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着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在四年大学期间从各方面来养成文学素养。不过,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素养情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重要性、现状及应对措施三方面简要探析该类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希望能对本校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核心素养的内容明确而宽泛,又因各个专业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应该偏向于文学修养,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文学素养的培养,探究了文学素养的概念、方法。作为一名三本院校的教师,笔者认为,文学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语言以及文学理论品鉴、分析甚至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好坏。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职业核心能力。
(一)对师范生群体而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娴熟的专业技巧与较强的专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指的是欣赏、理解、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水平,而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开始充分重视文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更需要被强调。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够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二)对学生个人而言
以我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以教师作为未来理想的职业,在相同的起点,从各方面养成的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决定他们的在校成绩,也会显示出他们在毕业之后不同的职业走向。我校前三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最终选择進入中小学。
(三)对社会而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三本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养成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价值,能成功入职对社会稳定而言有好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走向教师岗位,作为语文教师,培养未来的花朵,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无论从就业还是从职业性而言,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教育,都应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配合。
二、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无论是对三本院校的学生自身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那么,目前三本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具体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学校方面
1.硬件设施上没能提供足够的资源
三本院校在硬件设施上,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一般比较关注教学楼、操场、学校外部环境等显而易见的设施。相对而言,其为学生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的资源还不够,比如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图书资源比较陈旧,学生也不愿意翻看。此外,网络时代,学生离不开手机、电脑,但是在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很少有三本院校建成让学生方便易读的电子书库以及能随时与师生共同交流的阅读平台。
2.课程设置上缺乏有效配合
笔者以三所同类型的三本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对象,调查了其课程设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差不多。因此,在学校管理以及教学环节设置上,其大多直接汲取所依托的本校的成熟经验,可以合作办学或挂名的高校多是有多年历史、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重点本科院校,比如我校沿袭的就是百年名校西南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文学、技能三类课程,三类课程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存在。
3.教学方法陈旧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其教学方法、学养见识都有待提高,这种流动性较大的师资队伍本身也不利于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此外,三本院校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整体较差,因此学校管理更加严苛甚至保守。专业课教师还得像对待中小学生一样从学生纪律管起,可能效果还不佳,教师花了时间来管纪律,学生也不太配合,甚至有的学生会有“我来就是给你面子了你还要我怎样”的想法,强迫性的古板管理使得教学效果也不佳,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生源集中,文学素养不足
三本院校的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高,其中固然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考试紧张或者生病等原因导致的高考失利,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是本身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导致的。以我校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是不太理想,刚好过三本线的。三本院校基本上又是在学校为中心的地域附近集中招生,比如我校地处重庆,生源大部分都是重庆、四川这边的,外地的生源比较少,生源的集中也会显示出类似的学习情况,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有基础差、文学素养不足的缺点。
2.学生学习习惯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不爱阅读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太好,其实并不是因为智商不足,而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寻求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比较差,加之从小又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不会学习、不爱读书。有的学生虽然比较努力刻苦,但是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记录笔记,甚至把教师PPT上每个字都抄下来,其实不明白笔记真正的用处,只是把它当作期末复习的利器,因此出现考一门丢一门的现象,各课程之间不知道怎么去衔接,更不知道怎么去整合,读几年书,会有一种考试都能及格却什么也没有学会的感觉。 3.学生认识不足,对文学并不重视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相较于其他本科同专业的学生要薄弱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又稍微差了些,对本专业的认识也稍显不足,认为只需要基本达到学校的学习要求,比如考试不挂科、该考的等级证书好好去考,那么四年下来就应该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三、解决途径
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中却面临多种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待对本校的教育改革能有所启发。
(一)学校方面
目前,教育改革在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形成一股热潮,如何在这波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好地生存下来,很多三本院校都积极寻求教学改革。比如,我校每四年都会调整一次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以期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那么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上,学校作为主导力量,需要改变并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来促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学素养养成。
1.硬件设施
学校应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纸质、电子),并组织相对应的学习讨论反馈小组。学校可以加大投入资金力度,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应完善图书馆资源,不买劣质图书,而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成长需要来配置相关的专业以及非专业书籍,可以让各专业教师开书单来进行购置。此外,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都比较依赖手机、电脑,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做到全覆盖,积极打造网络化课堂,设置电子阅读便利条件,方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讨论文本,在课堂下也能随时随地轻松阅读,及时参与讨论,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热爱,自然地培养文学素养。
