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红姑娘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紅姑娘别名红灯笼、灯笼果、挂金灯等,学名酸浆。红姑娘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药食草本野生水果。《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中记为:酸浆苫塞、清肺治肝、咽喉肿痛、热咳能安。
  红姑娘的记忆,最开心的事就是那次去儿时伙伴小芳家玩。
  我在小芳的院子里看花,看菜,看草,看蝴蝶翩跹,看麻雀飞起落下,看不远处青黛的南山像龙一样静卧,看高高的蓝蓝的天。院子没围墙,我们的叫闹声常常惊得从院前路过的大人跑来瞅瞅,看到是小孩子在斗闹,笑着摇头走开,我们也会回复好奇的大人们一个鬼脸。
  小芳爸爸有正式工作,平时不在家,她妈是个美妇人,据说很风流,也常不在家。八十岁的奶奶带着小芳和生下来就有点智障的妹妹。五六岁的小女孩也有正常儿童的顽皮天性,断然不会老老实实呆在家,于是,她奶奶就常追着她妹,满屋子跑。气喘吁吁追赶着喊:“丑女,别摔着了,等等奶奶……”这喊声贯穿我童年少年的耳膜,直到后来我走出村子。
  追逐中,在小芳家院里一个角落,发现了从没见过的一丛丛植物,盈盈绕砌,一二尺高,密密麻麻,每株上倒挂着稠稠的像小灯笼一样的果实,绿中透红。其别样的形态很招人喜欢,我们各摘了几个放在手心细细端详。小芳一脸自豪地说:“别小看这红姑娘,厉害呢。爹说了,下火,治疗嗓子疼、扁桃体发炎有奇效。”撕开那如麻纸一样的薄皮,根底卧着一枚指头肚大的圆果,青橘色,娇翠欲滴。咬一口,酸酸的,瑟瑟的,苦苦的,化开,有芝麻小的许多种子粘在舌上,麻麻的,并不难吃。于是,剥了一颗又一颗,有滋有味地品尝那复杂的况味。
  三十多年了,这是我对红姑娘的最深记忆。长大后出嫁在外,离开村子,有关故乡的记忆,味觉尤其清晰,这包括在小芳家院里玩耍时吃过的那一枚枚红姑娘果子。
  前几天,突然嗓子疼,多年来都是粗心大意地过活,并未在意。自己去药店买了一些药,胡乱吃了十几天,有“蒲地蓝消炎片”“灵丹草颗粒”“草珊瑚含片”“慢严舒柠颗粒”等,还买了胎菊、金银花、胖大海、罗汉果等分别泡水喝,效果不明显。又去医院雾化了几次,咽炎依然顽固。我有点担忧,和家乡的一个挚友说了苦恼,他怪我不早点告诉他,他有独门神药。我惊讶,他说:“等着,我马上给你寄。”
  三天后,当几十枚红彤彤熟透的红姑娘飞落我案头时,那火焰般天然的美真让我颤抖,真让我不忍下手下口。办公室一帮人围观那小山般的一堆红,爱不释手,啧啧称奇。原来好友给我寄的是久违了的红姑娘!在明媚的阳光下静观,一枚枚红姑娘外衣上有突出的五角棱线,有纵横交错,脉络分明的网状叶脉,温婉的红,透明的黄,淡淡的清香,让我仿佛一下子就触摸到了儿时的岁月。后来,听说小芳的娘跟人跑了,她的傻妹长到十四五岁,病重后无药可救也没了,随后他爹也没了,不多久她奶奶也追随儿孙老去了。我和小芳三十余年没见面,看着眼前的红姑娘,和当初在小芳家院里吃的红姑娘没什么两样。当年一起玩耍的女伴都出嫁了,各有了不同的人生。可红姑娘依然是红姑娘,红姑娘的美,文人墨客是不会轻易把她忘记。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有词《眼儿媚·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说的是元朝棕搁殿前曾有大片野红姑娘果子。王朝的周期似乎以几百年为限,野果依稀尚存,元王朝却沦为历史陈迹,才华超逸的纳兰路过此地,无限惆怅,情义婉曲,借咏红姑娘抒发了今昔对照之感。纳兰性德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生活,有铮铮铁骨,不与时代同流合污,写词寄情,竭尽全力张扬自己个性生命的芳华。他出身权贵之家,以当时的评判标准来看,他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他的词赋,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华章。
