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工程教育的改革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工程的角度对高等学校电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高校目前现状的分析,分别在专业基本素养与专业基本培养的结合,不同背景师资群体的建立,课程体系内容的重构,技术手段的运用,工程技术指标的建立几方面提出了较好的意见。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电类课程 教学手段 仿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TM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21-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本科教育的定位也产生了变化,目前国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正逐渐向“精英”人才培养方向发展,二流大学倾向“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方向,而三流大学正向着“更具针对性”,且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展。
  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否将本科教育定位为行业和专业教育基础,研究生教育定位为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博士生教育定位为专业创新与专业领域的拓展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现状与挑战
  (1)专业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基础培养相结合,以增强知识背景和提升学生创新的动力。如在本科教学中是否适当融入产业整体链条的知识体系。
  (2)引导和建立具有不同背景的师资群体,以引领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于如何鼓励和发挥不同师资群体的作用。
  (3)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分清技术手段、知识层面的关系。重点在于如何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有效取舍,如电类专业的仿真软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
  1.专业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基础培养相结合
  专业基本素养主要是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能不断地注意知识的更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
  专业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则是以了解行业产业链为出发点,建立对产业相关知识点,发展契机的内在关联,以及行业技术手段等众多知识基础的认知培养工作。
  专业行业基本素养的建立,是学生拓展事业,寻求人生梦想的起点,也是毕业后寻求所学知识与产业中某职业相结合的起点。因而这里的“结合”并非完全是狭义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以致用式的结合,也包括为本专业服务的其它领域的相关式结合。
  当然,专业行业基本素养的建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整合课程和课群知识链条的基本纽带。特别是打破各课程对知识点讲述的局限性智障,提升对知识点的系统性认识深度极为有利。也正是如此,专业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嵌入专业行业的大树体系中。
  2.引导和建立具有不同背景的师资群体,以引领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不同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及自动化等)、不同层次(包括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学生,因此需要不同背景的师资群体,同时,在较长的学习阶段中,也必然会涉及不同成长历程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师资群体。
  一般来说,不同背景的师资群体包括不同专业的师资,以及不同研究方向或成长历程的师资群体,他们通过群体的长期有效合作,将他们独特的看法和观念在课上和课后的言谈中,以及在各种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日后的成长中获得不同的表现。总之,这些都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多元性起到重大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师资群体不应完全由行政干预方式来组建,否则不能形成有效的群体意识、群体独到的观点和学术氛围,也不利于巩固和推导有效群体的建立。
  总之,教师在教学任务承担过程中,通过各种任务的教学历练,能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并最终引领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3.重构课程体系内容,分清技术手段、知识层面的关系
  (1)课程知识点和内容的边界
  电类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在建立学生的整个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中起支柱性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即使是电类基础课程,我们也必须不断反思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以及对知识体系的界定问题,如信息技術不断对强电系统的渗透、新材料对传统元器件的改良,以及新技术引起的全新特性元器件的产生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起点的专业体系基础。
  (2)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重点内容
  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必须是以最新的工程应用领域为背景提炼、并得到确认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跟踪科技进步有着很好的启迪和示范。
  当然,我们在保证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前提下,也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精选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反映专业精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对教学内容精辟的分析和深入的讲授,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保证课堂信息量大且内容充实丰富。同时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讲授的知识和阐述的理论具有科技前沿性和创新性。
  (3)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应根据不同学生知识体系要求而有所侧重
  在考虑了高起点的内容体系,以及强化知识的完整性前提下,必然会面临内容和学时的深刻矛盾,为此我们应该细分知识体系和教学定位问题。
  (4)工程技术指标建立的科学性应属于教学内容
  作为工科教育,我们认为应在传统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中,适当以案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一些工程技术指标的提出背景、考虑方法,以及提炼指标的技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创新。
  (5)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在课程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把所讲授的知识当作一个研究课题,以适度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等为具体形式,开展积极讨论,争论和辩论,互相启发,以至弄懂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计算机仿真软件开发的长足进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使用,不同层面上的“计算机仿真”进入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今的“计算机仿真”是“理论设计”和“电子系统产品实现”间的“低成本接口”。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可以贴近工程实际,也能起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难题。它一方面可以在回避数学分析难点的基础上,很方便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按照从理论分析到仿真验证,再到实验验证的合理认知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对于重要电子电路的印象,巩固电子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三、结论
  总之,文中所述内容的重点在于通过建立学生的行业产业链的背景知识,“提前”将学生融入产业环境,以人性的求生意识为推动力,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以行业为背景,通过提炼、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为出发点,提出了国内电类本科专业高起点的教学内容组织的观点、路径,以及解决学时紧张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从“源“和“场”两个角度开展实验研究,以揭示震源体在不同力学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中若干物理响应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的轴向刚度会增大断层错动距离,提高失稳以后断层所处的应力水平,缩短地震失稳的重复周期;将不同温度、围压条件下岩体的变形行为(应力-应变曲线)分成5种类型,提出应变响应比与系统失稳(地震)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多样性;采用等应变速率和等能量速率加载,以及不同刚度条件等,研
近年来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肥胖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同时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摘 要】 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社会的权益与福利分配不平等,使城市流动人口在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障方面处于完全弱势地位,这也使得他们的平等权、生命健康权以及医疗保障权亟待完善。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理论与立法方面的研究,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的法律监督管理机制,改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化的法律问题,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医疗保障权,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关键词】 流动人
本文研究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同时还研究了短周期地脉动的波形线性度及频谱特征量(峰值频率等)在大震前出现的短期(半年以内)和临震(9天以内)
依据“固定半径法”的定义及原理,对1976年黑山、砣矶震群的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1和标度指数谱f(a)-a曲线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前兆震群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即砣矶震群地震时间
本文应用公元1600年以来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1882年后本区经历的地震活跃强震活动情况。指出了期中地震能量积累、大释放、剩余释放三阶段各自不同的特
【摘要】新课改下人文精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其强调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对人文精神理解的程度。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70-0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
【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任务也有所改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非常重要。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化学观念,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化学知识去认识生活现象。笔者主要针对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进行探讨,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素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
本文对华北16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多种前兆短临异常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的综合变化特征。依据短临异常的综合特征,提出在中期异常背景上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两个定量化综合标志。研究了孕震后期在观测到较多数量短临异常情况下,能否发布5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的预报指标。作为本文结果的检验,计算了8次地震前的综合标志和预报指标。本研究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 要】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新教纲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3-01  1.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