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我的牵挂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荐稿理由】本文通过对故乡的怀念,用深情的叙述,道出了大多数人的感慨:“故乡的路走一回却不是那么容易” 。语言朴实,毫无扭捏;文笔细腻,精致隽秀;平实中,娓娓讲出对故乡“浓烈的怀念”;字里行间,恰到好处地透露出对故乡的牵挂和眷恋。是一篇挖掘人性本源的好文章,与2014年第一期话题“谁的故乡在远方”紧紧相扣,平民的风格和淡淡的苦味,在字数篇幅、读者对象等方面,也很符合本刊要求,是故,荐为2014年第一期本期话题主打文章。稍微不足之处是只有“作者李铁锤,湖北人,本科中文,媒体飘荡四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江西师大教师,四十不惑,不愿一生活不到点子上,始放弃无意义的论文,转而爱好文学。”等,联系方式等情况不详,尚需查询。请执行主编审定。荐稿编辑:东方木
  人会走过很多地方,他最怀念的地方还是他的故乡,也许他会强烈地怀念故乡以外的某个地方,那一定是在那里他有过难以忘怀的人或者事,但那怀念的已经不是那个地方,而是那个人或者那些事了。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女人,她一生会际遇许多男子,但她最怀念的也只会是一个男子,因为能走入一个人灵魂的东西确实不多。
  对于我,我一直怀念是我生活过20多年的故乡和那个大学。那个大学我能悄悄的来,悄悄的回忆后,离去,而故乡的路走一回却不是那么容易。
  2004年后,我开始每年回一次老家,基本是头天下午回去,第二天上午就走,这种回去,只能看一看亲人,没时间去村庄的山岭上走走。我只能看到对面的山上,树木一年比一年减少,枯草一年比一年茂盛,偶尔有一些落叶乔木,在荒草上伸出铁刺一样的枝条。
  大学毕业16年后,今年我第一次在我生长的村庄度过了半月的时间,树是山的秀发,田舍、池塘是村庄的五官,16年的森林破坏,它的秀发也变成斑驳的杂草。村庄的五官也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使我想到城市人买房子为那70年产权耿耿于心的时候,他们应该到乡下看看,16年的变化能改变乡下的山川,何况脆弱的城市房子。
  这些日子里,我很幸福,我能天一亮就窜出去,自由地在村庄山野里游荡,去看我回忆我走过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可以时间充裕地站在一个山坡上回忆那些年我在这个小山坡上做过哪些事,想这个山坡上过去有哪些我还记得的树还有花,想累了我就躺在厚厚的枯草上慢慢的想,有时我按纪年法来想,有时我按春夏秋天来想,想到吃饭的时间就回家。
  这些天,我也有一点忧伤,半是缘于独自游荡那种隐隐的遗憾与哀愁,这种哀愁与遗憾带有人到中年的气质,那是一种洞彻世事而又无法重新来过,只有一声叹息的遗憾与哀愁,为自己也为同样的一些人;半是缘于村庄也像我一样,桃花谢了,春红,老了。我在离开村庄时,是一清瘦少年,我在16年后来看它时,已是沧桑中年,2008年的年关回去,一个正在屋顶检查房子的大叔吃惊地嚷:“晓耘,那时候你又黑又瘦,现在是又肥又胖。”我从他的话中,感觉出他已经找不出我当年的影子。我现在对村庄的山,还能找出它们当年的影子,对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容颜,也就是西边山上的森林和村庄的屋舍,再也找不出当年的样子,就像大叔对我的印象。
  我最初怀念我的村庄在十五岁那年,我到26里外的镇上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怀念我的村庄,那个中学在河的那边,我发现我一坐进教室,我就极度的不适应,首先是厚厚的各种教材,老师发一本我的心就往下沉一下,然后是老师严厉的训话:讲学习讲竞争讲纪律,我发现教室的孩子皆用成熟世故的眼神个个想争第一地接受着老师的训话,我却像被捉进笼子里的小野兽,焦躁不安。那一刻,我开始想念我自然状态下的村庄和自然状态下的小学,这种情绪影响着我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在离村庄26里外的镇上一直在强烈地怀念着它,一有时间我就望着河那边的公路,往它延伸到东北方向的路上看,在路消失的天边,那幽蓝的山背面就是我的村庄。在阴雨连绵的时节,我也会望着那个方向,看天空的阴云在两山夹持的河谷上空像灰色的牛的脊背一样移动,在这个时候我记得我总是为饭票发愁。我对村庄的第一次浓烈的怀念从来没有对人说过,因为我没人可以说。
