呢?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讲究实效 时机 恰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36-01
一、提问要有目标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有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出示短文“王小二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小二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大家想一想,文中抓假虎威是什么意思?”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巩固、运用、迁移。
二、提问要讲究实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待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就不难发现有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合、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我认为,提问题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十分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是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三、提问还要注意时机,做到问得及时,恰到好处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捕捉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相当关键。要使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善于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从而使知识融合贯通,产生顿司,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并产生良好的教学运行效果。
四、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
1.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补偿,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这样,老师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为什么?”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贝多芬的心情”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解决了重点、难点,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也得到开拓。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
2.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
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善问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思潮如海的灵活思维的新境界,才能取得事半工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讲究实效 时机 恰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36-01
一、提问要有目标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有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出示短文“王小二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小二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大家想一想,文中抓假虎威是什么意思?”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巩固、运用、迁移。
二、提问要讲究实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待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就不难发现有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合、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我认为,提问题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十分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是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三、提问还要注意时机,做到问得及时,恰到好处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捕捉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相当关键。要使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善于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从而使知识融合贯通,产生顿司,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并产生良好的教学运行效果。
四、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
1.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补偿,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这样,老师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为什么?”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贝多芬的心情”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解决了重点、难点,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也得到开拓。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
2.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
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善问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思潮如海的灵活思维的新境界,才能取得事半工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