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回环声回荡 感情丰富意悠长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特点,小的方面是由段与段之间的对比转折构成,大的方面是由回环构成,并且不断地重复,以一种双声复调的形式不停地构成回声的效果。在文章的情感表达方面,除了体现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外,还呈现出对友爱邻里关系深深的眷念,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残疾人生不屈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合欢树》;对比;转折;回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其中一篇回忆性散文《合欢树》出自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之中,其风格朴实、语言细腻。再次阅读《合欢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思想情感也值得深入分析。
  一、《合欢树》的结构分析
  《合欢树》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到六自然段,叙述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三个阶段的场景回忆母亲;第二部分是第七到十二自然段,通过邻居之口提及“合欢树”来怀念母亲。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但取决于内容,而且取决于形式。说明文本的精彩内容是通过特有的艺术形式而表达出来,《合欢树》的行文结构值得深入研究。
  (一)对比转折
  《合欢树》的行文结构在小的方面是每一段之间构成内在对比转折。文章许多处都显现出了对比关系,比如说:十岁与不到十岁,幸福与苦难,对生与死的态度,治身与治心等。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转折的关系。在前面一至六段中,每一段之间都构成内在转折。第一段和第二段是转折,第一段写作者十岁时,作文比赛获得了第一,母亲却说自己的作文比作者的还要好,母子俩互相调侃,表面上是谁也不服谁在作文方面取得的成绩,实际上文字背后则洋溢出幸福欢乐的家庭氛围。到了第二段,写“我”二十岁时,双腿残废,变得有些自暴自弃,母亲则是为了治好作者的病,不放弃任何一丝的希望,千辛万苦地寻医问药。第一段到第二段是写由幸福到苦难,由希望到失望。第二段到第三段也是转折,第三段中,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并鼓励我“好好写吧!”因为治身已经没有了希望,母亲转向为治心,我们都尽力把双腿瘫痪忘掉,而是由母亲帮“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帮助“我”寻求健全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由失望又转向为希望。第四自然段,“我”三十岁时,第一篇小说发表,应该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母亲已不在人世,母亲陪“我”走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痛苦的日子,当“我”取得一点成就——第一篇小说获奖,想与她分享“我”的喜悦时,而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这对作者来说该是多大的遗憾。由三段到第四段,由高兴又转向难过。作者是有乐又有苦,有快乐也有悲伤。
  (二)回环重复
  《合欢树》的结构在大的方面是回环重复。作者在行文时,巧妙安排结构,前面写到的内容文章后面又再一次提及,结构上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一到六段是作者自己的回忆,七到十二段则是回忆之中的回忆。两种声音构成双声复调,形成“回声”效果,余音不断回荡开来。
  文章开头写到“十岁时,作文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母亲刚开始是不表扬他的,则是说到自己小时候不到十岁的写得还要好,母子之间经常拌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当作者遇见灾难时,母亲为了他到处寻找偏方,想治理好他的身体,到后来治身体没办法近乎绝望,该拿什么來拯救作者?那就是治疗他的心灵,寻求精神出路,母亲给他鼓励提醒道:“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反复,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母亲总是希望他变得更好,用她伟大的母爱完成了对史铁生心灵的救治。由此,作文的获奖成为史铁生搞创作的基础,也成为他后来生命存在的寄托。
  作者重复写到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一次是作者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多,我有意避开他们,到地坛安静的树林里,此时回忆起了母亲,之后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二次是作者想去看合欢树和母亲住过的房间,因为过道变得狭窄想摇车进去已不能,作者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的时候,再一次在街上走,不想回家。因为现在这个“家”已经不是以前的“家”,实际上他是想回家的,想回到过去的那个“家”。一个是现实的家,一个是心灵的家。老院子是他心灵的家,那里有他的成长经历,有他成长的故事,老院子才是他心中始终惦记着的“家”,因为那里有母亲生活过的足迹,有母亲在的地方,才是他内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家。
  作者也重复写到去那个大院儿,第一次去,老太太们都把我当儿孙看,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第二次去,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两次都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友爱,有着浓浓的温情,让作者倍感温暖。作者也两次推说手摇车进去小院儿不方便,第一次是不愿意去,第二次听说合欢树开花,还是拒绝进去小院,因为作者怕见到旧事景物,见到只是徒增伤感而已。但是当作者后来想去看的时候,却已经不能进去了,又表现出了后悔不能亲自摇车进去看合欢树了。因为只有自己进去才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丝丝的救赎和慰藉。
  作者两次写到原来住的房子里生的小孩,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第一次是借大伙的嘴说的,第二次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最后一段也写到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一棵“合欢树”见证了两代人的母子情深,作者将追思寄托在这棵树上,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生长出两种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命运通过“合欢树”而联系起来,史铁生在这里成长为了一棵大树,把自己的苦难成长为他人的信念和学习的对象。
