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dasdf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识形态价值合理性的根据应当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自我意识的生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主体意识的提升、共同体意识培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在规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增强自身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47-04
  
  意识形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关注并检视它成为学界的理论自觉。视域不同,研究的进路及主题各异。从人的全面发展视域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旨在从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立场具体理解、阐释意识形态的伦理本性,以此找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代相适应的定位与立场,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意识形态的伦理本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自我意识的生成和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和确证。
  意识形态作为人的自我意识蕴涵着意识形态属人性的伦理本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并与动物区别开来就在于,“动物是与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绝对依附于必然性基础上的和自然界同一,它由自然界的自发性和自身本能所规定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的和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的存在。”[2]正因为人类是“被思考的和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的存在”,其自身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并以此展开的感性实践活动使人不断超越种种给定性而获得了属于人自身的自由,实现自身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真善美一样标志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相统一的人类自由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人类自身存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一种自我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观念的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是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存在方式,其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体系或意义系统,具有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人既是一种事实存在,也是一种意义、价值存在。从哲学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通过对象性活动获得一定历史规定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求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意识形态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使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人,更深层的蕴意表现在它总是观照人对自我发展与自我确证的超越性追求。作为一种对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思想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各构成部分总是从不同角度对包含人自身在内的一些客观事实性存在的反映,即总包含有一定的关于社会、历史、人、自然界和思维知识,同时又内含着超事实的价值追求在内的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性模式的指向性。人们通过意识形态可以达到对自然、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在遵循客观必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将人的本质力量在其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展现,把客观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在对象化的创造活动中增长人的认知、发展人的能力,并且实质性地转“知”成“智”。而智慧则更多地与人自身的存在相联系,并具体展开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存在的意义、价值理想的追问,通过扬弃的方式赋予社会历史规定以新的内容,从而使人不断发展并占有新的本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英国学者J·费斯克(JohnFiske)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在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层面发挥作用,而且也可以在个体的微观层面运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虚伪性、欺骗性的批判而建构的以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无产阶级为主体所架构的科学意识形态理论,不仅表达着新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强调了意识形态之于历史主体——无产阶级的教化、启蒙等功能。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在起“认识世界的面目,阐明现状的意义,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解决危机的方案,强化民众的团结,进行必要的社会动员”[3]作用的过程中,同样能使人们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但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这种特性被凸显,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辩护是其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取向。即便在当代,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各个国家追求政治目标的理性程序和有效手段,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意识形态在个体微观层面上的功能,不能在谈到人的发展时总是赋予意识形态以否定意义和价值。其实,对于学界谈到人类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欺骗性”及其“遮蔽”功能,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本性,不如说是人类自身存在的不全面性及人类认识的特性的表现。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不完善性获得完美性的过程。所以,人类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虚伪性、欺骗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即意识形态主体自身发展的不全面性。另外,从人类认识的特性来看,人类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虚伪性、欺骗性也是人类自我意识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的表现。作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人的认识”总是具有“相对性”与“或然性”,在人的感性存在的社会实践面前,它永远存在着需要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自身。所以,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一切意识形态都难以避免错误,也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虚伪性、欺骗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定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在遵循意识形态伦理本性和人的存在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满足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为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使大学生获得特定社会历史规定性进而扬弃种种给定性而不断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根本上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具有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外在工具价值或手段价值,也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而且,只有当其致力于拓展与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才真正契合了意识形态的伦理本性。具体来说,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来考量和规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下两项任务是其必须要承担的。
  一是提升主体意识。如果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那么“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5]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表明了人已能将自身与客观外界事物既区别又联系起来,而主体意识生成则意味着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以自我意识为基础,而前者才使人的发展真正走向自觉和自为。“主体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6],“所有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的功能,把具体的个人呼唤或传唤为具体的主体。”[7]意识形态通过赋予人们解释世界的特定视角与意义的方式来建构人的主体意识。所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将人类长期积累的关于社会、历史、人、自然界和思维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使其内涵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观念传授给大学生而构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获得对客观经验世界特别是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主体意识又表现为反思与超越意识形态所赋予自身的种种具体的给定性,不断获得新的规定性,即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着眼于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培育共同体意识。亚里士多德曾感言:离开城邦者非神即兽。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的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8]道格拉斯·诺思认为,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是以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的方式进行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论断本质都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共同体对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所谓共同体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人类对于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对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即人类的精神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主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与积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和确证。人们的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样态一般表现为人们对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等共同体精神的体认、自觉弘扬与维护。实践证明,社会成员自觉培育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人不断获得全面发展的表现。如果说主体意识的确定及成熟彰显着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张扬人的自由个性,允许个体在理性和智慧所及的范围内,自我引导、自我主宰,成为自身存在的主体。