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秦篆;官印;私印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43-02
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的发展已日臻完善。还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各类文献资料记载较多,这给我们了解和考证秦汉印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由于秦王朝的寿命短,当时的臣民还都是战国末期的遗民,他们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约,还自然沿用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颇多战国私印的遗韵。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同文字一样,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确立了秦代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印材质地及形状、大小有明显规定,并以此来区分官吏的大小与等级,其用印制度非常严格,私刻、盗用官印是犯罪行为,处罚极为严重。秦朝用印制度规定天子的印称“玺”,用玉做成,故秦朝始将“鉨”变“玺”,从“玉”部。臣下用印只能称“印”。卫宏《汉旧仪》卷上记载“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就说明秦代官印的等级区别是很严格的。秦代的私印,也逐步被官印所同化,显示出一种秩序与井然。尽管如此,秦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印章书体相对于当时小篆在结构、疏密与舒展关系上的“印化”,以及边栏界格的支撑与充实,使秦印有一种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的历史地位。
秦代成熟的印文为小篆。后面我们在诸多中后期成熟秦印中看到就是这类文字。为丞相李斯等根据大篆改革而成。当时秦王朝统一后,在面临“言语异声,文字异彩”的情况下进行了文字改革。许慎《说文解字》载:“奏请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后由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详,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别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小篆自秦代入印后,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一直为治印者沿用下来。
秦官印
秦代官(见图2)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风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摹印篆”,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意。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见图3)。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详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秦私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凿制为多,形状上长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椭圆形、圆形的。印面亦加有边栏界格。无论何种形状,体积都较小,俗称“秦小印”(见图4),凿制精细,字体遒丽端雅,这类印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铭文特点,印文笔画秀美可爱,雍容舒展,婉转自若,布白上部敛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们娴熟的凿刻技术和铜质印坯的特色,字体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茂密相融,极为和谐统一,行转精巧自如,刀情笔意俱全,玲珑剔透,令人不忍释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见图5)多具率真意趣,两个字在上下方形框内,看似不经意为之,但挪让、参差变化又十分得体,直率拙朴,天然去雕饰,字与印形统一和谐,古朴生动,显示治印工匠高超的应变能刀和工艺技巧,更有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使篆刻艺术步入更高的境界。
秦吉语印
在传世的秦印中,吉语印(见图6)占有一定的数量,吉语印的所指实际是泛化的,印文内容常为吉语,箴言、誓约等,这些印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因此有的学者又将这类印称之为成语印或词语印,不论如何定名,所指都是这类印章。
秦代篆刻比先秦时期篆刻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趋向成熟,其在印章方面所建立的制度是前所未有自不待言。就篆刻艺术而言,秦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后世篆刻家取法的典范,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座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43-02
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的发展已日臻完善。还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各类文献资料记载较多,这给我们了解和考证秦汉印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由于秦王朝的寿命短,当时的臣民还都是战国末期的遗民,他们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约,还自然沿用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颇多战国私印的遗韵。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同文字一样,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确立了秦代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印材质地及形状、大小有明显规定,并以此来区分官吏的大小与等级,其用印制度非常严格,私刻、盗用官印是犯罪行为,处罚极为严重。秦朝用印制度规定天子的印称“玺”,用玉做成,故秦朝始将“鉨”变“玺”,从“玉”部。臣下用印只能称“印”。卫宏《汉旧仪》卷上记载“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就说明秦代官印的等级区别是很严格的。秦代的私印,也逐步被官印所同化,显示出一种秩序与井然。尽管如此,秦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印章书体相对于当时小篆在结构、疏密与舒展关系上的“印化”,以及边栏界格的支撑与充实,使秦印有一种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的历史地位。
秦代成熟的印文为小篆。后面我们在诸多中后期成熟秦印中看到就是这类文字。为丞相李斯等根据大篆改革而成。当时秦王朝统一后,在面临“言语异声,文字异彩”的情况下进行了文字改革。许慎《说文解字》载:“奏请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后由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详,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别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小篆自秦代入印后,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一直为治印者沿用下来。
秦官印
秦代官(见图2)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风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摹印篆”,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意。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见图3)。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详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秦私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凿制为多,形状上长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椭圆形、圆形的。印面亦加有边栏界格。无论何种形状,体积都较小,俗称“秦小印”(见图4),凿制精细,字体遒丽端雅,这类印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铭文特点,印文笔画秀美可爱,雍容舒展,婉转自若,布白上部敛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们娴熟的凿刻技术和铜质印坯的特色,字体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茂密相融,极为和谐统一,行转精巧自如,刀情笔意俱全,玲珑剔透,令人不忍释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见图5)多具率真意趣,两个字在上下方形框内,看似不经意为之,但挪让、参差变化又十分得体,直率拙朴,天然去雕饰,字与印形统一和谐,古朴生动,显示治印工匠高超的应变能刀和工艺技巧,更有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使篆刻艺术步入更高的境界。
秦吉语印
在传世的秦印中,吉语印(见图6)占有一定的数量,吉语印的所指实际是泛化的,印文内容常为吉语,箴言、誓约等,这些印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因此有的学者又将这类印称之为成语印或词语印,不论如何定名,所指都是这类印章。
秦代篆刻比先秦时期篆刻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趋向成熟,其在印章方面所建立的制度是前所未有自不待言。就篆刻艺术而言,秦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后世篆刻家取法的典范,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