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文化基于改革开放,成为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并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影响。面对大众文化的文化形态,需要注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其思想教育关乎自身未来的发展。面对大众文化的潮流,青少年思想受到严重冲击。本文针对当前发展情况,结合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精神,实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 青少年 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54
随着大众文化进入社会,以其快速成长并与诸多文化共同构建成多元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其产生的娱乐性、流行性等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从而转变了传统文化格局,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当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存在严峻的挑战,需要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对于大众文化始终缺乏明确的界定。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有一定范畴,是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的文化形态,是基于全球化形成的意识形态,借助时代发展,对国内的文化生活产生影响。可以说大众文化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大众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产生,并且以文化的方式传播,体现出当前大众的消费现象。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社会的文化价值发生改变。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商業性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传统文化市场,拥有的商业性促使其自身受到大众喜爱。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就足以成为大众文化。并且大众文化是符合大众审美而存在的,使得大众在享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无意将享乐与消费主义接纳其中。
其次,就是娱乐性。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大众文化更加贴合大众。为大众带来娱乐快感,大众也享受这种感觉。大众文化传播的文化形态,帮助人们缓解了压力,同时对大众的精神文化产生影响。
再者,大众文化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是基于大众产生的文化,是从民间文化不断发展,形成特定的潮流文化,从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大众文化对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冲击
(一)影响青少年的追求目标
思政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其成长规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要求。开展思政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形成政治觉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大众文化中,因为其商业性使得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造成影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消费,忽略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政治榜样。
(二)禁锢青少年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并且对于新鲜的文化知识有着渴望,希望在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世界。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和活力,但是需要对青少年的这种创造力加以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
大众文化在发展中,迎合大众口味,难以避免地对青少年造成思维影响,难以发挥青少年的创造力。并且大众文化是通过模仿创造的文化形态,具有商业性,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大量的模仿与批量生产,将会使国家文化丧失原本的生命力,逐渐走向低谷。
(三)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积极秉承爱国、爱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但是大众文化形成的影响,更注重在市场经济中展现自我,导致青少年形成个人主义。面对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更倾向于获得个人利益,并且淡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出现忽略集体的自我主义。这是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青少年群体注重彰显个性,导致不良的心理衍生,难以有效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的措施
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明确引导方向。以有效的措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整合其意识形态,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政治思想。大众文化的存在,对当前社会的文化形态造成冲击,需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转变大众文化的影响。要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保障思政教育的作用,创新教育理念。
(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造成冲击,想要转变青少年的思想,需要在教育中抢占高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彰显现代文化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对大众文化加以改造,推动大众文化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减少其对大众造成的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依托大众为基础传播,若政府部门与高校都能对其传播进行约束和管理,使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借助多种渠道,宣扬爱国的理念以及先进文化。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利用它来影响青少年,进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充实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使其更好成长。
在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大众文化中。因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无法完全去除,需要借助优秀文化的引导,瓦解不良的价值观念。让道德标准与大众文化相结合,使其占据高校活动的主流,帮助青少年转变意识形态,主动追求优质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将低俗文化摒除在外。
(二)将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思政文化相融合
大众文化依存于现代经济,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进行探究,才能进一步理解大众文化,将其与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大众文化是基于现代环境产生的,更加代表大众普遍的意志。而现代化文化强调人格独立与公平,对此,需要将教育与文化相互融合。
1.通俗性与教育的融合
正是因为大众文化拥有通俗性,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将其引入思政教育中,利用文化的传播途径来引导青少年。青少年更喜欢新鲜事物,并且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对此,高校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青少年喜爱影视,教师利用这一点,为其播放思政纪录片,通过宣扬革命英雄,使思政与青少年的生活贴合在一起。
2.吸收大众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出现,尽管有不良影响,但是不妨碍其改变了传统社会形态的事实。艺术、游戏等都是基于大众文化而衍生出来的,并不断被人们熟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不理想是因为课程吸引力不足。可以将大众文化中的趣味性与教学相融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迎合当前文化发展趋势,加强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三)完善思政教育机制
大众文化视域下,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应注意与当前社会环境相契合。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将教育任务交给学校与家长,是难以完成转变的。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干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青少年进行监管。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应在对青少年培育的过程中,完善教育以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思政教育,需要各界的支持,家庭也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需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大众文化中的负面内容。
同时,大众传媒应当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强化道德体系。在网络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注重文化内容的真实性,为青少年带来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面对大众文化对时代的影响,需要从其价值角度来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帮助学生重新塑造人格与精神。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尊重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认知,将大众文化与教育方式相融合,形成新的教育方法,以创新思政教育,为青少年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要转变观点,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任蓓蓓、王琛艳、鲍英基、董薇《“工匠精神”背景下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例》,《绿色环保建材》2021年第3期。
