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政治课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再认识、对当前提高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在当前的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阐述,从两方面入手,解决教学过程中较为深层的矛盾,强化教师的关键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类已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有着很大的空间。有专家调查发现,与创新教育不合拍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否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料单一。上述虽言之有理,但笔者以为即使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中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每事问”的主张;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些都十分生动和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国外,加强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实验,并形成了若干教学模式。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问题”源于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造活动。因此,学生有疑,教师宜释疑、解疑;学生无疑,教师要设疑、布疑。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公民储蓄存款的作用”这一问题时,笔者是如下设计的:
师(提问):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第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那么降低利息是有利于增加储蓄,还是为了减少储蓄?
生(回答):减少储蓄。
师:前面我们讲储蓄存款利国利民,那么为什么还要采取措施减
少储蓄呢?
生:对国家有利,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师:很好,银行降息不仅对国家有利,而且储蓄对个人来说仍是
有利的。
生(疑问):存款利息减少,怎么还是有利呢?
师:现在物价情况如何?
生:物价持续走低,出现通货紧缩情况。
师:目前我国银行利率还是高于物价上涨率,存款对个人来讲仍
是有利的。
师:降低利率还对谁有利呢?大家想一想,降息对企业产生什么
影响?
生:降低企业债务负担,有利于企业改革与发展。
这样,通过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公民储蓄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是遵循这样的思想进行分析: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下悬念、适时布疑——灵活释疑、巧妙答疑。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2.“问题”源于怀疑精神
创造性要求个体具有一种反叛精神,不满足于现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要有不唯上、不唯书的大胆怀疑精神。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品格。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调整师生关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以讲授知识为中心”为“以发展学生的能务为中心”。例如,笔者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课时,有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主要是消极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应当取缔宗教;也有学生说,宗教是一种个人信仰,有了信仰,人就有了精神寄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应当大力发扬;还有学生认为,国家取缔“法轮功”是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对此,笔者并没有对学生“一棒打死”,还表扬了这些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了《反对法轮功》的录像片断,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和事实,特别是几名“法轮功”分子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有力地说明了“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地地道道的邪教,因此对“法轮功”应当坚决取缔,这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接着,请学生对前两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两个学生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第一个学生看到了宗教的消极作用,但忽视了宗教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所以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自身的特点,不应人为取缔;第二位学生看到了宗教的一些积极作用,是个人信仰问题,但忽视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作为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思维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要坚持“延缓判断”的教学原则,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展示。
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思想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改变师生关系,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该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至“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启迪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新事物,提出新创见,又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新。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的问题,因为这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运用典型的课外知识(最好是时事政治知识)说明,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学生沉思片刻,便举出了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可以就此给学生一段较为全面的资料,然后通过提问,要求学生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角度,甚至是地理、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教师还要注重学科交叉,在组织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让学生使各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渗透,从而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它的概念,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预习该内容,然后布置了课外作业(把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分别调查我国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情况,以及我国在这些方面所遭遇的问题和采取的一些对策。)当然,布置完作业并不意味着就放手让学生单干,教师还要发挥指导作用,笔者要不时地去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的调查成果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内容详尽充实,形式多样,有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实物投影,有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还有从网上找到的专业网站链接,整堂课生动形象、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不仅复习了我国的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国情,还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把以前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本身也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四、关注生活、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政治课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笔者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在课外找出有关的本节课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例如,在讲授“清除封建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授“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讲授“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人民币等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会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学生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从而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还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运用传统的说教式方式来对现代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收效甚微。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可是使学生在无形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
活动课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针对学生好动、好强的特征,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收集资料)、演讲式、辩论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21世纪,提高人才的质量,将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建模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教学矛盾,创造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教育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键在教师,新世纪教师角色的定位,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替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唯有如此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者。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教育的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彩萍:思想政治课与创新教育的要求不合拍,师院教育,2000(4)
[2] 屈淑兰: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研究,2002(2)
[3] 吴晓晖:能本管理策略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2)
(作者单位:423315湖南省永兴县湘永学校)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类已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有着很大的空间。有专家调查发现,与创新教育不合拍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否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料单一。上述虽言之有理,但笔者以为即使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中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每事问”的主张;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些都十分生动和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国外,加强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实验,并形成了若干教学模式。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问题”源于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造活动。因此,学生有疑,教师宜释疑、解疑;学生无疑,教师要设疑、布疑。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公民储蓄存款的作用”这一问题时,笔者是如下设计的:
师(提问):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第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那么降低利息是有利于增加储蓄,还是为了减少储蓄?
