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何以促进教育公平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对未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面世。
  据此,教育部已经完成制订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教育部还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总体方案的部分政策细节,包括逐步取消学校级别、施行校长职级制、外语考试交由社会机构承办、高中每一名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品学兼优的高职生将能够升入大学三年级等等,都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探索招考相对分离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013年12月5日表示,这个总体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后,最迟于2014年底前,由各省(区、市)出台本地区实施办法;2017年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刘利民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的新机制。
  此后一段时间,许多教育界人士、家长和学生围绕着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小学低年级取消英语课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评价综合素质,实行外语社会化一年多次考、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降低英语考试的分值,高考减少科目且不分文理科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些改革着眼于公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域,试图对一些被普遍认为的弊端做出改变,获得了公众的赞许。
  以往许多“回应公众关切”的教改,比如,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出台过减负令。但如何把民意有效地纳入决策程序,并建立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否则,看似力度很大的教改措施,就可能因为未触及实质性问题,难以落到实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明确了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现实中的改革如何落实,值得进一步观察。
  总体方案提出的文理分科、低年级小学英语课程等问题,原本与“教招考一体化”和“管评办一体化”的机制关联。前者,即我国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导致中学教育完全围绕考试科目转;后者,使中学没有办学自主权,皆追求行政业绩。“教招考一体化”和“管评办一体化”造成很多问题,很难简单地通过一声令下的方式加以解决。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决定》中的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以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打破计划录取模式,实行招考相对分离的改革蓝图。
  要实现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脚点就不能只落在考试改革方面,统一考试、减少科目、一年多次考,都须与改革集中录取制度相结合。
  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转悠”,从7门、6门一步步到“3 X”,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录取中分分计较。可见,如果只是减少考试科目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改革效果。此外,推进一年多次考,要匹配一年多次录取才有效。否则,多次考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进行排序录取,仍在为一次性集中录取服务,这反而可能增加学生的焦虑。
  站在改革的角度看,实行招考相对分离后,政府就只有宏观管理的责任,考试变为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招生由学校依法自主,学生则可以多次选择考试。实施这一招考模式,中学即可获得自主教学的空间。
  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高招改革的每个动作都牵动人心。公众担心此次总体方案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比如,舍弃分分计较,实行综合评价,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会不会更难进入名校?虽然高校招生唯分数录取的做法饱受诟病,可这毕竟能给大家看得见的分数公平。高招改革只有以公平公正为目标和出发点,才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心。
  而一直以来存在的高考的地区不公平,恰恰出自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按户籍报名、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的模式。这一模式把各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级行政区域,使高招录取指标成为被切分的蛋糕。于是,高招录取中产生了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诸多问题。
  至于公众尤其担心的可能滋生腐败的高校自主招生,为何被指是“变异的” “畸形的”?其一,教育行政部门只给高校有限的自主权,把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使自主招生只对5%的考生提供录取优惠,相当于高考加分;其二,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选择权并没有增加,自主招生反而成为高校抢生源的一种手段;其三,高校内部行政化严重,其行政权力掌握了自主招生权,可以通过签预录取协议、追加录取名额等自设的“暗门”,实现权钱交易。
  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一方面是把行政部门掌握的招生投档权交给高校,另一方面是把选择权交给考生。这样,一名考生可能获得多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选择大学。这样的机制不仅能遏制行政权力对招生事务的干预,还会使高校背负竞争的压力,增加透明、公开招生的紧迫感。
  国外高校对自主招生早已运用自如,我国引进后却被斥为“掐尖儿”,令人深思。自主招生自身需要建立在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为此,应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校长任命制度。
  而目前的自主招生,既没有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又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在自主招生领域由招办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腐败,与此前高考滥加分的腐败,性质相同,很难避免。
  显然,必须把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集中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来,探索并总结经验,把办学自主权落实到高校,同时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自主权不被滥用。这样,才能让各方归位,维护考生权利,造福所有学生,达到推动教育公平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感受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意境美等五个方面。  一、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如《与朱元思书》,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
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育者?如何引导孩子们独立、快乐地成长?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偶有机会,我学习了教育专家唐曾磊老师的平等思维教育理论,并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收获良多。在
孩子们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家长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心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热爱一个孩子等于塑造了一个孩子,而厌弃一个孩子无异于毁掉了一个孩子。有位教师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爱,但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在我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她的名字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那是2000年9月,我刚歇完产假上班的第一天,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名叫小惠的小女孩。此前,在一次突如其来的
“民族振兴在教育,教育振兴在教师。”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学无止境,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更为漫长,要想让教育之“船”远航,必须扬好教育科研的“风帆”。2013年6月,常志清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在安阳市六十四中正式成立。工作室全体成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研究探索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通过培训观摩、备课研讨、课例展示、优课提升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师团队,期待在安阳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起到引领指导
英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之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和使用这种工具。学生只有快乐地使用英语,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能力,所以教师要从情感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区别对待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区别对待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有些学生出现的错误正是本课学习的重要语法结构,教师要及时纠正。如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主要学习介绍家庭成员。学生表演对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