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内心“触动”;让学生感受“生动”,保持“激动”;让学生的个性更加凸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实现。具体落实到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关注生活细节,拓宽语言积累空间;加强个性指导,体验文章的内涵之美;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维。
关键词:语文素养;个性培养;指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50-1
一、关注生活细节,拓宽语言积累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指导他们从细微处捕捉语文学习的资源,并养成自觉积累的好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积累生活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对于生活总是被动接受,不善于发现周围的情、景、事。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每周十大新闻,每月于抄报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生活积累的乐趣,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从而产生关注生活、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从身边的小情景中体味生活的味道,寻找语文的踪影,及时做好记录。这样,生活的点点滴滴才会成为语言积累的一部分。我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小日记本,随身带着,发现有意思的现象或看书有什么收获,随时把它们记录下来,每两周在班级里交流一次。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体验了积累带来的快乐,更增添了积累的欲望,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动力,逐渐形成了观察习惯,也知道了该如何观察生活,提升了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小处”着于,关注课内外,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的小细节,注重识记,把握好训练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穷实语文基础,提高语言积累的效率。当然,语言积累要循序渐进,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要从点滴做起,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不断充实,语言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加强个性指导,体验文章的内涵之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寓托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和浓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而美读正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境,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越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抽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1.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
2.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3.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维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审美活动中也同样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特点,结合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定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并且让学生将想象出的景致画下来。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绘画,自然加深了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也使美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再如《穷人》一文写了桑娜的两次沉默,这给读者的思索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桑娜为什么沉默?表面上是沉默,实际上内心怎么样?通过想象,学生心中积蓄的美喷涌而出,不仅说出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填补了这一意义的空白,而且对桑娜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教育和启迪。联想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素养;个性培养;指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50-1
一、关注生活细节,拓宽语言积累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指导他们从细微处捕捉语文学习的资源,并养成自觉积累的好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积累生活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对于生活总是被动接受,不善于发现周围的情、景、事。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每周十大新闻,每月于抄报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生活积累的乐趣,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从而产生关注生活、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从身边的小情景中体味生活的味道,寻找语文的踪影,及时做好记录。这样,生活的点点滴滴才会成为语言积累的一部分。我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小日记本,随身带着,发现有意思的现象或看书有什么收获,随时把它们记录下来,每两周在班级里交流一次。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体验了积累带来的快乐,更增添了积累的欲望,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动力,逐渐形成了观察习惯,也知道了该如何观察生活,提升了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小处”着于,关注课内外,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的小细节,注重识记,把握好训练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穷实语文基础,提高语言积累的效率。当然,语言积累要循序渐进,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要从点滴做起,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不断充实,语言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加强个性指导,体验文章的内涵之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寓托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和浓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而美读正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境,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越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抽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1.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
2.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3.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维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审美活动中也同样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特点,结合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定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并且让学生将想象出的景致画下来。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绘画,自然加深了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也使美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再如《穷人》一文写了桑娜的两次沉默,这给读者的思索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桑娜为什么沉默?表面上是沉默,实际上内心怎么样?通过想象,学生心中积蓄的美喷涌而出,不仅说出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填补了这一意义的空白,而且对桑娜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教育和启迪。联想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