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初中教师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教师文化反映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规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农村初中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教师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初中教师文化正常发展有社会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教师个人层面三个方面的因素。
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也为文化所创造。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念作用于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教化人的行为、唤醒人的“灵魂”。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在通往现代性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农村初中教师文化模式已经失范,其制约和规范作用也十分有限,这种主导的文化模式由稳定期进入怀疑期、紊乱期,并产生了一定文化冲突和危机,本文试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教师个人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对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宏观层面:社会影响因素
(一)教育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提高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文件。笔者翻阅了《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一书,该书汇集了1999年到2002年国家所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文件,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21项,关涉到中小学教师文化塑造的教育培训发文也只有7项,占此项总数的33.3%。[2]再者,从1978年来,尤其1993年以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很快,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对教师文化,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文化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管理和引导。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向“城市中心”,由于没有周密考虑农村的特殊性,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国家教育政策多注重城市,少顾及农村的价值取向,是造成我国目前农村教师文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教师文化在经过政治的强烈熏陶后,如今又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旦农村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经费保障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就会偏离,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逐步滑向经济的轨道,教师职业道德的防线最终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但一些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旧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由于政府财政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完全保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失范。
(三)传统落后文化方面影响
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境域中,在农村传统地域文化的长期熏染下,与城市教师相比,他们更多的带有农村传统落后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中“统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教师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文化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最容易使教师用统一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传统文化“中庸”的思维倾向容易使教师,逐渐形成一种随大流的文化心态,缺乏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文化是有惰性的,越是传统古老的文化,其变革的阻抗越大,而农村落后文化对农村现代教师文化的形成有强烈的阻碍作用,因为农村传统落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制约着教师的行为,在这样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缺少的是科学理性与逻辑,缺少的是创造性思维。这种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农村初中教师重传递文化知识,轻理性思维;重伦理道德,轻创造才能的行为模式,很难摆脱日常农村自在自发的生活图式的束缚,也很难进入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教育生存状态,常常会以经验主义态度来对待需要强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农村初中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传统落后文化对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制约,教师逐渐形成了孤立、保守的文化心态,工作中“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学校中观层面:学校影响因素
(一)教师培训制度较滞后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有较宽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表面上达标,实际上却名不副实。农村初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只好通过函授、自考等职后的学历培训的形式取得了合格学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再加上主考学校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致使所取得的文凭含金量大打折扣,而多数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以免得影响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及本人的晋级加薪。
由于学历教育与老师的晋级、工资挂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老师不够重视,可有可无,除非评职称需要,教师才勉强去学习几天;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即使进修学校每年通过教育局给每个学校下达一定的培训指标任务,学校领导经常以学校经费紧张或编制紧张等各种理由不让教师参加;而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差,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基本上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方面的锻炼,学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即使教师参加培训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促进也不大。因此,多数农村初中教师的学历教育培训的名不副实,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非常态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评价内容较单一
教师评价制度对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农村教师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村,教师的一切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教师评价制度开展的,如果教师评价制度欠科学、欠合理,农村初中教师是很难走出当前的文化困境的。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校长为评价主体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要是注重绩效式的终结性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个人的需要,其目的是为教师的奖惩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的压力和一定的物质诱惑,达到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农村初中学校这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奖惩促教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片面的强调了教师个人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教师之间实行业务封锁,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的疏离,容易形成教师中的专业个人主义,在工作中互不配合,互不合作,互不相融,最终产生封闭保守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农村初中学校这种终结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