  朝代更迭,时事变迁,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只有甜中有苦的红姑娘,一直赐予我们口舌无限的回味。烧一壶开水,在精致的玻璃杯里冲泡几枚红姑娘,等温凉了,大口饮下。如此,饮下了希望,饮下了阳光,饮下了纯朴的乡野气息,饮下了记忆中温馨的好时光,当然也有深厚的友情。友人说,这是他自己专门栽种的纯天然红姑娘,没有丁点儿化肥农药。连饮几天,有扶正祛邪之效,果然神清气爽,咽炎好了许多。
  也有人说红姑娘是林黛玉的化身。它们之间怎么会有交集呢?原来,红姑娘其形是“外垂绛囊,中空如桃,子如丹珠”,把这些描述性的文字删去,缩减成两个字,就是绛珠;身为草属,是为绛珠草。而绛珠草之名,世人无不熟悉,《红楼梦》第一回便见此大名:“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林黛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已经坚固地树立在广大读者的心中,比真实的存在还要深入人心。世外仙姝寂寞林,表面的繁华并不能遮掩她作为孤儿寄养在外祖母家那种不能言说的苦痛挣扎的情怀,临了,她凄惨的结局更让一代代读者泪目。林黛玉的美和苦与红姑娘是何其相似,只是红姑娘是苦别人,以良药的身份解世人疾苦。
  又见红姑娘,让人一番感慨。一直在读《纳兰词》,在看《红楼梦》,儿时笑闹声也仿佛一直萦绕耳畔,美好的时日竟那般哗哗流水就过去。唯有,有些友谊,经年,依然在。
  选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多瑙河流經奥地利后,最美的就是瓦豪河谷。  从船上看去,连绵的山坡,遍栽着葡萄树,山顶上有中世纪的古堡,河岸边矗立着宏大的教堂,童话般彩色的木屋,星星点点,在浓郁的绿色中,只露出尖顶。  走在村里葡萄园的小路上,身边一米多高的葡萄树,齐齐地排到远处的山脚下,每排葡萄树前,栽了一棵小巧的玫瑰树。同行中有善酒者说,景色虽美,但这里是奥地利最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应该品一品这里的酒啊。甘愿醉在这葡萄树的绿
诺邓,源起于一口盐井。  诺邓,扬名为一只火腿。  而我只钟情于它的旧。  在荒寂的山岭间,诺邓的出现有些突兀,像一只鹰张着黑色翼翅从天外飞来。  车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岭,令人视力疲乏,正当昏然欲睡时,一个房屋密集、绿树掩映的村落突然跃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飞扬的檐角、土红的墙壁,无一不陈旧黯淡,无一不喑哑肃穆,却一律散发出非同凡俗的气场。  据统计,云南诺邓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
亲是谁?谁是亲?最初网络上出现这种称呼,我第一感觉不能接受,随便叫亲,太狎昵了。可网络不管什么狎昵不狎昵,热词兴起,瞬间扫荡三百六十行,不管你是否接受,微信发来,纷纷叫你亲:书店银行面包店理发店药店化妆品店乃至陌生广告,你只有无奈了。好在虱子多了不痒,慢慢也就习惯。不料后来,却对亲有了新感觉:首先,亲简便,就一个字,再也不用揣度对方是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呢,还是叫大哥大姐师傅同志,一言以蔽之;亲,倒
早晨刚醒,就听见手机微信在响,我晓得这是朋友在传有关疫情。掀开被子起身,趿着拖鞋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看见了窗外那张通红的笑脸,这便是曙光,无论人间风起云落,它总是笑着给人世希望。看见那一轮红日,我心安然,有它升起,这人世间便难藏黑暗,再黑的天,也有亮堂的时候。  打开微信,是今天一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公告,逐项往下看,眼光落在我家乡咸宁市一栏上,差一点跳了起来。  我腊月二