  在我高三的四月,考试前回到家里,学校要交一次钱,家里只有母亲和三岁的小侄女,我看到母亲怎么突然满头白发的苍老了,那是我对母亲苍老的第一次注意,也是第一次内心有了痛惜。那天,屋后的槐花开放,槐花的叶子在春雨后的阴天里青翠欲滴,长得格外的旺盛,我走在下面,低垂的枝叶可以拂过我的脸。那一天,三岁的侄女,顽皮地把厨房里当柴烧的松果往水缸里扔,扔一个发出一阵调皮的快乐笑声,我突然很伤感,可惜等我可以给她买玩具的时候,她已经大了。第二天,我离家爬上对面的山坡上回首时,望见母亲和小侄女一大一小,两个小黑点仍在我家老屋的门前,这与后来2000年的那个画面一样,那时我已经辞了铁饭碗在外面打工,临走时,母亲对三年未归的我竟然像城市的母子一样,走一程送一程,我在爬上当年求学无数次翻过的那个山坡时,发现母亲还站在山坡下。那两个时刻,我对我的村庄有割舍不下的忧伤。
  在后来的年月里,我像蚁族一样漂在城市里,近乡情怯,也就没心情回家,从仅有的几封家信和侄儿偶尔来到武汉时,听到一些关于老家的消息。
  老家修铁路了,铁路把山开膛破肚了,我想到了过去开金矿的人曾把家乡的山掏得到处是沟壑和深洞。铁路修来,村庄里一些有点势力的人给铁路供应石头发了,大哥说村庄里的开始财富两极分化了,我想,挖石头、修路,一定把村庄弄得不像样子。在听到了老家修铁路的消息后,我那些年,总是在睡梦里梦到了老家的铁路,有时梦见它从村前的山岗上呼啸而过,有时又梦见它从村庄的田冲里一穿而过,有时候又是从村庄后面穿过,总之,把村庄弄得不再宁静。我知道,我这是思乡了,也叫做梦回故乡吧。
  村庄里的人几乎走空了,搬走的搬走,打工不回来的不回来,村庄里没几户人家了。老袁家的几户都到江苏打被套去了,近十年了也没有回到村庄。我想到了那个袁家的二哥,每次在路上看到我在来回学校的路上时,总是停下来,用自行车载着我,或奔向村庄,或奔向学校,他是一个没考上大学的高中生,几十年来,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细腻的人,他的妻子一定十分幸福。   一起走的还有我东边坡下的袁姓邻居,我与他家的第三个儿子同岁,我们一起读完了小学,他初中毕业后去当了兵,我只在他当兵复员后见过一次,那时我在读大学,他的强壮与当年的清瘦对比让我难以想象,他讲这是他在部队为了比武锻炼出来的,但他还是复了员。像我至今没有见过的那几十个年龄相仿的伙伴一样,到今天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他漂在哪里。他的母亲是一个秀气的女人,这种秀气在农村很少见,大学假期,我看到后山上一座突兀出现的坟,我问后,才知道是她的坟,只活了四十多岁,她的大个子丈夫活到了60岁。他和一个驼背没有一颗牙齿的瘦小的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只要走路走急了,就会大口的喘气,这个时候,给她打招呼,她就会张着没有一颗牙的嘴,拉风箱一样的喘气,仰望着你笑,说不出一个字。
  北边隔壁的光棍是他们的幺爹,也是十几年没有回来,我在今年回去时,发现他的房前,他当年栽的一种像辣椒树一样的盆景,现在竟然长满了他没有院墙的荒废院子,还有好大一片窜到了我家老屋的后面,这是他留下的生命痕迹,也是他留在老家的魂。大年初二的时候,我带着几个城市的亲戚去领略村庄的风光,路过他的老屋时,我指着这些植物说,这是他当年栽下的盆景在主人走后,自己繁殖的。他们说,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光棍,是个有情趣的光棍,想想当年他像侍弄女儿一样侍弄那两盆盆景的认真,我觉得也是。我当时想到了我的几个俊武的表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姑姑为他们的婚事成天忧愁,因为地主成份到现在他们还是老光棍,年前与大表兄喝酒,他说他今年都六十了,姑姑已经八十二了。