2.课程设置
在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三大类主要专业课之间相对独立,无论是三本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极少有人能主动把这些课程融合。目前,大多数三本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多针对的是实用性,考虑的是學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多采取削弱原有基础课程、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就业,但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方面,可能会导致厚此薄彼的后果。文学类课程被削弱的同时,学校可以在高年级的课程安排上设置整合课程,引导学生化零为整,比如可以设置“小学语文常识”“中学语文常识”“国学概要”等课程,既实用又能有效整合三大类主要专业课。此外,三本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偏重自己所教的那门课程,可以互相多交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持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方法
学校应以学生阅读为主导,多种形式(唱、演、读、解)为辅,把学生阅读纳入成绩考核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得提高自身的认识,不要只把教好本门课程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要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与课程,把培养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文学类、语言类以及师范生技能类的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让学生真正去阅读作品,只有通过阅读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逐步养成文学素养。此外,文学类的教师在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全堂讲课的方式,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如唱诗歌、演话剧、读经典篇目、解读文本等,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并且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真正解读好文本,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学习讨论小组、公开课、线上阅读等各种方式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把讨论、阅读量、读书笔记等都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强调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学素养的重视度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学生从自己的思想观念里真正意识到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改变自我,积极配合学校来完成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如果学生自身对文学素养不重视,那么即便学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达不到效果。
2.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兴趣,逐步积累文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本院校的学生如果能从兴趣入手,在学校提供便利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无疑是最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阅读,通过参与学习讨论小组来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培养自信心,逐步积累文学素养。
3.培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只是阅读,还要学会分析理解鉴赏作品。而培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自己的语感,整合资源,运用合适的文学理论来解析作品。当然,这些措施真正实施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笔者只是希望其对于本校以及其他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而言,能有一个抛砖引玉之效。另外,养成教育不只是在大学阶段开展,更不能仅仅靠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其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互相配合、共同关注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项目“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考量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31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巫桂英(1981-),女,重庆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核心素养的内容明确而宽泛,又因各个专业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应该偏向于文学修养,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文学素养的培养,探究了文学素养的概念、方法。作为一名三本院校的教师,笔者认为,文学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语言以及文学理论品鉴、分析甚至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好坏。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职业核心能力。
(一)对师范生群体而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娴熟的专业技巧与较强的专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指的是欣赏、理解、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水平,而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开始充分重视文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更需要被强调。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够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二)对学生个人而言
以我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以教师作为未来理想的职业,在相同的起点,从各方面养成的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决定他们的在校成绩,也会显示出他们在毕业之后不同的职业走向。我校前三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最终选择進入中小学。
(三)对社会而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三本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养成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价值,能成功入职对社会稳定而言有好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走向教师岗位,作为语文教师,培养未来的花朵,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无论从就业还是从职业性而言,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教育,都应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配合。
二、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无论是对三本院校的学生自身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那么,目前三本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具体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学校方面
1.硬件设施上没能提供足够的资源
三本院校在硬件设施上,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一般比较关注教学楼、操场、学校外部环境等显而易见的设施。相对而言,其为学生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的资源还不够,比如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图书资源比较陈旧,学生也不愿意翻看。此外,网络时代,学生离不开手机、电脑,但是在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很少有三本院校建成让学生方便易读的电子书库以及能随时与师生共同交流的阅读平台。
2.课程设置上缺乏有效配合
笔者以三所同类型的三本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对象,调查了其课程设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差不多。因此,在学校管理以及教学环节设置上,其大多直接汲取所依托的本校的成熟经验,可以合作办学或挂名的高校多是有多年历史、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重点本科院校,比如我校沿袭的就是百年名校西南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文学、技能三类课程,三类课程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存在。