[2] 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吉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3] 梁田《大众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逯亚萍,1987年生,女,汉族,青海海东人,青海省团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众文化 青少年 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54
随着大众文化进入社会,以其快速成长并与诸多文化共同构建成多元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其产生的娱乐性、流行性等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从而转变了传统文化格局,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当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存在严峻的挑战,需要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对于大众文化始终缺乏明确的界定。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有一定范畴,是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的文化形态,是基于全球化形成的意识形态,借助时代发展,对国内的文化生活产生影响。可以说大众文化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大众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产生,并且以文化的方式传播,体现出当前大众的消费现象。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社会的文化价值发生改变。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商業性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传统文化市场,拥有的商业性促使其自身受到大众喜爱。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就足以成为大众文化。并且大众文化是符合大众审美而存在的,使得大众在享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无意将享乐与消费主义接纳其中。
其次,就是娱乐性。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大众文化更加贴合大众。为大众带来娱乐快感,大众也享受这种感觉。大众文化传播的文化形态,帮助人们缓解了压力,同时对大众的精神文化产生影响。
再者,大众文化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是基于大众产生的文化,是从民间文化不断发展,形成特定的潮流文化,从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大众文化对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冲击
(一)影响青少年的追求目标
思政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其成长规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要求。开展思政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形成政治觉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大众文化中,因为其商业性使得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造成影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消费,忽略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政治榜样。
(二)禁锢青少年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并且对于新鲜的文化知识有着渴望,希望在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世界。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和活力,但是需要对青少年的这种创造力加以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
大众文化在发展中,迎合大众口味,难以避免地对青少年造成思维影响,难以发挥青少年的创造力。并且大众文化是通过模仿创造的文化形态,具有商业性,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大量的模仿与批量生产,将会使国家文化丧失原本的生命力,逐渐走向低谷。
(三)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积极秉承爱国、爱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但是大众文化形成的影响,更注重在市场经济中展现自我,导致青少年形成个人主义。面对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更倾向于获得个人利益,并且淡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出现忽略集体的自我主义。这是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青少年群体注重彰显个性,导致不良的心理衍生,难以有效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的措施
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明确引导方向。以有效的措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整合其意识形态,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政治思想。大众文化的存在,对当前社会的文化形态造成冲击,需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转变大众文化的影响。要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保障思政教育的作用,创新教育理念。
(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造成冲击,想要转变青少年的思想,需要在教育中抢占高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彰显现代文化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对大众文化加以改造,推动大众文化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减少其对大众造成的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依托大众为基础传播,若政府部门与高校都能对其传播进行约束和管理,使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借助多种渠道,宣扬爱国的理念以及先进文化。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利用它来影响青少年,进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充实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使其更好成长。
在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大众文化中。因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无法完全去除,需要借助优秀文化的引导,瓦解不良的价值观念。让道德标准与大众文化相结合,使其占据高校活动的主流,帮助青少年转变意识形态,主动追求优质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将低俗文化摒除在外。
(二)将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思政文化相融合
大众文化依存于现代经济,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进行探究,才能进一步理解大众文化,将其与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大众文化是基于现代环境产生的,更加代表大众普遍的意志。而现代化文化强调人格独立与公平,对此,需要将教育与文化相互融合。
1.通俗性与教育的融合
正是因为大众文化拥有通俗性,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将其引入思政教育中,利用文化的传播途径来引导青少年。青少年更喜欢新鲜事物,并且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对此,高校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青少年喜爱影视,教师利用这一点,为其播放思政纪录片,通过宣扬革命英雄,使思政与青少年的生活贴合在一起。
2.吸收大众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出现,尽管有不良影响,但是不妨碍其改变了传统社会形态的事实。艺术、游戏等都是基于大众文化而衍生出来的,并不断被人们熟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不理想是因为课程吸引力不足。可以将大众文化中的趣味性与教学相融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迎合当前文化发展趋势,加强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三)完善思政教育机制
大众文化视域下,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应注意与当前社会环境相契合。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将教育任务交给学校与家长,是难以完成转变的。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干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青少年进行监管。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应在对青少年培育的过程中,完善教育以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思政教育,需要各界的支持,家庭也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需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大众文化中的负面内容。
同时,大众传媒应当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强化道德体系。在网络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注重文化内容的真实性,为青少年带来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面对大众文化对时代的影响,需要从其价值角度来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帮助学生重新塑造人格与精神。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尊重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认知,将大众文化与教育方式相融合,形成新的教育方法,以创新思政教育,为青少年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要转变观点,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任蓓蓓、王琛艳、鲍英基、董薇《“工匠精神”背景下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例》,《绿色环保建材》2021年第3期。
[2] 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吉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3] 梁田《大众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逯亚萍,1987年生,女,汉族,青海海东人,青海省团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