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虚名与常道 狼虎丛中也立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这是小人之书,防小人必读。曾国藩称其:“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对其作者,从古到今颇有争议。司马光评其为官:“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元代刘因以诗讽之:“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中慨叹:“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中则认为他为了天下苍生而“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此书便是《荣枯鉴》,此人便是冯道。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他生逢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五代十国,一生虽历五朝八姓十一帝却始终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其为瀛文懿王。他还是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代表作《荣枯鉴》分圆通、闻达、解厄、交结、节仪、明鉴、谤言、示伪、降心、揣知共十卷,道尽人生闻达与困厄时的处世法则。让我们一同来领略此书开篇的圆通之道。
  智者不拘虚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往今来,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尽几许英雄泪!“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支柱。“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冯道名声不好,讥讽、挞伐的言辞比比皆是,难道他不重名吗?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荣枯鉴·圆通卷一》开篇便讨论了名声的问题。世间有善名也有恶名,有美名也有骂名,真正的智者却不会拘泥于此。一个“拘”字警醒我们做事决不能刻板地拘泥于常理,更不可过分看重名声。名声不重要吗?冯道为何这样说呢?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这是真正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才能真正看透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史书上所谓的君子并不一定都尊贵,而小人也并不一定都卑贱,尊贵和卑贱不取决于名声的流传。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更何况越是爱惜名声的人越容易为名声所伤,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能保全生命。韩信当年若只顾及名声,不肯忍胯下之辱,恐怕早死在市井屠夫刀下了。成就了勇敢的虚名,历史上却会因此而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一个人越在乎某件事,这件事就往往会成为此人的软肋。
  齐宣王爱好射箭,他的弓只用三百多斤之力即可拉开。他喜欢别人夸耀他有猛力,便常表演给近臣看。那班大臣为讨好宣王便装模作样地把弓拉开一半,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此弓至少要一千斤之力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宣王非常高兴。可怜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有一千多斤的力气,始终活在谎言之中。 无怪乎冯道感叹道:“名者皆虚。”
  冯道并非不在乎名声,只是不愿拘泥于虚名罢了。生逢乱世,比起拼死爭名而言,他更愿保全自身多做好事。这就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慧。
  易者不拘常道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名利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灭一个人,处在名利场中能够全身而退的秘诀是什么?冯道的答案是不弃天理。天理是颠扑不破的大道,明智之人须臾不离。前途纵有艰难险阻,懂得变通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他不会一条道跑到黑。譬如水之德,行乎当行,止乎当之,用舍行藏,大智慧也。下面冯道举了具体的例子: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处在尊荣之位,或许还可以修养君子人格,但是处在卑微之境时一定要行小人之道。这当然不同于“小人穷斯滥矣”那种背信弃义的委曲求全之举,而是强调君子往往曲高和寡,小人则人多势众,切不可硬碰硬。俗语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时运好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时运不济时就不妨装傻,韬光养晦。此时的装傻往往是常人无法学会的大智慧。
  人生之荣枯,譬如草木之春秋。只有天道恒常,断不可欺。正所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其他文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唐人之豪迈奔放、宋人之热爱风雅,清人之谨小慎微,都曾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个时代的气象往往是由士大夫引领的。  宋代士大夫普通能文,他们写的主要是词。所谓“词”,其实就是当时的歌词,是拿来合乐歌唱的,因而所有的词都有“词牌”,词牌本质上是一种乐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声调有高有低,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等。宋代许多杰出的文人,虽然多才多艺,第一文学