  大部分人到了南方打工,他们不知道散在哪些地方,只是你回到了村庄,再也见不到他们。我只知道老明家的四个兄弟在南方都娶了湖南媳妇,有几年他们带着媳妇回到了村庄,湖南的女人明媚又柔善,不像河那边的河南女人,生涩干硬,之后,他们就都走了,连老人都一起带走了,再没有回来。搬走的人把老房子拆了,只走不归的人,老房子也很快锈蚀,在风雨中垮掉了,人是屋的魂,人一走,屋就没魂了,没魂的土屋能支持多久呢,山岗上东倒西歪的老屋像沙漠里的楼兰遗址。
  有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对面山上的一个本族大哥,家里很穷,他的父亲就是我的幺爹,幺爹爱打老婆,幺婶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实在受不了虐待,就无声的消失了,至今再也没有回来,不知道是远走他乡改嫁了,还是走进大山里消失了。大哥复读了几年高中还是没考上大学,很俊秀的一个人,但没有娶到媳妇,我在读高中时,他就到了南方打工,先到武汉,然后逐渐南移,离故乡渐走渐远,随着老去的也是他的年龄,现在算算他已经是个48岁的老光棍了,他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在博士毕业时,我感叹兄弟一别,备壶薄酒再会也许是此去经年,灵慧清秀的师妹也许是美人迟暮,她们也许会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我没有想到,一个村庄的人们,包括一起长大的伙伴,也是这样。
  我曾有在一个小地方当记者的经历,我曾经问过一个在城市捡垃圾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家里种田,住在自己搭建的窝棚时,他说,他在外面捡垃圾,每星期还能买两斤肉吃,在农村,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吃几顿肉,我觉得他这话很实在。很多人就这样,离开了村庄。农村人艰辛讨生存,城市人艰辛讨感情,多数人过得一样不容易。
  我想,情感粗砺的他们,也会想起自己的老屋,自己的村庄,还有自己的田和菜园。他们在工地上或者郊区的窝棚里,看到城市西边的晚霞,应该也会想起村庄西边山那边的晚霞,还有村东头古树上空的一轮明月。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数过村庄共有47户人家,包括我家隔壁的光棍。现在我又数了数,只有8户常住人家,聚拢在村庄的东头,已经是村荒人语稀。
  在村庄过去的春节里,吃饭的时候我不回家,母亲也不担心,就是几天不回来,她还是不会担心,在春节的乡下,几天不回来是很正常的事,你可以走到哪吃到哪,醉在哪就睡在哪,有时醉了,主人家的少女还会帮着把你扶到她干净的床上,当然,你要是一个俊美的少年,在乡下,习惯了山川之美的村民其实更宠爱美色,憎恶污浊。现在的村庄,比过去富饶,但就是这8户人家,聚拢在一起,再怎么好客,也难以醉罢东家去西家了。
  远处的田已经荒芜,野猪也从山上下来,开始生存在村庄附近。故乡我那个时代的树几乎完全没有了,“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的景色没有了。没有了树的山岭像一个水塘,一旦水放尽,就能看到它的本来样子了。山没有了树,整个山就一览无余了。小时候,我走在山上,就像猪身上的跳蚤,只能在树林里穿梭,看不到我穿梭的那个山岭的样子,要想看到它们的样子,我只有爬到西边那个高山顶上的山寨,才能看到郁郁葱葱的苍茫群山,像西方大片里那壮美的绿色,在春夏里没有一点杂色。现在我站在任何一个山上,都能看到村庄的山。不过,没有了松树也好,“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何处话凄凉”,没有了松树,我也不再会触景感伤了,这个意境我在高中时坐在山岗上的松林下,就固执地为词句伤感,并固执认为这也是写以后的我自己的,那时看月亮的时候就强烈地伤感了。
  我在武汉读博士的时候,一个冬天,从老家回武汉的侄子对我说,又一个大婶去世了,这个大婶,年龄上我其实可以叫大姐。我在离开时,还年纪不大,是脑溢血,突然去世的,我想起了山下面的本家四嫂,也是脑溢血突然去世的。那是一个夏天,我在山上,晚霞还没有消褪,知了已经停止了鸣叫,四嫂突然不行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脑溢血和脑溢血的厉害。四嫂给我的印象,是她见到我时,总是叹息我这么善良老实的孩子,以后怎么生存,再就是我在一个晚秋的时候,我挖地挖得浑身是汗,跳到水塘里洗澡,被她吼起来的往事。
