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这是小人之书,防小人必读。曾国藩称其:“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对其作者,从古到今颇有争议。司马光评其为官:“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元代刘因以诗讽之:“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中慨叹:“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中则认为他为了天下苍生而“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此书便是《荣枯鉴》,此人便是冯道。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他生逢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五代十国,一生虽历五朝八姓十一帝却始终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其为瀛文懿王。他还是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代表作《荣枯鉴》分圆通、闻达、解厄、交结、节仪、明鉴、谤言、示伪、降心、揣知共十卷,道尽人生闻达与困厄时的处世法则。让我们一同来领略此书开篇的圆通之道。
智者不拘虚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往今来,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尽几许英雄泪!“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支柱。“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冯道名声不好,讥讽、挞伐的言辞比比皆是,难道他不重名吗?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荣枯鉴·圆通卷一》开篇便讨论了名声的问题。世间有善名也有恶名,有美名也有骂名,真正的智者却不会拘泥于此。一个“拘”字警醒我们做事决不能刻板地拘泥于常理,更不可过分看重名声。名声不重要吗?冯道为何这样说呢?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这是真正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才能真正看透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史书上所谓的君子并不一定都尊贵,而小人也并不一定都卑贱,尊贵和卑贱不取决于名声的流传。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更何况越是爱惜名声的人越容易为名声所伤,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能保全生命。韩信当年若只顾及名声,不肯忍胯下之辱,恐怕早死在市井屠夫刀下了。成就了勇敢的虚名,历史上却会因此而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一个人越在乎某件事,这件事就往往会成为此人的软肋。
齐宣王爱好射箭,他的弓只用三百多斤之力即可拉开。他喜欢别人夸耀他有猛力,便常表演给近臣看。那班大臣为讨好宣王便装模作样地把弓拉开一半,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此弓至少要一千斤之力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宣王非常高兴。可怜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有一千多斤的力气,始终活在谎言之中。 无怪乎冯道感叹道:“名者皆虚。”
冯道并非不在乎名声,只是不愿拘泥于虚名罢了。生逢乱世,比起拼死爭名而言,他更愿保全自身多做好事。这就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慧。
易者不拘常道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名利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灭一个人,处在名利场中能够全身而退的秘诀是什么?冯道的答案是不弃天理。天理是颠扑不破的大道,明智之人须臾不离。前途纵有艰难险阻,懂得变通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他不会一条道跑到黑。譬如水之德,行乎当行,止乎当之,用舍行藏,大智慧也。下面冯道举了具体的例子: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处在尊荣之位,或许还可以修养君子人格,但是处在卑微之境时一定要行小人之道。这当然不同于“小人穷斯滥矣”那种背信弃义的委曲求全之举,而是强调君子往往曲高和寡,小人则人多势众,切不可硬碰硬。俗语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时运好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时运不济时就不妨装傻,韬光养晦。此时的装傻往往是常人无法学会的大智慧。
人生之荣枯,譬如草木之春秋。只有天道恒常,断不可欺。正所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他生逢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五代十国,一生虽历五朝八姓十一帝却始终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其为瀛文懿王。他还是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代表作《荣枯鉴》分圆通、闻达、解厄、交结、节仪、明鉴、谤言、示伪、降心、揣知共十卷,道尽人生闻达与困厄时的处世法则。让我们一同来领略此书开篇的圆通之道。
智者不拘虚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往今来,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尽几许英雄泪!“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支柱。“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冯道名声不好,讥讽、挞伐的言辞比比皆是,难道他不重名吗?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荣枯鉴·圆通卷一》开篇便讨论了名声的问题。世间有善名也有恶名,有美名也有骂名,真正的智者却不会拘泥于此。一个“拘”字警醒我们做事决不能刻板地拘泥于常理,更不可过分看重名声。名声不重要吗?冯道为何这样说呢?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这是真正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才能真正看透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史书上所谓的君子并不一定都尊贵,而小人也并不一定都卑贱,尊贵和卑贱不取决于名声的流传。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更何况越是爱惜名声的人越容易为名声所伤,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能保全生命。韩信当年若只顾及名声,不肯忍胯下之辱,恐怕早死在市井屠夫刀下了。成就了勇敢的虚名,历史上却会因此而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一个人越在乎某件事,这件事就往往会成为此人的软肋。
齐宣王爱好射箭,他的弓只用三百多斤之力即可拉开。他喜欢别人夸耀他有猛力,便常表演给近臣看。那班大臣为讨好宣王便装模作样地把弓拉开一半,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此弓至少要一千斤之力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宣王非常高兴。可怜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有一千多斤的力气,始终活在谎言之中。 无怪乎冯道感叹道:“名者皆虚。”
冯道并非不在乎名声,只是不愿拘泥于虚名罢了。生逢乱世,比起拼死爭名而言,他更愿保全自身多做好事。这就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智慧。
易者不拘常道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名利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灭一个人,处在名利场中能够全身而退的秘诀是什么?冯道的答案是不弃天理。天理是颠扑不破的大道,明智之人须臾不离。前途纵有艰难险阻,懂得变通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他不会一条道跑到黑。譬如水之德,行乎当行,止乎当之,用舍行藏,大智慧也。下面冯道举了具体的例子: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处在尊荣之位,或许还可以修养君子人格,但是处在卑微之境时一定要行小人之道。这当然不同于“小人穷斯滥矣”那种背信弃义的委曲求全之举,而是强调君子往往曲高和寡,小人则人多势众,切不可硬碰硬。俗语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时运好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时运不济时就不妨装傻,韬光养晦。此时的装傻往往是常人无法学会的大智慧。
人生之荣枯,譬如草木之春秋。只有天道恒常,断不可欺。正所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