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读者,突出了读者的“阅读”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性,强调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属于知识视野、审美趣味、艺术修养、鉴赏能力都较弱的读者群,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并激发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在把握学生期待视野的同时,结合接受规律,对阅读教学应把握感知、体悟、创造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中每一层次都是一种深化,但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孤立层次,而是相互交汇,消解共融,感知中有体悟,体悟中有创造。
  (一)感知:文本的亲近
  接受理论既然认为阅读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那么,艺术过程中最先发生的是感觉的形成。感知,作为人对世界的联系,是指主体对世界所传递出的信息的接纳,并由之唤起的感官愉悦。曾几何时,诵读曾是我们古人多么平常普通的学习方式:“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调侃之间,让我们看到古人诵读的普及。当前阅读教学反思的第一要点即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还我琅琅读书声!”在文本阅读被电视网络等大众文化挤得没有空间的今天,这呐喊显得那么的凌厉悲怆而让人醍醐灌顶。“读的太少了,背的太少了!”一时成了我们今天反思阅读教学的一致话语和箴言。新鲜文本切近我们的生活,富有生动性和新颖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官,养成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同时容易接通学生的内心体验而乐于主动感知。如苏教版必修三“因声求气”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诵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话的诵读。《谏太宗十思书》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主,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仍是诵读教学。本文诵读的处理,关键在于能否读出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魏征忠心耿耿、犯颜直谏的精神品格。
  (二)体悟:自我的觉醒
  “体悟”“体验”“兴会”“玩味”在表述上有相近和一致性,实际上是一种物我合一中的主体的自由解放,是神与物游,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悟解、领会、观照、神思状态。在课堂上,体悟是阅读的回甘、反刍,是学生心灵与文本情境的渗透,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物我两忘,是学生充满自信的自我实现的愉悦,是对生命意义的超越。在具体的文学鉴赏过程中,在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1)涵泳法。是指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涵泳法是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性阶段,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悉心感受;或击案叹服,盛赞名篇;或声情并茂,高声吟诵,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体验品味阶段,领悟判断阶段,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过涵泳品味获得对作品美感的把握。
  (2)美读法。就是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传达出作品蕴含的美感。《荷塘月色》如小夜曲般宁谧优美,《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都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像孙犁的《亡人逸事》语浅而情深的作品,更是非美读法不足以达其意、传其情。
  (三)创造:人性的升华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是个体对文本九曲幽径的探幽发微,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确定性所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阅读效应,是主体相应艺术感觉的参与与感应、共鸣与交流,是审美的深融境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来理解文本,每一个视角的变换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独到的发现。这样,学生在其期待视野不断打破又不断的重组中,经历种种不同的阅读境界,体验层层阅读的惊喜。一篇《荷塘月色》,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感受到朱自清的孤独悲凉;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读出朱自清因大革命失败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荷塘月色》中的一种“心理骚动的性质”;从伦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对伦理“自由”的向往——一种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情感自由的流露。在课堂上教师应提供空间:分组讨论,让学生直言感受;组织读书报告会,谈其观感;学生对文本自编自演,强化体验;并鼓励学生收集资料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性探讨。在课外,让学生自办墙报、手抄报,增加学生创造的园地、共鸣的窗口。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这种境界是瞬时的,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创造;同时也是恒久的,因为生活是不止的河,正是在无止的创造中,人才涵养了情感、养成了个性,使自己升华、让人生丰满。
  (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
期刊
“春,女悲;秋,士悲”(《毛诗正义》)秋天的凄严衰残易于触发寒士的情思,引起他们一种永恒的遗憾而郁达夫却是恋秋的,他饱含深情,把秋天当作了知己,在寂静无人之时倾诉着自己的心曲,彼此之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  因为对秋天有着一种真切的感受独特的情怀,郁达夫创作了许多写及秋天的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立秋的夜》《雁荡山的秋月》《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等;吟咏秋景的诗歌也有数十首,如《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期刊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写尽了爱的坚贞与真诚,爱的失落与惆怅,更在于它将这份爱由彼岸回归于现实,升华为一种深沉而又理性的悲剧美,达到了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超越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
期刊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不仅充分描绘出了被毁灭女性惊艳四众的外形美,更展示了她们超乎常人的睿智才气及神韵她们是天地酝酿的精灵,但她们最终的毁灭无不让读者为她们流下“一把辛酸泪”,故而《红楼梦》所引起的悲剧效果亦是空前的  写出一批女儿的美好形象,唱一首女儿的颂歌,无疑是曹雪芹创作的一个重要愿望于是,作者唱响了序曲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
期刊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有短句,如:“山如眉黛,
期刊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出丰富
期刊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
期刊
习惯上说的辛派词人是指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词风倾向豪放{1}一派的爱国词人其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历来人们提及辛派词,多以“豪放”一语概括之,事实上,辛派词人的词作不尽是“豪放”,还不乏幽愤悲凉及深婉纤丽之作  辛派词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较此前安定,但靖康之耻及山河破碎的现状仍激发无数胸怀天下的文人“要补天西北”,“不斩楼兰心不平”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便催生了大
期刊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
期刊
案例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必修)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