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初的郑州中原区棉纺路喧闹不断。当记者路过位于棉纺路的国营郑州第五棉纺厂老旧的工厂大门前时发现,一座座高楼正在厂区周围崛起。
郑州人大概不会忘记这条棉纺路。改革开放前,郑州工业靠的是“两白一黑”,即棉纺、铝和煤,其中的第一白就在棉纺路。在这条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有着俄式建筑风格的大街上,常常有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在郑州,再没有第二条街有过这种辉煌。在去年10月举办的“新棉纺路商圈崛起高峰论坛”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这里将有酒店、餐饮、写字楼、大型零售以及会所、停车场、文化娱乐等设施拔地而起。
改革开放之后,这条见证郑州纺织业的大街,从机器轰鸣中走向了商业地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郑州纺织业一直走在结构调整的路上。
压力与改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郑州的几个棉纺厂经济效益下滑,面临亏损,昔日几乎能撑起整个城市的棉纺工业,再也难现曾经的光辉。为挽救郑州的棉纺工业,1991年,郑州成立以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和郑州印染厂、色织印染厂为成员的嵩岳集团。遗憾的是这种联合依旧抵挡不住新时代下旧工业体制的衰败。
虽然郑州纺织业逐渐衰落,但复兴纺织业一直是郑州市政府着力推进的事情。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纺织行业进行重组,各大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国棉一厂、六厂现在已是高楼林立的锦艺城。国棉三厂、四厂分别迁往中原纺织工业园区和中牟县白沙镇,而国棉五厂现则更名为“郑州豫欣纺织有限公司”。
不过,郑州的纺织企业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郑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纺织服装产业处处长闽锐锋告诉记者,前些年纺织产业虽然有起伏,但还算稳定,可是进入2012年之后市场环境和用工成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靠规模扩张已经不是办法了。除了市场低迷,郑州纺织在产业的布局上比较分散,郑州的纺织企业也面临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不过,郑州的纺织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改造提升,在科技、人才、品牌等方面积极地探索,政府也在积极地引导。”闽锐锋说。
闽锐锋告诉记者,进入新世纪后,郑州市委、市政府加快了郑州棉纺织企业改制、整合、提升步伐,把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郑州市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以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建设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扩大产业开放为动力,以推动产业升级为重点,以培育产业品牌为支撑,全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
市场在外迁
位于郑州南三环的锦荣国际轻纺城及西四环的郑州纺织产业园正在崛起。去年8月,郑州锦荣国际轻纺城开业。锦荣国际轻纺城董事长王建勋表示,锦荣国际轻纺城可以解决中小服装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销售、设计研发、品牌升级等一系列难题,而且还弥补了行业短板,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与锦荣特有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业内人士称,此前郑州服装产业60%以上的企业在郑州纺织大世界购买面辅料。“就近配套”是很多产业的发展规律。锦荣国际轻纺城建在南三环,正是因为看到了郑州城南庞大女装产业集群带来的效益。据了解,该市场具备容纳2500余户轻纺商户进驻的能力。
此外,位于郑州市西四环的郑州纺织产业园,规划面积近13平方公里,其目标是成为“中西部最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规划中的纺织布匹类市场集聚区是以郑州纺织产业园为依托,以锦艺纺织服装园为核心,规划2700亩市场用地,承接纺织布匹类市场外迁。在郑州市政府今年启动的30家市场外迁规划中,包含郑州纺织大世界的棉布区和窗饰区。按照这个规划,郑州纺织大世界将搬到西四环外的郑州纺织产业园。
闽锐锋告诉记者,郑州纺织产业园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纺织机械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等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
为纺织布局
当然,纺织销售市场的外迁以及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建设,只是为郑州纺织东山再起搭建的平台之一。2009年《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年-2015年)》提出,到2015年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
闽锐锋说,按照规划,郑州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将升级产业链,促使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作用。从以裤业加工为核心逐渐转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至2013年后实现以设计、创意等价值链高端为核心环节。重点配套面辅料和染整环节,从外地采购到本地生产,以实现面辅料和染整的研发、生产、市场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关系,最终实现完整、紧密、富有弹性的产业链。
同时,加快区位梯度转移,城内保留以贸易、研发为主的各企业本部,生产加工向外转移。引导郑州纺织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二七服装加工中心错位发展,规划建成多个知名度较高、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群,建设龙湖、白沙、豫龙三大纺织服装面料生产基地,逐步打造郑州西部、东部、南部三大产业带,形成带区—园—街/厂多层次的T形产业布局。为确保目标实现,郑州市成立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郑州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纺织服装企业。
