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允寺是我国南传佛教名刹,其傣汉文化交融的艺风既迥异于缅甸、泰国等地的壁画风格,也有别于汉、藏佛教壁画的形式样貌。在研究分析中,笔者试图探寻与广允寺相同、相近的壁画案例和影响其造型样式的谱系和粉本,通过对广允寺周边南传佛教地区的佛寺的田野考察,以及对云南省内外更为广阔的汉传佛教壁画的考察,力图廓清广允寺壁画风格的特质及其与云南省以外地区佛教艺术的相关联系。
[关键词] 广允寺壁画 风格 粉本 探寻与推考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也是全世界唯一同时拥有汉传、藏传、南传三大佛教传系的省份。其文化既有丰富多元的差异性,又呈现相互交流、互为影响的交融性。
壁画粉本是指作画时依据和使用的范本,是一种历史总结并传习下来的可照样落稿的画本,民间称为“谱子”。各种宗教壁画皆有其传承的谱系,汉传佛教壁画具有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特点。佛教传入后,许多造诣深厚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都曾介入到佛教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中,历史上不断传袭的优秀壁画粉本通过大量石窟壁画、寺观壁画等杰出遗产得以彰显。藏传佛教有一整套广为传布的《绘画量度经》《造像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以及《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合称为“三经一疏”)的佛教壁画造像仪轨。诸多留存至今的名寺壁画也显示出了对绘画原则和规范的严格遵循。
地处南传佛教边缘地带的我国南传佛教壁画具有某种独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它直接受到境外南传佛教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长期接受汉族文化的辐射和滋养,故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类型。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的广允寺壁画,即是南传佛教壁画中“傣汉文化交融型”[1]的重要遗存。该壁画绘制于道光八年(1828),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因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允寺大殿内墙上共有十铺重彩壁画,其中两铺在1988年的地震中被毁,余下的八铺壁画分别是《舞女图》《饭王苦心》《车匿还家》《降魔图》《欢庆王子回国》《极乐世界》《化城图》《广夏图》。前五铺为佛传故事,后三铺为佛经典故。一般而言,南传佛教壁画只表现佛传、佛本生故事和戒律图、地狱天堂图等内容的图像,但在广允寺也出现了诸如《化城图》《广夏图》的图像,说明该寺壁画受到了汉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从造型样式和表现手法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广允寺壁画的构图均采用散点透视布局,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笔触流畅,线条简练,设色也采用线描勾勒、浓彩敷色的中国画传统技法。从艺术水平来看,它不仅是我国南传佛教壁画中相对成熟的范例,也是云南古代壁画中独具特色的优秀之作。不难推断,这样的壁画应由传承了中国壁画传统且具有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并掌握了相当绘画技能的专业画工所绘。那么,作为一件水平上乘且具有明显画风承袭痕迹的作品,该壁画是否有其出处?是否有章可循、有谱可查?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样式,还是一例孤品?抑或在广允寺周边的其他南传佛教寺庙中,是否存在与其时代相随、风格相近的壁画遗存?能否找到相对应的粉本?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考察了云南南传佛教地区的诸多佛寺,并对更为广阔的汉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壁画进行考寻,力图找到与广允寺壁画相关的信息。
距广允寺不到五百米的芒弄佛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其建筑形制与广允寺相仿。主殿的入口处有过厅,置于前端的立柱上盘有两条木雕腾龙,藻井、天花上也绘有壁画,但艺术和工艺水平远不如前者,应该是模仿广允寺的新作。不过,芒弄佛寺大殿一侧的藏经楼却是与广允寺建造年代相近的建筑,其室内天花板四周的上檐木板上,还保存着绘有双龙、双凤、太阳、海水等内容的清代壁画。从漫漶不清的造型和浓重的色彩中,可判断此处壁画属“傣汉文化交融型”风格。但由于其内容题材与描绘佛传、佛经故事的广允寺壁画差异较大,故难以找到二者直接的联系。另外,沧源县勐董镇的嘎里佛寺、费达佛寺,其建筑形制也与广允寺相仿,但皆经过现代修缮,殿内壁画信息难以寻觅。
紧邻沧源县的耿马县总佛寺是临沧地区非常有名的寺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重建,在时间上与广允寺比较接近,但由于该佛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严重破坏,之后又被重建新修,已失去原有的风貌。重建后的大殿样式与广允寺主殿前有过厅,东面墙体为木格栅,南、北、西三面墙为土墙小窗的形制相近。其建筑基座四面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清代留下的石刻,但门窗格栅和墙上的装饰全为现代所作,古代壁画的信息荡然无存。
耿馬县贺派乡的同护佛寺,主殿建筑与广允寺属同一形制,据传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新修葺,咸丰年间因地方混乱遭到火焚。1914年,耿马土司罕裕卿将其扩建为二层砖木结构佛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佛寺被毁,直至1997年得以重建。该寺修缮如旧,古色古香,牌匾“同护佛寺”为赵朴初所题,虽整体上保存了一些原有的风貌,但已看不到古代壁画的遗踪。与此相近的还有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令路始建于明代的忙芽佛寺,建筑样式同广允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毁。现主殿为后来新建,入口格子门上有精致的粉金木雕,但壁画也一样寻无踪迹。
德宏地区的佛寺中也有一些清代、民国时期的壁画遗存,《云南历代壁画艺术》一书就收录有某佛寺中的《人间净土图》《说法弘扬图》等作品。[2]整体看,这些作品有“傣汉文化交融型”的特点,但与广允寺壁画风格差异很大。另外,从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考察中,我们也很难找到与广允寺相近的例证,因为从历史看,西双版纳地区与国外的南传佛教国家联系密切,其壁画风格较多受到泰国、缅甸的影响。