那么,共同体意识的养成重在使个体认识到“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9]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在尊重大学生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个体的“共同体”意识,使大学生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在行为方式上能够自觉地从“共同体”意识出发,控制自身欲望的过度膨胀、个性的过分张扬,保持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共发展。唯其如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抽象走向现实。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总是具有双重的主体身份。一方面他是个体,是完整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一定集体、群体或阶级、民族、人类中的一部分。上文所提“主体意识”(可以说是个体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可以说是社会主体意识)其实是“主体”(指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的完整理解,两者的提升或培育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和谐一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基本构成要素。之所以做以上区分,主要在于强调个体从自然、社会、宇宙的混沌一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主体存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之重大意义。所以,在当今的理性化时代,当人类已经逐渐从社会原初混沌未分化状态中独立出来,成为自决、自主的个体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应该承认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合理性,而且要认识到只有基于个体理性基础之上的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才有其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注重提升个体从事社会实践中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必须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的养成。
  
  三、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以育人为本,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是指针对大学生而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也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共同体意识养成的内在需要时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所以,在当代中国,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关键在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吸力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从理论层面上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且仅当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时,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当然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存在时,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才能有其现实可能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体系,也因其内含着超事实的价值追求在内的对当代中国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性模式的指向性,以构建有意义的存在为着力点,因而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灵魂作用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确立了以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立场,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进步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源泉,根本原因在于它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确立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是大学生自觉、自为地追求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而以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立场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真正的共同体”而彰显了其属人性的伦理本性。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制度体制、目标任务等事实的体认,也内含了对当代广大人民的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性模式的指向性。它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并为我国现阶段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制订了行动纲领,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现实物质的、文化的、制度的等多维度的坚实基础。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身在其中并已亲身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价值和力量,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追求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融入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去。其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表征,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而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个体来说,民族精神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真正根基和土壤;改革创新精神是国家及个人主体意识生成的精神动力,是主体意识的内在基本构成要素。其四,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荣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所以,以提升大学生现实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为目的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大学生为适应当下生活的需要,是大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的工具或手段,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据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属人性的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确保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伦理本性。
  从实践层面上看,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担当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构造一个内含了使人们坚定“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放人类自身”的共产主义信仰且合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亲身感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解释,以此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终极关怀,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赋予大学生不断超越现实自我的自信心和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发挥,有来自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力量,而关键的、本质的力量来自于其对大学生现实生活需要的观照和满足。根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本质力量。而且对个体而言,切身的需要虽然并非马上就要求得到,但因为切身,所以它比其它所有可能需要来说更重要,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在基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体验和感受基础上,善于借助现代媒介,采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自身所蕴涵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促使广大大学生从自身全面发展的切身需要的角度对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理念最大程度上的认同,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共识,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提升主体意识、养成共同体意识;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中问题结合起来。“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既要解疑释惑、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又要排忧解难、以情感人,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具体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成为其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转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此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96.
  [3]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6][7]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61,36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33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8 .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但大多是抽象地强调其重要性,很少涉及实质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对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即确立生态道德善恶观、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强化生态道德责任和培养生态道德能力;基本要求是树立生态世界观,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重新定位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并与考研相结合,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 生
根据目前的情形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仍采用以往“串讲加解释”的教学模式加以教学,缺乏对教材的研究,不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认为自身讲授较多知识,学生便乐于接受及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提出了以保民、养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国各行各业内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强.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内电力市场稳定和电力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整个经济建设过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新购建
角色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数学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资源观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
期刊
患者,男性,73岁,因“全身皮肤紫癜、瘀斑3天。”入院。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紫癜、瘀斑,伴皮肤瘙痒,无血便,血尿,无鼻衄、牙龈出血,院外未行规范诊治,因皮肤紫癜
期刊
兵团党委六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明确了兵团“十三五”工作的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为十三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