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怎么样让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发挥“传承汉语文明,感受经典魅力”的作用呢?主要途径有四个:加强朗读训练,引领学生感受汉语的语音魅力;加强国学教育,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加强成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重视好书推荐,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外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朗读训练 国学教育 成长教育 好书推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者是并重的。怎样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这一原则呢?《新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本文就“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理念谈谈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加强朗读训练,引领学生感受汉语的语音魅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进行示范性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晨读辅导、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或听名家朗诵、或给学生配乐朗诵、或师生齐诵,让朗读形成一种习惯;其次是加强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语言的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我没有急于去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而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听名家诵读,让他们谈听后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心中涌起一股豪壮之气”,趁着学生的这种热情,我让他们来试读,没想到举手的同学很多,而且有很多女生。接下来我就把时间交给了这群“初生牛犊”,他们或是一人独自吟诵,或是两三人一组,听着他们意气风发的朗诵,看着他们稚气却充满自信的脸,我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体会了诗中的情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课后,学生仍在深情地吟诵。在学校“建国六十周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上,我们班级的选手囊括了年级的前三名。
二、加强国学教育,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是立国之本。《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3000孔门弟子手捧竹简深情吟诵《论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之一就是《论语》。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每日《论语》”的环节,因学生大部多来自农村,寄宿生多,课外阅读非常狭窄,我们采取了课内摘抄的方式,每天课前花3—5分钟介绍、讲解、朗诵《论语》中的一则,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课桌上出现了《论语》及与之相关的书籍。课内,我们有意识地介绍来自《论语》的一些成语,课外,就发现有学生在摘抄、整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节目,我们就把一些适合学生看的节目推荐给学生。如2009年寒假,“百家讲坛”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我们把收看这一节目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们兴趣很浓。现在这一届学生已升入高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课桌上有了《孟子》、《庄子》、《史记》、《左传》、《古文观止》……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国学产生了兴趣。而且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迅速提高了。
三、加强成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
《新课标》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实际教学中,我们尽量挖掘教材中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材料,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健全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上,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后,我讲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故事结束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而有的,却像那“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让我们来说说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吧,让他们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前进动力:以“我敬佩……”说一段话。学生们听后发言积极,古今中外,从司马迁到洪战辉,从贝多芬到张海迪,学生们一个个叙说着,我感受到了这些孩子稚嫩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结束整节课时,我让学生全体起立,高声朗读:让我们的生命之绿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必修二学生已学习过演讲单元)。听着学生们一声声充满憧憬的豪言,看着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笑脸,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虽然他们还年轻,虽然他们少不更事,但我们相信:任何人,只要在内心深处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终有一天,理想之芽会萌发,会长成参天大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这里播下的理想种子能茁壮成长,希望大家的人生之途能宽敞明亮。此外,在《诗经·氓》的教学中,跟学生们讨论什么是爱情,高中生能不能早恋,给他们朗读舒婷的《致橡树》,让学生们明白:爱是一份责任,爱是一份平等,爱是一份执著。《文化经典研读》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联系现实,谈人生感悟。比如儒家提倡的“慎独”,我让学生们联系学习实际谈作为一个学生怎样做到“君子慎其独”,学生们从遵守社会公德,从考试是否能作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样,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四、重视好书推荐,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外延
语文课堂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能将课内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课外的学习。根据《新课标》“思考·领悟”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好书,让学生主动展开语文学习的外延。教《沁园春·长沙》,我向学生推荐毛泽东的诗词;教《雨巷》、《再别康桥》,我向学生推荐新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向学生推荐《影响人一生的100个母爱故事》;教唐诗宋词单元,我向学生推荐《唐宋诗词选》、梁衡先生关于诗词的散文(如《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读韩愈》、《读柳永》);教“佛理禅学”,我向学生推荐《百喻经》……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同时领会到学习无止境,让学生在一篇篇美文的阅读中去美化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受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教《沁园春·长沙》,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课外摘抄,积累毛泽东诗词,引导他们发现毛泽东的很多诗词跟“水”有关,让他们讲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毛泽东跟水有关的轶闻趣事,在激起他们兴趣的同时,我抛出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毛泽东与水》的研究性论文?学生们在领受任务的同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色彩运用的同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语的运用》的研究性论文?教李白的诗歌,许多学生发现李白跟酒有缘,我于是引导学生课外寻找相关资料,研究“李白与酒”。