  几十年过去了,其实村庄也像一个人,它的面容也在变化,甚至比人的变化还要大,我十岁时栽的杏树苗,如今躯干已经水桶一样粗了,我不在的几十年,它是否也像一个人一样,在秋天的夜里,倦听空阶夜点凉,在春天花开的时候,一树花开为我香。如今,它下面的枝条已经开始枯死朽烂,这是一个树进入老年的标志,它像一个人,当一个人开始牙齿松动,或者牙齿开始出现蚀洞的时候,那也是岁月流逝的时候了。
  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想我那个村庄,就是我的诗意世界,我在年轻时,我想每年带着爱我村庄的她,去我的村庄看看,在我年老时,我们能一起坐在山坡上羸弱看夕阳。有时想想人真的是很无奈很无力,我没能实现这一愿望,所以,我怀念我的村庄,因为怀念本身就意味着想要的东西只是一种理想的愿望。
  我想,我对村庄的怀念将在我退休那一天不再怀念,那时,我会回到村庄,盖两间小屋,修好门院,静看太阳从东边的丘陵上升起,在西边的高山上落下,看月亮明净的在村庄的上空,从天的一边走向另一边。我守候着村庄,让故乡的人有一天想家了,回来后,知道村庄还在。
  也许有一天,年迈的我在清晨打开院门,会看到门口蜷曲着一只野生的小动物,美丽清澈的眼神,我会把它抱回家,它不再孤孤单单,我也不再孤孤单单。
  (摘自共识网)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三代单传,刚落草几天,爷爷就从山神庙旁请回一株小皂荚树,用红绒线系着,扛着它走了一天山路,夜暮四合才到家。进了家门,爷爷来不及喘一口气,就直奔西厢房拿把锄头,在院落里靠墙的地方挖坑种树。夜里,爷爷对奶奶说:“长命树请回来了,以后这就是娃的命根子,好好善待它。”  对于这棵命根子树,父亲比任何人都钟爱,每天早上的第一泡童子尿总是洒在它的脚边。那树也争气,没过多少年就开始挂果了。每到收获季节,就
期刊
请将左肩的日子,换到右肩  累了,放在地上  看看天  再看一眼路的尽头  两间低矮的草房  一只倦鸟飞过  点亮了灯  还是从前的河湾  如今只剩下名字  翻遍河床的沙砾  还是没能找到半滴鸟鸣  老人捻着记忆  坐在藤椅上  念叨着不一样的天空  不肯走出那些辉煌的岁月  巴掌大的小村  施展不开留守儿童的游戏  把老人的唠叨扔在屋里  跑到村外,望着远方的爹娘  放牧着自己,即将脱缰的童年 
期刊
山道弯弯。母亲挑着担子进城赶集,重重的担子,担在母亲的肩膀上,扁担被压得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那还是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也就六、七岁吧。我撒着欢儿跑在母亲前面,跑得很快,恨不得一步跨进县城。  崎岖的山道上,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鹿,一路上蹦蹦跳跳。心里甜甜地想着,赶了集,母亲就会给我买一根棒棒糖,那个棒棒糖可真好吃啊。  不知不觉,我走到旁边的岔道上去了,却还浑然不知,继续往前欢快地跳跃着
期刊
似乎一瞬间,乡愁,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集体病症。  事实上,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还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已非故乡;故乡愈难回,乡愁,便越深。  乡愁情结的背后,是安全感的丧失。  心理学理论认为,归属的需要,即融入某些社会团体的社会需求,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是哪里人?我的家在哪儿?我的身份是什么?当人们问自己这些,正是出于归属感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远走天涯,人们依然需要
期刊