郑州人大概不会忘记这条棉纺路。改革开放前,郑州工业靠的是“两白一黑”,即棉纺、铝和煤,其中的第一白就在棉纺路。在这条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有着俄式建筑风格的大街上,常常有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在郑州,再没有第二条街有过这种辉煌。在去年10月举办的“新棉纺路商圈崛起高峰论坛”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这里将有酒店、餐饮、写字楼、大型零售以及会所、停车场、文化娱乐等设施拔地而起。
改革开放之后,这条见证郑州纺织业的大街,从机器轰鸣中走向了商业地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郑州纺织业一直走在结构调整的路上。
压力与改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郑州的几个棉纺厂经济效益下滑,面临亏损,昔日几乎能撑起整个城市的棉纺工业,再也难现曾经的光辉。为挽救郑州的棉纺工业,1991年,郑州成立以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和郑州印染厂、色织印染厂为成员的嵩岳集团。遗憾的是这种联合依旧抵挡不住新时代下旧工业体制的衰败。
虽然郑州纺织业逐渐衰落,但复兴纺织业一直是郑州市政府着力推进的事情。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纺织行业进行重组,各大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国棉一厂、六厂现在已是高楼林立的锦艺城。国棉三厂、四厂分别迁往中原纺织工业园区和中牟县白沙镇,而国棉五厂现则更名为“郑州豫欣纺织有限公司”。
不过,郑州的纺织企业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郑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纺织服装产业处处长闽锐锋告诉记者,前些年纺织产业虽然有起伏,但还算稳定,可是进入2012年之后市场环境和用工成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靠规模扩张已经不是办法了。除了市场低迷,郑州纺织在产业的布局上比较分散,郑州的纺织企业也面临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不过,郑州的纺织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改造提升,在科技、人才、品牌等方面积极地探索,政府也在积极地引导。”闽锐锋说。
闽锐锋告诉记者,进入新世纪后,郑州市委、市政府加快了郑州棉纺织企业改制、整合、提升步伐,把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郑州市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以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建设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扩大产业开放为动力,以推动产业升级为重点,以培育产业品牌为支撑,全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
市场在外迁
位于郑州南三环的锦荣国际轻纺城及西四环的郑州纺织产业园正在崛起。去年8月,郑州锦荣国际轻纺城开业。锦荣国际轻纺城董事长王建勋表示,锦荣国际轻纺城可以解决中小服装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销售、设计研发、品牌升级等一系列难题,而且还弥补了行业短板,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与锦荣特有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业内人士称,此前郑州服装产业60%以上的企业在郑州纺织大世界购买面辅料。“就近配套”是很多产业的发展规律。锦荣国际轻纺城建在南三环,正是因为看到了郑州城南庞大女装产业集群带来的效益。据了解,该市场具备容纳2500余户轻纺商户进驻的能力。
此外,位于郑州市西四环的郑州纺织产业园,规划面积近13平方公里,其目标是成为“中西部最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规划中的纺织布匹类市场集聚区是以郑州纺织产业园为依托,以锦艺纺织服装园为核心,规划2700亩市场用地,承接纺织布匹类市场外迁。在郑州市政府今年启动的30家市场外迁规划中,包含郑州纺织大世界的棉布区和窗饰区。按照这个规划,郑州纺织大世界将搬到西四环外的郑州纺织产业园。
闽锐锋告诉记者,郑州纺织产业园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纺织机械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等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
为纺织布局
当然,纺织销售市场的外迁以及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建设,只是为郑州纺织东山再起搭建的平台之一。2009年《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年-2015年)》提出,到2015年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
闽锐锋说,按照规划,郑州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将升级产业链,促使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作用。从以裤业加工为核心逐渐转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至2013年后实现以设计、创意等价值链高端为核心环节。重点配套面辅料和染整环节,从外地采购到本地生产,以实现面辅料和染整的研发、生产、市场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关系,最终实现完整、紧密、富有弹性的产业链。
同时,加快区位梯度转移,城内保留以贸易、研发为主的各企业本部,生产加工向外转移。引导郑州纺织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二七服装加工中心错位发展,规划建成多个知名度较高、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群,建设龙湖、白沙、豫龙三大纺织服装面料生产基地,逐步打造郑州西部、东部、南部三大产业带,形成带区—园—街/厂多层次的T形产业布局。为确保目标实现,郑州市成立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郑州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纺织服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