(三)教师人事出入欠正常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这本来是农村中小学吸引优秀师资的最好时机,但是县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极力压制中小学校教师的进入编制。因此,每年能到农村中小学去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还是相当少。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每年的教师准入编制极少,再加上这几年县属高中的连年扩大招生比例,高中师资极缺,县属高中到乡镇初中挖走许多年轻优秀教师,造成农村初中年轻优秀教师不断外流。这一“拔高”现象不仅没有给师资薄弱的农村初中学校“雪中送炭”,而反其去“釜底抽薪”,严重破坏了农村初中的教育生态平衡。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师出入机制严重破坏了农村初中教育的正常运转,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不断外流,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又很难引进,这也是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发展陷入困境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也为文化所创造。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念作用于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教化人的行为、唤醒人的“灵魂”。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在通往现代性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农村初中教师文化模式已经失范,其制约和规范作用也十分有限,这种主导的文化模式由稳定期进入怀疑期、紊乱期,并产生了一定文化冲突和危机,本文试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教师个人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对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宏观层面:社会影响因素
(一)教育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提高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文件。笔者翻阅了《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一书,该书汇集了1999年到2002年国家所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文件,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21项,关涉到中小学教师文化塑造的教育培训发文也只有7项,占此项总数的33.3%。[2]再者,从1978年来,尤其1993年以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很快,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对教师文化,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文化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管理和引导。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向“城市中心”,由于没有周密考虑农村的特殊性,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国家教育政策多注重城市,少顾及农村的价值取向,是造成我国目前农村教师文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教师文化在经过政治的强烈熏陶后,如今又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旦农村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经费保障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就会偏离,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逐步滑向经济的轨道,教师职业道德的防线最终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但一些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旧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由于政府财政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完全保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失范。
(三)传统落后文化方面影响
农村初中教师生活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境域中,在农村传统地域文化的长期熏染下,与城市教师相比,他们更多的带有农村传统落后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中“统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教师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文化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最容易使教师用统一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传统文化“中庸”的思维倾向容易使教师,逐渐形成一种随大流的文化心态,缺乏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文化是有惰性的,越是传统古老的文化,其变革的阻抗越大,而农村落后文化对农村现代教师文化的形成有强烈的阻碍作用,因为农村传统落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制约着教师的行为,在这样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缺少的是科学理性与逻辑,缺少的是创造性思维。这种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农村初中教师重传递文化知识,轻理性思维;重伦理道德,轻创造才能的行为模式,很难摆脱日常农村自在自发的生活图式的束缚,也很难进入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教育生存状态,常常会以经验主义态度来对待需要强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农村初中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传统落后文化对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制约,教师逐渐形成了孤立、保守的文化心态,工作中“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学校中观层面:学校影响因素
(一)教师培训制度较滞后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有较宽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表面上达标,实际上却名不副实。农村初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只好通过函授、自考等职后的学历培训的形式取得了合格学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再加上主考学校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致使所取得的文凭含金量大打折扣,而多数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以免得影响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及本人的晋级加薪。
由于学历教育与老师的晋级、工资挂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老师不够重视,可有可无,除非评职称需要,教师才勉强去学习几天;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即使进修学校每年通过教育局给每个学校下达一定的培训指标任务,学校领导经常以学校经费紧张或编制紧张等各种理由不让教师参加;而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差,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基本上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方面的锻炼,学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即使教师参加培训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促进也不大。因此,多数农村初中教师的学历教育培训的名不副实,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非常态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评价内容较单一
教师评价制度对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农村教师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村,教师的一切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教师评价制度开展的,如果教师评价制度欠科学、欠合理,农村初中教师是很难走出当前的文化困境的。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校长为评价主体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要是注重绩效式的终结性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个人的需要,其目的是为教师的奖惩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的压力和一定的物质诱惑,达到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农村初中学校这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奖惩促教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片面的强调了教师个人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教师之间实行业务封锁,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的疏离,容易形成教师中的专业个人主义,在工作中互不配合,互不合作,互不相融,最终产生封闭保守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农村初中学校这种终结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
(三)教师人事出入欠正常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这本来是农村中小学吸引优秀师资的最好时机,但是县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极力压制中小学校教师的进入编制。因此,每年能到农村中小学去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还是相当少。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每年的教师准入编制极少,再加上这几年县属高中的连年扩大招生比例,高中师资极缺,县属高中到乡镇初中挖走许多年轻优秀教师,造成农村初中年轻优秀教师不断外流。这一“拔高”现象不仅没有给师资薄弱的农村初中学校“雪中送炭”,而反其去“釜底抽薪”,严重破坏了农村初中的教育生态平衡。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师出入机制严重破坏了农村初中教育的正常运转,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不断外流,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又很难引进,这也是农村初中教师文化发展陷入困境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