  文章在结构的叙述上不断地重复,当你渐渐地忘记时,就像回声一样,不断地再一次响起声响,不绝于耳。史铁生运用这样的结构布局,是有一定含义的,不断地重复地想起母亲,每当快要忘记时,母亲又再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这种双声复调的模式更加凸显出了史铁生内心的忧伤与思念的痛苦。
  二、《合欢树》体现的情感   (一)对伟大母亲的怀念
  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合欢树》一文通篇都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十岁时,作者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没有表扬,而是说起自己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母子俩互相拌嘴,都表示“不服”,可见作者母亲希望他不要因此而骄傲,能够再接再厉。后来,当作者两条腿残废了以后,他的母亲想尽办法为作者治病,历经千辛万苦寻求偏方,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望。当她发现作者在写小说,再一次以自己为例说年轻的时候喜欢文学,便主动谈起作者的作文得过第一,鼓励他进行创作。两次提及作文得第一,作者母亲都会提及自己的经历,用对作者不同的态度来教育她的孩子,一次是“打击”,一次是鼓励,她有她独特的教育方式,但全是为了她的孩子好。治疗瘫痪的身体终究是没有办法了,治身不行,作者母亲为了拯救他的灾难,看到“写作”这一丝希望就转向为治疗他的心灵。作者的母亲用她伟大的母爱完成了对作者心灵的救治,帮助他开辟了新的希望之窗。从此,“写作”成了作者一生行走的道路,不断地在思想上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即使没有了双腿,但作者的思想依旧能够在天际遨游。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变化,作者理解了母亲当年所受的苦难与艰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母亲那深沉、无私、质朴的爱。《合欢树》里的字里行间,正是体现了史铁生对伟大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二)对友好邻里的眷念
  作者来到了院子,那些老太太一见到他就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孙看待,一见着就是东家的茶,西家的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了邻里之间的友爱与温情。老太太们都欢迎他的到来,大伙都不知道他获奖,也许知道,但也不觉得重要;大家都只是关心他的腿,问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些看似普通的关心与问候,是关注作者生存和生活的本身,最能体现出作为一名平凡的人得到的关心与爱护,也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作为看着他长大的人,邻居不关心他发了多大的财,做了多大的官,有了多大的名,在邻居老太太的眼里,还是孩童时代的他,还是看着长大的他。邻居之间只关心作者这个人生活本身的情况,关注他身体的健康。可见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多大的人物,见着你还是喊你的小名,还是对你的生活嘘寒问暖,没有功利性的企图。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就是生命的价值,不会掺杂任何的利益。这个大院子的可贵,就可贵在邻居之间有关爱,大院子对于作者来说是有浓浓的人情味,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是让作者感到温暖的地方。
  人生存在价值在哪里?人活着的意义在何处?文章两次写到作者来到大院里的情景,关注生存与生活本身,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外界名利争斗风起云涌、纷繁复杂,但老百姓关心的乃是生活的本身——这就是普通百姓们的认识。以前大院子里的邻居们关心作者的生活本身,都以最普通的行为和最真挚的问候来关心作者,才让人备感温暖。前文写到记者来采访他,他很厌烦,只准备了套话应对。因为在他成名之后,在其他人那里看到的是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但是这是作者所不需要的。这些人没有给予他真真正正的关爱,而邻居之间的关爱则是真心的流露,喝茶、吃瓜、倒茶、点烟,最为生活化的场景,也是最为温馨的场景。世俗世界里面名利的喧嚣势利和邻里之间的和谐友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因为大院子里充满温情与温暖,這个地方使得作者终生眷恋。
  (三)对残疾人生的不屈
  就《合欢树》文章本身而言,几处关于作者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作者史铁生的坚强品质。他即使是双腿瘫痪,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他亦有他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文中写到他的小说:“获奖以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了,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记者们多是以同情怜悯的眼光看待这位残疾作家,认为他生活的不容易。成名之前过问的人少,成名之后关心的人就多了起来,人家更看中的是他的名,而非真真正正地关心他身体本身,作者对于这一现象套话说多了自然而然就是心烦与厌倦。同样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三自然段,作者说到自己再也看不见合欢树了,要求人背不是不行,但是作者始终没有那样做,只是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作者宁愿不看“合欢树”,也不肯要求人背着进小院。这也让人想起他早年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从院门到屋门,轮椅得走过几十米坑洼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轮椅要翻车。轮椅翻了,史铁生也不喜欢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轮椅,再用双臂把自己硬撑上去。命运从来可以摧残一切光鲜皮囊,却杀不死坚强的灵魂。作家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史铁生虽然是身体残疾了,其刚强的精神足以撼动我们每一个人。
  三、结语