韩国电影《寄生虫》从剧情上说,应以“那场大雨”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大雨之前,豪宅的主人朴社长、朴太太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多惠和多颂外出度假,为小儿子多颂过生日。而留守在家的女佣忠淑毫无顾忌地招来丈夫金基泽、儿子金基宇和女儿金基婷,主人一般地尽情挥霍着短暂“上流社会”的生活体验。其实,在金家四人中,忠淑是最后一个进入朴家的。在此之前,先是基宇受朋友敏赫之托接替出国留学的敏赫,为金家女儿多惠进行英语辅
虽然离开多年了,但我一到冬天,还是怀念家乡的土炕,怀念土炕的热炕头。  我更知道,热炕头是要续火添柴的,半夜还要起来加一层柴末末,俗称煨的。年轻人是没问题的,父母亲年迈了,怎能让他们半夜起来呢?所以近年来,我一到冬天就把父母亲接到郑州,让他们享受暖气。  父母亲长期生活在老家,生活习惯很难和城里人一致,所以我将新买的一套房子让父母亲住,我把生活必需品备齐,每天去看他们一次。  父母亲很满足,特别提
庚子年正月,为避疫情,居于家中足不出户。下厨,煮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吃得津津有味。午饭后习字,写一幅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句之由来,是唐代的一位高僧,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年轻时,就与僧众一起“出坡”,從不间断。所谓“出坡”,即是在寺院干农活。百丈禅师倡导的是以农禅为生活,这当然会很辛苦,但他每日都是亲自劳动,不避苦累。后来百丈禅师年纪渐渐大了,每天依然跟大家一起上山下地,自耕自食。弟
荞麦播撒在西贝山村的东坡,早上醒来,男人提着裤子,女人端着尿盆上茅厕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那一道一道颜色,荞麦花开,家家户户的炊烟开始升腾起充满脂气的薰味来。就在几个月前,地里还是满目金黄的小麦呢。小麦收割不久,人们便撒上了荞麦。其实,在农民的心里,荞麦算不上一年的主口粮,但祖上说了:“有粮没粮,存荞麦几担。”祖上还说了,光绪三年,是荞麦延续了西贝山村的烟火。荞麦生长期短,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能借
立春前后,垄里开始耕作了。水牛拖着沉甸甸的犁具,垂头奋力向前。铁铧掀开沉睡一个冬天的水田,草腥气和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农人尾随其后。这时,田埂上常有几个孩童在挖荠菜。与犁田的农人一体,成为民俗画。  荠菜是皖西人暮冬至春时的节令菜。走在乡野间,时不时见几个小孩拿把挑铲或者小锄头,挎着筐箩,蹲在地上挑荠菜。荠菜有大小多种,故乡所生者甚小,一丛丛紧钉在地上,只能从土中将它们连根挑起,抖去泥土,放入篮子里
我的家乡在北方,秋去冬来,候鸟纷纷远去。冬天的北国,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肃杀景象。然而有一种鸟却无比顽强地对抗着严寒,从容不迫地生活着。它就是———麻雀!麻雀嘴短而粗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早些年,农家还都是土房,麻雀就以锐利的嘴巴为工具在檐头攒土做窝,生儿育女,一年又一年,待得悠闲而惬意。麻雀不畏严寒侵袭,每天一大早,东方的天际才见一缕曙色,他们就耐不住寂寞,纷纷钻出窝来,在树上飞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