那天接孩子,正赶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挂牌  关注林毅夫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考入全国台联的《台声》杂志任编辑,因工作需要,必须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涉及的人物有所了解,就在此时,听说了林毅夫。但只知道有个台湾人,是从金门泅水过来的。我在厦门眺望过金门,知道距离有多远,第一感觉是这人身体一定很棒。  由于家住北大西墙外,得地利之便,因而我家有了一个超大超棒的“后花园”,有相当一段时间,只
期刊
近日,汶川,一位留着小兵张嘎发型的5岁小男孩在地震废墟前抬首凝望,眼睛里有点迷茫。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士不断地给他讲着什么。  这小男孩,便是2012年初因一段在零下13摄氏度的雪地中裸跑的视频而出名的裸跑弟多多。而旁边的中年儒雅男子,正是他的爸爸——其因残酷训练儿子而被网友称为鹰爸。  鹰爸名叫何烈胜,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下海前曾当过10年教师。他说,带儿子走访地震遗址,是自己鹰式教育法中
期刊
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跑一趟邮局,为远在几千里之外的父母寄一些东西。除了寄钱,还寄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父母能用得着的,什么都寄,他恨不得把这个城市的商场打个包也给寄回去。  其实,父母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但他还是喜欢买东西,仔细包裹好,亲自到邮局寄出去。然后想象着父母收到包裹后的欣喜,自己的一颗心仿佛也被包裹好,送到了父母的跟前。  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自己独身一人,在这个大城市辛苦打拼,从在一家
期刊
在加拿大落基山海拔4000米的地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岩石遍地,狂风劲吹,昼夜温差极大。人们一直以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肯定找不到活着的生物。然而,当生物科学家抵达这片处处被死亡笼罩的土地时,却惊讶地发现仍有一种植物在那里生根发芽,延续子孙。  这种植物叫高山蓟。科学家很想知道高山蓟究竟是凭什么在如此荒凉的地方生存下来的,但当时的科学文献资料里对它只有简短的介绍。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高山蓟常年生长
期刊
2004年,寒春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中国首张“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当年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出现在出入境管理处时,有人问她,“您有没有想过回美国?”她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笑着回答,“我生活得很好。我在沙河工作,那里空气好。我和我养的牛在一起生活,为什么要回美国?”  寒春,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原名琼·辛顿,1921年4月20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杨振宁
期刊
那里很热,一年12个月中有9个月的天气类似于杭州的伏天,唯一驱热的工具是芭蕉扇;那里条件很艰苦,大多数房子是用土坯垒的,富裕指的仅是有饭吃;成群的蚊子叮得人不仅奇痒难忍,更是大肆传播着疟疾……  虽然已经过去了39年,今年70岁的浙医二院眼科教授姜节凯,回忆起作为我省第二支赴马里医疗队成员的工作经历时,仍然印象深刻。  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一种重要的援外形式。自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