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用管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itengniha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引发想象,创设意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人文本,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往长里猜:“一月”、“一年”、“十年”;再大胆些:“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有个最敢想的学生猜到三千年。当我告诉他们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时,学生齐声惊呼:纸盒那么小,需要时间这么长,分子该多小?我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这样,一层一层,由宏观可见的教具逐步引入微观的粒子,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板书文题,导入新课,学生好奇心大增,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怀陡长。
  
  二、实际体验 找同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他们体验体验文中人物的经历,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将使学生根快走入文本,很容易领会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健康的孩子很难体会盲人的痛苦与无助,因此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活动——五分钟盲人体验:蒙上双跟,离开座位,去找好友交流。活动中有的同学碰掉了课本,有的同学打翻了文具盒,有的撞歪了别人的桌子,多数同学小心翼翼,大步年敢迈。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五分钟的感受。摘下眼罩后,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失去光明太可怕了!”“盲人太需要别人的关心了,以后遇见盲人,我一定尽力帮助他。”“我以后在也不嘲笑盲人了。他们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太痛苦了!”……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只是暂时体会了失去光明的感觉,如果让你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你最渴望什么?“光明”、“友谊”、“关心”、“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请带着你刚才做盲人的感受走近盲孩子,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画面切入 探究竟
  
  说明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大多对其不感兴趣,不愿意多读课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清说明的层次,进而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本人做了不少尝试:有的用谜语导入,有的用故事导人,有的用画面导入。相比较而言,用鲜活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究事物的本源。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让学生回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天气预报前的画面,短短的几秒钟呈现四季的更替:春的勃发、夏的茂盛、秋的丰硕、冬的壮美。四季分明的景物特征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板书文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而了解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四、诗句俗语 创佳境
  
  许多诗句、谚语、俗语,语言简洁,蕴涵深刻,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名句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谚语等,是长期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意境悠远的诗句,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富含哲理的俗语,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恰当引用诗词、俗语等创设学习情境,能把学生很自然的引入文本,让学生步入诗一般的境界,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春》一文,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词名句,教师稍加点评。学生争先恐后地开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评:雨润物、草初萌;“沾衣欲湿杳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评:杏花、微雨,春风和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棱红杏出墙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评:春花竞放,春意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评:抓住春光,早做打算,事事早、时时早,一定早有收获。总结:以上是诗句俗语中的春,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各有何特点?板书文题,朗读课文,学生会带着诗意的眼光去找寻作家笔下春色。
  
  五、相关故事 拓视野
  
  初中语文课本,每册收入课文三十篇。如果就课论课地教,学生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摄取知识的量就会太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相关知识的链接,以求开阔学生的眼界。
  比如:学习《幽径悲剧》时,我先用三五分钟介绍了季羡林在文革中的苦难遭遇,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蒲松龄的《狼》时,我总是先简洁地叙述另外两则狼的故事。其一:傍晚,旷野,屠遇狼,瓜棚街狼,以苇篾割破狼爪皮,以吹猪之法使狼鼓胀而死。学生听了大笑,兴致大增。其二:亦是傍晚,旷野,屠遇一狼。屠以为狼要吃猪肉,把肉用钩吊于树杈,乃去;第二天一早来取肉,却发现狼吊于钩上,当时狼皮很贵,屠夫发了笔小财。以上都是一个屠夫遇一只狼,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却是一个屠夫遇到两只饿狼,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情绪随之紧张,很快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感情。这样,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费时不多,学生还感兴趣,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高度凝练、短小精悍,富有形象性和自由、大胆的想象,撷取生活中最强、最深邃的片段,用尽可能短小的篇幅,最少、最精确、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虽字数并不多,但往往蕴含深广。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最近,看了著名作家冉云飞的一篇文章《教师与读书》,他在结尾说道:“不少人做教师而不读书,在中国已是公开的秘密。”“当一个国家的教师不爱读书,已不是新闻的时候,我只有仿用一句联想的广告语:教师不爱读书,学生将会怎样?国家将会如何?”这决非作惊人之语,教师不读书,不是公开的秘密,而是既在的事实!  据一调查研究分析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其现状很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代优秀
徐宏寿,男,1968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姜江苏省堰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语会会员,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会员。多次受聘参加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现代语文》《语文报》《作文教学研究》《泰州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二十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学会、省市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比
一排台阶成功站在另一排台阶的肩膀上   梦寐以求地离开了土地   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不远处,搅拌机在烈日的怂恿下   企圖将一纵蝉声搅混   台阶伸展   一些课本搀扶着不合时宜的老师   在这个烈日高悬的正午走失   台阶很高,比人间烟火还高   台子下面,人们蝼蚁一样忙于安宁   风会越来越大   正在攀登的人唱起了破碎的曲子   闪电举着锃亮的斧子   坠落的每一颗星子   都是今晚微不
2008年元月,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语文课题“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与我校以前承担的另一个国家语文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相关。这次研究的侧重点更为突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我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古老学校,文化底蕴相当浑厚,窃以为开展校园文学研究,对每位老师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文本需要有效的解读,才能品味出作品的艺术真谛。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作者何其芳。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抒情诗,诗歌语言精粹,意境优美,氛围缥缈而甜美,勾人心魄。老师上课时先通过展示几幅秋天的画面,导入新课,然后进行朗读教学,再让学生归纳出三幅画面,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恋图;接着品味诗歌语言,列出了“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秋天栖息在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就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更具有“渔”的特点,所以语文课堂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拿文言文来说,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怎样教好文言文,怎样让学生较快地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是语文老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它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但又有法。文言文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趼中,许多教师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中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出怎样的理解都应该予以肯定。笔者认为:要真正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明白个性化阅读有它的“规则”,达成以下共识: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教师认真地教,也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光有“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的主动性,常常是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活动场”的探究,经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呢?    一、“四激”入手,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