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引发想象,创设意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人文本,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往长里猜:“一月”、“一年”、“十年”;再大胆些:“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有个最敢想的学生猜到三千年。当我告诉他们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时,学生齐声惊呼:纸盒那么小,需要时间这么长,分子该多小?我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这样,一层一层,由宏观可见的教具逐步引入微观的粒子,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板书文题,导入新课,学生好奇心大增,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怀陡长。
二、实际体验 找同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他们体验体验文中人物的经历,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将使学生根快走入文本,很容易领会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健康的孩子很难体会盲人的痛苦与无助,因此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活动——五分钟盲人体验:蒙上双跟,离开座位,去找好友交流。活动中有的同学碰掉了课本,有的同学打翻了文具盒,有的撞歪了别人的桌子,多数同学小心翼翼,大步年敢迈。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五分钟的感受。摘下眼罩后,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失去光明太可怕了!”“盲人太需要别人的关心了,以后遇见盲人,我一定尽力帮助他。”“我以后在也不嘲笑盲人了。他们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太痛苦了!”……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只是暂时体会了失去光明的感觉,如果让你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你最渴望什么?“光明”、“友谊”、“关心”、“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请带着你刚才做盲人的感受走近盲孩子,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画面切入 探究竟
说明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大多对其不感兴趣,不愿意多读课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清说明的层次,进而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本人做了不少尝试:有的用谜语导入,有的用故事导人,有的用画面导入。相比较而言,用鲜活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究事物的本源。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让学生回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天气预报前的画面,短短的几秒钟呈现四季的更替:春的勃发、夏的茂盛、秋的丰硕、冬的壮美。四季分明的景物特征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板书文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而了解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四、诗句俗语 创佳境
许多诗句、谚语、俗语,语言简洁,蕴涵深刻,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名句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谚语等,是长期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意境悠远的诗句,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富含哲理的俗语,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恰当引用诗词、俗语等创设学习情境,能把学生很自然的引入文本,让学生步入诗一般的境界,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春》一文,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词名句,教师稍加点评。学生争先恐后地开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评:雨润物、草初萌;“沾衣欲湿杳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评:杏花、微雨,春风和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棱红杏出墙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评:春花竞放,春意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评:抓住春光,早做打算,事事早、时时早,一定早有收获。总结:以上是诗句俗语中的春,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各有何特点?板书文题,朗读课文,学生会带着诗意的眼光去找寻作家笔下春色。
五、相关故事 拓视野
初中语文课本,每册收入课文三十篇。如果就课论课地教,学生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摄取知识的量就会太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相关知识的链接,以求开阔学生的眼界。
比如:学习《幽径悲剧》时,我先用三五分钟介绍了季羡林在文革中的苦难遭遇,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蒲松龄的《狼》时,我总是先简洁地叙述另外两则狼的故事。其一:傍晚,旷野,屠遇狼,瓜棚街狼,以苇篾割破狼爪皮,以吹猪之法使狼鼓胀而死。学生听了大笑,兴致大增。其二:亦是傍晚,旷野,屠遇一狼。屠以为狼要吃猪肉,把肉用钩吊于树杈,乃去;第二天一早来取肉,却发现狼吊于钩上,当时狼皮很贵,屠夫发了笔小财。以上都是一个屠夫遇一只狼,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却是一个屠夫遇到两只饿狼,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情绪随之紧张,很快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感情。这样,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费时不多,学生还感兴趣,何乐而不为!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往长里猜:“一月”、“一年”、“十年”;再大胆些:“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有个最敢想的学生猜到三千年。当我告诉他们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时,学生齐声惊呼:纸盒那么小,需要时间这么长,分子该多小?我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这样,一层一层,由宏观可见的教具逐步引入微观的粒子,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板书文题,导入新课,学生好奇心大增,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怀陡长。
二、实际体验 找同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他们体验体验文中人物的经历,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将使学生根快走入文本,很容易领会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健康的孩子很难体会盲人的痛苦与无助,因此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活动——五分钟盲人体验:蒙上双跟,离开座位,去找好友交流。活动中有的同学碰掉了课本,有的同学打翻了文具盒,有的撞歪了别人的桌子,多数同学小心翼翼,大步年敢迈。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五分钟的感受。摘下眼罩后,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失去光明太可怕了!”“盲人太需要别人的关心了,以后遇见盲人,我一定尽力帮助他。”“我以后在也不嘲笑盲人了。他们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太痛苦了!”……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只是暂时体会了失去光明的感觉,如果让你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你最渴望什么?“光明”、“友谊”、“关心”、“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请带着你刚才做盲人的感受走近盲孩子,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画面切入 探究竟
说明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大多对其不感兴趣,不愿意多读课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清说明的层次,进而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本人做了不少尝试:有的用谜语导入,有的用故事导人,有的用画面导入。相比较而言,用鲜活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究事物的本源。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让学生回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天气预报前的画面,短短的几秒钟呈现四季的更替:春的勃发、夏的茂盛、秋的丰硕、冬的壮美。四季分明的景物特征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板书文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而了解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四、诗句俗语 创佳境
许多诗句、谚语、俗语,语言简洁,蕴涵深刻,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名句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谚语等,是长期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意境悠远的诗句,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富含哲理的俗语,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恰当引用诗词、俗语等创设学习情境,能把学生很自然的引入文本,让学生步入诗一般的境界,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春》一文,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词名句,教师稍加点评。学生争先恐后地开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评:雨润物、草初萌;“沾衣欲湿杳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评:杏花、微雨,春风和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棱红杏出墙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评:春花竞放,春意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评:抓住春光,早做打算,事事早、时时早,一定早有收获。总结:以上是诗句俗语中的春,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各有何特点?板书文题,朗读课文,学生会带着诗意的眼光去找寻作家笔下春色。
五、相关故事 拓视野
初中语文课本,每册收入课文三十篇。如果就课论课地教,学生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摄取知识的量就会太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相关知识的链接,以求开阔学生的眼界。
比如:学习《幽径悲剧》时,我先用三五分钟介绍了季羡林在文革中的苦难遭遇,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蒲松龄的《狼》时,我总是先简洁地叙述另外两则狼的故事。其一:傍晚,旷野,屠遇狼,瓜棚街狼,以苇篾割破狼爪皮,以吹猪之法使狼鼓胀而死。学生听了大笑,兴致大增。其二:亦是傍晚,旷野,屠遇一狼。屠以为狼要吃猪肉,把肉用钩吊于树杈,乃去;第二天一早来取肉,却发现狼吊于钩上,当时狼皮很贵,屠夫发了笔小财。以上都是一个屠夫遇一只狼,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却是一个屠夫遇到两只饿狼,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情绪随之紧张,很快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感情。这样,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费时不多,学生还感兴趣,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