3.教学方法陈旧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其教学方法、学养见识都有待提高,这种流动性较大的师资队伍本身也不利于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此外,三本院校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整体较差,因此学校管理更加严苛甚至保守。专业课教师还得像对待中小学生一样从学生纪律管起,可能效果还不佳,教师花了时间来管纪律,学生也不太配合,甚至有的学生会有“我来就是给你面子了你还要我怎样”的想法,强迫性的古板管理使得教学效果也不佳,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生源集中,文学素养不足
三本院校的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高,其中固然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考试紧张或者生病等原因导致的高考失利,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是本身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导致的。以我校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是不太理想,刚好过三本线的。三本院校基本上又是在学校为中心的地域附近集中招生,比如我校地处重庆,生源大部分都是重庆、四川这边的,外地的生源比较少,生源的集中也会显示出类似的学习情况,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有基础差、文学素养不足的缺点。
2.学生学习习惯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不爱阅读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太好,其实并不是因为智商不足,而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寻求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比较差,加之从小又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不会学习、不爱读书。有的学生虽然比较努力刻苦,但是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记录笔记,甚至把教师PPT上每个字都抄下来,其实不明白笔记真正的用处,只是把它当作期末复习的利器,因此出现考一门丢一门的现象,各课程之间不知道怎么去衔接,更不知道怎么去整合,读几年书,会有一种考试都能及格却什么也没有学会的感觉。 3.学生认识不足,对文学并不重视
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相较于其他本科同专业的学生要薄弱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又稍微差了些,对本专业的认识也稍显不足,认为只需要基本达到学校的学习要求,比如考试不挂科、该考的等级证书好好去考,那么四年下来就应该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三、解决途径
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中却面临多种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待对本校的教育改革能有所启发。
(一)学校方面
目前,教育改革在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形成一股热潮,如何在这波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好地生存下来,很多三本院校都积极寻求教学改革。比如,我校每四年都会调整一次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以期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那么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上,学校作为主导力量,需要改变并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来促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学素养养成。
1.硬件设施
学校应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纸质、电子),并组织相对应的学习讨论反馈小组。学校可以加大投入资金力度,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应完善图书馆资源,不买劣质图书,而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成长需要来配置相关的专业以及非专业书籍,可以让各专业教师开书单来进行购置。此外,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都比较依赖手机、电脑,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做到全覆盖,积极打造网络化课堂,设置电子阅读便利条件,方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讨论文本,在课堂下也能随时随地轻松阅读,及时参与讨论,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热爱,自然地培养文学素养。
2.课程设置
在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三大类主要专业课之间相对独立,无论是三本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极少有人能主动把这些课程融合。目前,大多数三本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多针对的是实用性,考虑的是學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多采取削弱原有基础课程、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就业,但在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方面,可能会导致厚此薄彼的后果。文学类课程被削弱的同时,学校可以在高年级的课程安排上设置整合课程,引导学生化零为整,比如可以设置“小学语文常识”“中学语文常识”“国学概要”等课程,既实用又能有效整合三大类主要专业课。此外,三本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偏重自己所教的那门课程,可以互相多交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持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方法
学校应以学生阅读为主导,多种形式(唱、演、读、解)为辅,把学生阅读纳入成绩考核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得提高自身的认识,不要只把教好本门课程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要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与课程,把培养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文学类、语言类以及师范生技能类的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让学生真正去阅读作品,只有通过阅读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逐步养成文学素养。此外,文学类的教师在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全堂讲课的方式,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如唱诗歌、演话剧、读经典篇目、解读文本等,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并且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真正解读好文本,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学习讨论小组、公开课、线上阅读等各种方式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把讨论、阅读量、读书笔记等都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强调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学素养的重视度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学生从自己的思想观念里真正意识到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改变自我,积极配合学校来完成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如果学生自身对文学素养不重视,那么即便学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达不到效果。
2.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兴趣,逐步积累文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本院校的学生如果能从兴趣入手,在学校提供便利的文学素养养成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无疑是最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阅读,通过参与学习讨论小组来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培养自信心,逐步积累文学素养。
3.培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只是阅读,还要学会分析理解鉴赏作品。而培养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自己的语感,整合资源,运用合适的文学理论来解析作品。当然,这些措施真正实施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笔者只是希望其对于本校以及其他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而言,能有一个抛砖引玉之效。另外,养成教育不只是在大学阶段开展,更不能仅仅靠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其文学素养养成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互相配合、共同关注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项目“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考量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31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巫桂英(1981-),女,重庆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