期刊
曾有人在网上发起一个问卷:“假如你能穿越,最想回到哪个朝代?”据说最热门的答案是:“宋朝。”虽然,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湮灭了的过往里,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有西汉王朝的风光鼎盛,有魏晋南北的隐逸风骨,亦有大唐盛世的辉煌篇章,但论及盎然流转的风雅生活,排行首位的,则当属宋朝无疑。那是一个将艺术品位推向巅峰的年代,也是一个将生活美学演绎到极致的时代。  缓缓打开五千年历史的云水卷图,到了宋朝这一折,每一丝
期刊
宋代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士林的夜生活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而听曲和饮酒是夜生活的主要方式,故宋代饮酒之风盛行,士大夫和平民莫不如此。与之相关,在宋代的都市乃至乡村,出现了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酒楼。宋代的酒楼大体可分为三类,有分布在都市中心的规模庞大的正店;有为数众多、但没有酿酒权的脚店;还有装饰简陋、遍布乡间的乡村酒家。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以宋江的视野,记载了宋代正店的模样。酒店旁边竖着一根高高
期刊
《踏歌图》是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代表作之一,此乃典型的绢轴水墨画。在马远笔下,早春雨后山明水秀,空氣怡人;小桥旁边四位老农拍掌踏节,形态各异;田埂左侧两个孩童嘬嘴挑眉,驻足张望……一场与丰收提早相遇的踏歌盛典,竟然依赖寥寥六个人全部搞定——不得不惊叹于画家的匠心独具了。  是非画者亦在“画”之中?  宋代画坛上,相传马远家族“一门五代皆画手”。马远的曾祖父马贲以“佛像马家”驰骋宣和画院,伯父马公显与
期刊
一室流清雅,一瓶驻芳华  让我们顺着历史的印迹,往前,再往前,回到千年前的北宋……  汴梁,远远地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热气腾腾、车水马龙、繁华繁忙而有烟火气息的时代,是现今的我们无缘遇上而无限羡慕的一个时代,她有花有酒,有歌有唱,勾栏瓦舍,夜市码头,诸般市井杂戏,又融于诗词文章,雅中见俗,俗中透雅,这,可是美好生活的正确开启方式?  这样的美好生活,是一片花的世界,草木繁盛,鲜花遍地,品种多样,春来有
期刊
风水讲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  适形而止  《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不一样,建筑形式亦有不同。西北干旱雨水少,人们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栏式竹楼居住,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在依山傍水之处。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都是根据
期刊
茶水是催情之物。  不同的地方,茶有不同的況味。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份情感生活。  我们看到太多的描述,在西子湖畔喝龙井,在武夷山品大红袍,在太湖小岛饮碧螺春,在洞庭湖尝银针,在福州喝茉莉花茶,在台北泡洞顶乌龙,在丽江小试普洱……  一地一景一茶,早成为独道方物,那些不经意到来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唤作记忆的东西,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碧螺春
期刊
唐末五代,王室衰微,兵变不止。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最后一次兵变,“黄袍加身”,代周建宋,听取赵普“三策”,控制节度使,又“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沿用隋唐的科举制,重建三省六部,加强法制,改革税制,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比之唐代,宋朝的版图缩水严重,且边患不止,兼之统治者偷安苟且,已经不复盛世气象,但在客观上,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大发展,乡镇崛起,贸易繁荣。宋朝“重文轻武”,在政界,出
期刊
纵览唐诗,每有佳句触动心扉,诗人的容颜便会穿透千年的时光,如水般漫上心头。李冶是唐代不多的女诗人之一,每每读她的诗句,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发髻高挽一袭青衣的形象,飘然不惹红尘,静若出水之莲。  她是中唐的女道士,工翰墨,善弹琴,幽居之间常以诗句自娱。每天每天,她独对寂寂山水,闲暇之时便抱琴而弹,“一弹既罢复一弹”,直弹得松风无语、明月高悬,才怅然而起,让微不可闻的叹息融入长夜。她亦时常揽镜自顾,青
期刊
每到换季之时,大人小孩都挡不住来势汹汹的流感,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尤其儿科急诊,对于小孩,因其体质较弱,因此,预防为主,尤其要注意远离传染源,家长感冒时要注意与孩子的距离,不要过分亲近,以免传染给孩子。对于成人,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平时要注意锻炼和运动,同时采用适合自身的保健方法。  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康复,但是,有时候咳嗽却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特点为刺激性干咳,可有少量白色黏液痰,有人一咳嗽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