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国传统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知识获取方式的传授。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上《变色花》一课时,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用小喷壶在这朵纸花上喷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同学们感到很神奇,问我:“老师,你还会变魔术啊!”;有的同学问:“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有的同学说:“老师,你真神了”。我告诉他们说:“你们也可以啊!”同学们欢呼着:“怎么做,怎么做”。就这样,我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创造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但事实却是,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不足,学习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神游状态,对教师教学无法积极响应。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众多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
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较多,其中课堂教学氛围不浓、所讲知识枯燥乏味、教师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时时创造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机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洗衣服的学问》一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衣服上沾的油污、果汁、墨水、汗渍等污物,要怎樣洗去?通过大家的讨论了解不同的污物要选择不同的洗剂用品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三、挖掘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我要求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实验,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积极开展课后探究活动。比如:《做酸奶》一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会了做酸奶,我要求他们课后想一想,能不能把酸奶做得更好呢?希望下堂课把自己改良后的酸奶拿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再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就带来了自己改良后的酸奶,有的同学在自己的酸奶中加入了用榨汁机打碎的大枣,使酸奶变成了含有枣味的酸奶;还有的同学在自己的酸奶中加入了水果,使酸奶变成了带果肉的酸奶。看着学生因为得到我的夸赞、鼓励而显得高兴的笑脸,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学生不是把知识学死,而是能够自己有所创新。
四、培养学生善于动手操作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些科学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教师一边自己动手做实验,一边将实验答案公布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际动手操作,从试验过程中寻找答案,这种通过自身探索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印象,因此动手操作应该经常化。比如:在《变色花》一课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如何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那么,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利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测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含酸性的,哪些物体是含碱性的。
五、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主体责任以及自我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除课堂要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动手实验。比如《铁钉生锈了》一课中,提到了如何防止铁生锈的办法,在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家中的铁大门、自行车等物品做防止生锈的处理。
六、引导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地球内部》一课,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早就想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钻孔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做地球,就连鸡蛋壳还没能钻透。学生对此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通过收集的资料了解到地球分为地壳、地核、和地幔三个部分,然后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切开来观察,并展示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地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胶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
一、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上《变色花》一课时,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用小喷壶在这朵纸花上喷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同学们感到很神奇,问我:“老师,你还会变魔术啊!”;有的同学问:“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有的同学说:“老师,你真神了”。我告诉他们说:“你们也可以啊!”同学们欢呼着:“怎么做,怎么做”。就这样,我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创造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但事实却是,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不足,学习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神游状态,对教师教学无法积极响应。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众多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
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较多,其中课堂教学氛围不浓、所讲知识枯燥乏味、教师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时时创造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机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洗衣服的学问》一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衣服上沾的油污、果汁、墨水、汗渍等污物,要怎樣洗去?通过大家的讨论了解不同的污物要选择不同的洗剂用品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三、挖掘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我要求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实验,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积极开展课后探究活动。比如:《做酸奶》一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会了做酸奶,我要求他们课后想一想,能不能把酸奶做得更好呢?希望下堂课把自己改良后的酸奶拿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再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就带来了自己改良后的酸奶,有的同学在自己的酸奶中加入了用榨汁机打碎的大枣,使酸奶变成了含有枣味的酸奶;还有的同学在自己的酸奶中加入了水果,使酸奶变成了带果肉的酸奶。看着学生因为得到我的夸赞、鼓励而显得高兴的笑脸,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学生不是把知识学死,而是能够自己有所创新。
四、培养学生善于动手操作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些科学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教师一边自己动手做实验,一边将实验答案公布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际动手操作,从试验过程中寻找答案,这种通过自身探索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印象,因此动手操作应该经常化。比如:在《变色花》一课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如何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那么,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利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测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含酸性的,哪些物体是含碱性的。
五、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主体责任以及自我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除课堂要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动手实验。比如《铁钉生锈了》一课中,提到了如何防止铁生锈的办法,在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家中的铁大门、自行车等物品做防止生锈的处理。
六、引导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地球内部》一课,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早就想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钻孔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做地球,就连鸡蛋壳还没能钻透。学生对此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通过收集的资料了解到地球分为地壳、地核、和地幔三个部分,然后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切开来观察,并展示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地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胶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