在学生们心领神会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应做学生语文学习、人格完善的引路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用心施教”的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真心地爱语文,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健康地成长,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朗读训练 国学教育 成长教育 好书推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者是并重的。怎样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这一原则呢?《新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本文就“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理念谈谈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加强朗读训练,引领学生感受汉语的语音魅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进行示范性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晨读辅导、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或听名家朗诵、或给学生配乐朗诵、或师生齐诵,让朗读形成一种习惯;其次是加强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语言的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我没有急于去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而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听名家诵读,让他们谈听后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心中涌起一股豪壮之气”,趁着学生的这种热情,我让他们来试读,没想到举手的同学很多,而且有很多女生。接下来我就把时间交给了这群“初生牛犊”,他们或是一人独自吟诵,或是两三人一组,听着他们意气风发的朗诵,看着他们稚气却充满自信的脸,我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体会了诗中的情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课后,学生仍在深情地吟诵。在学校“建国六十周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上,我们班级的选手囊括了年级的前三名。
二、加强国学教育,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是立国之本。《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3000孔门弟子手捧竹简深情吟诵《论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之一就是《论语》。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每日《论语》”的环节,因学生大部多来自农村,寄宿生多,课外阅读非常狭窄,我们采取了课内摘抄的方式,每天课前花3—5分钟介绍、讲解、朗诵《论语》中的一则,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课桌上出现了《论语》及与之相关的书籍。课内,我们有意识地介绍来自《论语》的一些成语,课外,就发现有学生在摘抄、整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节目,我们就把一些适合学生看的节目推荐给学生。如2009年寒假,“百家讲坛”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我们把收看这一节目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们兴趣很浓。现在这一届学生已升入高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课桌上有了《孟子》、《庄子》、《史记》、《左传》、《古文观止》……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国学产生了兴趣。而且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迅速提高了。
三、加强成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
《新课标》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实际教学中,我们尽量挖掘教材中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材料,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健全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上,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后,我讲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故事结束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而有的,却像那“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让我们来说说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吧,让他们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前进动力:以“我敬佩……”说一段话。学生们听后发言积极,古今中外,从司马迁到洪战辉,从贝多芬到张海迪,学生们一个个叙说着,我感受到了这些孩子稚嫩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结束整节课时,我让学生全体起立,高声朗读:让我们的生命之绿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必修二学生已学习过演讲单元)。听着学生们一声声充满憧憬的豪言,看着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笑脸,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虽然他们还年轻,虽然他们少不更事,但我们相信:任何人,只要在内心深处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终有一天,理想之芽会萌发,会长成参天大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这里播下的理想种子能茁壮成长,希望大家的人生之途能宽敞明亮。此外,在《诗经·氓》的教学中,跟学生们讨论什么是爱情,高中生能不能早恋,给他们朗读舒婷的《致橡树》,让学生们明白:爱是一份责任,爱是一份平等,爱是一份执著。《文化经典研读》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联系现实,谈人生感悟。比如儒家提倡的“慎独”,我让学生们联系学习实际谈作为一个学生怎样做到“君子慎其独”,学生们从遵守社会公德,从考试是否能作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样,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四、重视好书推荐,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外延
语文课堂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能将课内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课外的学习。根据《新课标》“思考·领悟”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好书,让学生主动展开语文学习的外延。教《沁园春·长沙》,我向学生推荐毛泽东的诗词;教《雨巷》、《再别康桥》,我向学生推荐新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向学生推荐《影响人一生的100个母爱故事》;教唐诗宋词单元,我向学生推荐《唐宋诗词选》、梁衡先生关于诗词的散文(如《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读韩愈》、《读柳永》);教“佛理禅学”,我向学生推荐《百喻经》……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同时领会到学习无止境,让学生在一篇篇美文的阅读中去美化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受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教《沁园春·长沙》,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课外摘抄,积累毛泽东诗词,引导他们发现毛泽东的很多诗词跟“水”有关,让他们讲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毛泽东跟水有关的轶闻趣事,在激起他们兴趣的同时,我抛出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毛泽东与水》的研究性论文?学生们在领受任务的同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色彩运用的同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语的运用》的研究性论文?教李白的诗歌,许多学生发现李白跟酒有缘,我于是引导学生课外寻找相关资料,研究“李白与酒”。在学生们心领神会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应做学生语文学习、人格完善的引路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用心施教”的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真心地爱语文,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健康地成长,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