生(回答):减少储蓄。
师:前面我们讲储蓄存款利国利民,那么为什么还要采取措施减
少储蓄呢?
生:对国家有利,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师:很好,银行降息不仅对国家有利,而且储蓄对个人来说仍是
有利的。
生(疑问):存款利息减少,怎么还是有利呢?
师:现在物价情况如何?
生:物价持续走低,出现通货紧缩情况。
师:目前我国银行利率还是高于物价上涨率,存款对个人来讲仍
是有利的。
师:降低利率还对谁有利呢?大家想一想,降息对企业产生什么
影响?
生:降低企业债务负担,有利于企业改革与发展。
这样,通过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公民储蓄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是遵循这样的思想进行分析: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下悬念、适时布疑——灵活释疑、巧妙答疑。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2.“问题”源于怀疑精神
创造性要求个体具有一种反叛精神,不满足于现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要有不唯上、不唯书的大胆怀疑精神。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品格。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调整师生关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以讲授知识为中心”为“以发展学生的能务为中心”。例如,笔者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课时,有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主要是消极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应当取缔宗教;也有学生说,宗教是一种个人信仰,有了信仰,人就有了精神寄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应当大力发扬;还有学生认为,国家取缔“法轮功”是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对此,笔者并没有对学生“一棒打死”,还表扬了这些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了《反对法轮功》的录像片断,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和事实,特别是几名“法轮功”分子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有力地说明了“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地地道道的邪教,因此对“法轮功”应当坚决取缔,这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接着,请学生对前两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两个学生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第一个学生看到了宗教的消极作用,但忽视了宗教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所以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自身的特点,不应人为取缔;第二位学生看到了宗教的一些积极作用,是个人信仰问题,但忽视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作为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思维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要坚持“延缓判断”的教学原则,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展示。
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思想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改变师生关系,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该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至“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启迪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新事物,提出新创见,又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新。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的问题,因为这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运用典型的课外知识(最好是时事政治知识)说明,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学生沉思片刻,便举出了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可以就此给学生一段较为全面的资料,然后通过提问,要求学生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角度,甚至是地理、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教师还要注重学科交叉,在组织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让学生使各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渗透,从而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它的概念,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预习该内容,然后布置了课外作业(把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分别调查我国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情况,以及我国在这些方面所遭遇的问题和采取的一些对策。)当然,布置完作业并不意味着就放手让学生单干,教师还要发挥指导作用,笔者要不时地去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的调查成果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内容详尽充实,形式多样,有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实物投影,有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还有从网上找到的专业网站链接,整堂课生动形象、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不仅复习了我国的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国情,还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把以前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本身也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四、关注生活、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政治课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笔者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在课外找出有关的本节课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例如,在讲授“清除封建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授“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讲授“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人民币等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会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学生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从而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还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运用传统的说教式方式来对现代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收效甚微。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可是使学生在无形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
活动课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针对学生好动、好强的特征,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收集资料)、演讲式、辩论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21世纪,提高人才的质量,将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建模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教学矛盾,创造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教育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键在教师,新世纪教师角色的定位,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替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唯有如此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者。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教育的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彩萍:思想政治课与创新教育的要求不合拍,师院教育,2000(4)
[2] 屈淑兰: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研究,2002(2)
[3] 吴晓晖:能本管理策略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2)
(作者单位:423315湖南省永兴县湘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