  史铁生的《合欢树》结构巧妙,运用转折对比、回环往复的形式,形成双声复调的效果,使得对母亲的回忆像回声一般荡漾开去,不断地重复怀想,令人又增添几分伤感。在文章的情感表达方面,除了体现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外,还呈现出对和谐友爱、充满温情的邻里关系的眷念,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身残志坚、卓然独立的生活态度。把握《合欢树》行文结构和情感表达,将更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史铁生.史铁生随笔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焦娇.从文本细节深读《合欢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
  [4]陆吕翔.用“还原法”分析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的尝试[J]教师教育,2017.
  作者简介:张雪玲,女,1993年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作文”在语文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教师应当将其视为是重中之重的部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却并未对其予以相应的重视,反而对其秉持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进而使语文教学水平始终停滞不前。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在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开展写作教学,以轻舞飞扬的形式,去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需要切实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较好地强化学生的写作
【摘要】课本剧的方式串讲历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可行吗?勾连所学戏剧知识来创新地学习文言历史故事,在学习新知的实践中全面细化、拓展了戏剧知识。如此整合、勾连,能更好地落实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把综合性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这颗小小的种子真正种在学生心里。面对全新的部编教材,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会
【摘要】本文以“学会写所见所感”为主线,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写实、感想,经过作文训练“放-收-放”三环节,写生活随笔,写真人真事,抒情悟理,发真情实感,突破作文訓练之“写所见所感”关。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作文;所见所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总目标之写作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
【摘要】每个孩子都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潜能。要想学生快乐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那就要先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主动追求的特质,这样就会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快乐语文;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好好学习的关键是勤学好问,但是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太懒,即使不会也不问。质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创造的奠基石,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
新帅到位  2月15日,大年初四,比利奇和他的团队结束了在上海的7天隔离,前往海口与北京国安匯合,开展第二阶段冬训。  隔离期间,比利奇团队除了适应中国生活,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国安球员、中方教练、队医等人的照片要来,开始认人;二是与带领国安预备队训练的扬科维奇见面沟通。随后,扬科维奇选定乃比江、阮奇龙、李博希、陈彦朴、谢龙飞、史堉铖、江文豪等7名预备队球员,跟随一队参加第二阶段冬训。抵达海口后第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才能让课堂“活”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
【摘要】本文以“发展学生思维”为话题,从“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新变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适时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言语实践,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比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摘要】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中,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技术支  持,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为广大的平台。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语文课堂;学习主体;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中
【摘要】当前学生作文立意单一化、扁平化日趋严重,大多数学生不能就材料中的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可以多角度立意的材料类作文,更是不能遴选其中一种观点挖深、谈透,而且有些学生的文章观点绝对,不能辩证多元看待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有必要以具体示例来帮助引导学生写好“思辨类”材料作文。   【关键词】思辨类材料作文;思想深刻性;多角度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文段层次梳理题层次划分不准确、答案组织不严密的情况,通过把握陈述对象、紧扣文段主轴、关注内在逻辑等方法的分析,阐述如何针对不同文段,把握“立足基本内容,尊重文本个性”的原则,精准划分文段层次,组织准确答案。  【关键词】文段层次;陈述对象;文段主轴 ;内在逻辑;文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