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课观摩了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的几个课例。我发现,教学能力强、富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情,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不过,我有个困惑,演讲词和一般的论述类文本的差异究竟体现在哪里?演讲词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似乎还是在沿袭一贯的解读模式。对于论点、论据、论证的结构分析固然重要,但无法回避的是,演讲词的赏析应该着重探究“言”(公众场合的口语表达)和“演”(演讲,是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结合,思维情感、语言技巧、神态风度并重的语言交际活动)这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主权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主权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高潮——“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高潮。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文本的现实意义理应是经典演说辞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还原是帮助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可靠途径。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主权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主权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高潮——“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高潮。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文本的现实意义理应是经典演说辞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还原是帮助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可靠途径。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