[关键词] 广允寺壁画 风格 粉本 探寻与推考
一、广允寺壁画的粉本问题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也是全世界唯一同时拥有汉传、藏传、南传三大佛教传系的省份。其文化既有丰富多元的差异性,又呈现相互交流、互为影响的交融性。
壁画粉本是指作画时依据和使用的范本,是一种历史总结并传习下来的可照样落稿的画本,民间称为“谱子”。各种宗教壁画皆有其传承的谱系,汉传佛教壁画具有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特点。佛教传入后,许多造诣深厚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都曾介入到佛教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中,历史上不断传袭的优秀壁画粉本通过大量石窟壁画、寺观壁画等杰出遗产得以彰显。藏传佛教有一整套广为传布的《绘画量度经》《造像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以及《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合称为“三经一疏”)的佛教壁画造像仪轨。诸多留存至今的名寺壁画也显示出了对绘画原则和规范的严格遵循。
地处南传佛教边缘地带的我国南传佛教壁画具有某种独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它直接受到境外南传佛教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长期接受汉族文化的辐射和滋养,故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类型。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的广允寺壁画,即是南传佛教壁画中“傣汉文化交融型”[1]的重要遗存。该壁画绘制于道光八年(1828),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因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允寺大殿内墙上共有十铺重彩壁画,其中两铺在1988年的地震中被毁,余下的八铺壁画分别是《舞女图》《饭王苦心》《车匿还家》《降魔图》《欢庆王子回国》《极乐世界》《化城图》《广夏图》。前五铺为佛传故事,后三铺为佛经典故。一般而言,南传佛教壁画只表现佛传、佛本生故事和戒律图、地狱天堂图等内容的图像,但在广允寺也出现了诸如《化城图》《广夏图》的图像,说明该寺壁画受到了汉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从造型样式和表现手法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广允寺壁画的构图均采用散点透视布局,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笔触流畅,线条简练,设色也采用线描勾勒、浓彩敷色的中国画传统技法。从艺术水平来看,它不仅是我国南传佛教壁画中相对成熟的范例,也是云南古代壁画中独具特色的优秀之作。不难推断,这样的壁画应由传承了中国壁画传统且具有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并掌握了相当绘画技能的专业画工所绘。那么,作为一件水平上乘且具有明显画风承袭痕迹的作品,该壁画是否有其出处?是否有章可循、有谱可查?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样式,还是一例孤品?抑或在广允寺周边的其他南传佛教寺庙中,是否存在与其时代相随、风格相近的壁画遗存?能否找到相对应的粉本?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考察了云南南传佛教地区的诸多佛寺,并对更为广阔的汉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壁画进行考寻,力图找到与广允寺壁画相关的信息。
二、南传佛教地区佛寺壁画考寻
距广允寺不到五百米的芒弄佛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其建筑形制与广允寺相仿。主殿的入口处有过厅,置于前端的立柱上盘有两条木雕腾龙,藻井、天花上也绘有壁画,但艺术和工艺水平远不如前者,应该是模仿广允寺的新作。不过,芒弄佛寺大殿一侧的藏经楼却是与广允寺建造年代相近的建筑,其室内天花板四周的上檐木板上,还保存着绘有双龙、双凤、太阳、海水等内容的清代壁画。从漫漶不清的造型和浓重的色彩中,可判断此处壁画属“傣汉文化交融型”风格。但由于其内容题材与描绘佛传、佛经故事的广允寺壁画差异较大,故难以找到二者直接的联系。另外,沧源县勐董镇的嘎里佛寺、费达佛寺,其建筑形制也与广允寺相仿,但皆经过现代修缮,殿内壁画信息难以寻觅。
紧邻沧源县的耿马县总佛寺是临沧地区非常有名的寺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重建,在时间上与广允寺比较接近,但由于该佛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严重破坏,之后又被重建新修,已失去原有的风貌。重建后的大殿样式与广允寺主殿前有过厅,东面墙体为木格栅,南、北、西三面墙为土墙小窗的形制相近。其建筑基座四面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清代留下的石刻,但门窗格栅和墙上的装饰全为现代所作,古代壁画的信息荡然无存。
耿馬县贺派乡的同护佛寺,主殿建筑与广允寺属同一形制,据传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新修葺,咸丰年间因地方混乱遭到火焚。1914年,耿马土司罕裕卿将其扩建为二层砖木结构佛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佛寺被毁,直至1997年得以重建。该寺修缮如旧,古色古香,牌匾“同护佛寺”为赵朴初所题,虽整体上保存了一些原有的风貌,但已看不到古代壁画的遗踪。与此相近的还有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令路始建于明代的忙芽佛寺,建筑样式同广允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毁。现主殿为后来新建,入口格子门上有精致的粉金木雕,但壁画也一样寻无踪迹。
德宏地区的佛寺中也有一些清代、民国时期的壁画遗存,《云南历代壁画艺术》一书就收录有某佛寺中的《人间净土图》《说法弘扬图》等作品。[2]整体看,这些作品有“傣汉文化交融型”的特点,但与广允寺壁画风格差异很大。另外,从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考察中,我们也很难找到与广允寺相近的例证,因为从历史看,西双版纳地区与国外的南传佛教国家联系密切,其壁画风格较多受到泰国、缅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