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老人”与“桥边的老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4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直接交代“老人”位置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开篇首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处是第34段:“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显然,若以“路旁的老人”或“路边的老人”为题亦未尝不可,为何舍近求远,非用“桥边的老人”为题呢?
  当然,作品中写“桥”的笔墨远远多于写“路”。写“路”的地方只有两处,而写“桥”有六处之多:“河上搭一座浮桥”,“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探对岸的桥头堡……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我凝视着浮桥”,“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桥边”与“路边”均为“老人”的背景,是不是对“桥”着墨较多就应该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呢?我看未必。
  我们知道,“桥”是“路”的一部分,或者说“桥”是一段特殊的“路”。从“桥”与“路”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桥边的老人”这个标题,可以发现,标题其实包孕着一种深层内涵。
  欣赏外国小说时要注意小说叙述的方式,一是“讲述”,一是“显示”。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而所谓的“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外国小说欣赏》第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的,小说中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对人物的对话不作判断,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因此,读者需要根据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情景,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了激战。激战的双方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夺取全国的主导权。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作出评判,但是第11段中的“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似乎就作了回答。埃布罗河是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一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往往就是母亲河。而母亲河的三角洲地区往往是富庶之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哪一方控制了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哪一方就可以占据优势,进而就可以掌握整个西班牙的国家命脉。因此,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注定成为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之间角力的主战场。
  小说中的一些对话对此作了强烈暗示,比如第15段中的“炮火不饶人”,第20段中的“这儿不是久留之地”,第36段“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等等。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其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复活节期间,人们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而礼拜天更是西方人朝拜上帝、祈祷和平的日子,一般不轻启战端,更何况是复活节期间。连复活节的礼拜天都不放过,一方面揭露了法西斯毫无人道,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战略地位之重要。
  作家选择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然后聚焦于埃布罗河上的一座浮桥,这样,“桥”就成为了敌对双方斗争的一个焦点。在现代战争中,“桥”的战略意义愈发突出,往往就是战争双方控制和反控制的一个枢纽。前南斯拉夫有一部反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电影,就以“桥”命名,其意正与此相同。
  战火肯定会燃烧到埃布罗,这是毫无疑义的。所有埃布罗的百姓只有逃离家园,舍此别无他途。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作家简笔勾勒出战前的景象:“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种景象仿佛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紧接着,作家将镜头摇至一位孱弱的老人那儿,在他边旁,就是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可见,“老人”这个特写镜头的背后,是无数无辜百姓的无助、苦涩和悲哀。
  综上所述,“桥”可以让人衍生出这样的逻辑:由“桥”及“河(埃布罗河)”,由“河”及“洲(埃布罗河三角洲)”,由“洲”及“国(西班牙)”,“桥”可以支撑起一片广袤的国土,而“路”的象征意味相对弱化。“老人”是战争中所有逃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海明威将一个古稀之年、体力不支、疲惫不堪的“老人”置于象征两种政治军事力量斗争的“桥”边,充满了,对小人物和弱者的无限悲悯。
  这样解读,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大大拓展了文本的理解空间。
其他文献
你还在喝“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吗?其实,秋季养生不妨品尝以下这些美食。  桂花酒  古人推崇桂花酒,是因为它不但味美,还有“寿千岁”的功效。  中医认为,桂花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止咳化痰、清肿散瘀之功效,适用于痰饮喘咳、口臭等症。  《本草纲目》称桂花能“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桂花酒色泽浅黄,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  桂花芡实  
现代汉语词汇里有一类ABB式的形容词,它是由一个单音语素加上一个叠音后缀构成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把这类词归入合成词里的附加式,即由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构成,如“喜洋洋”“沉甸甸”等。ABB式的形容词应该怎样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1999年4月第l版)是这样表述的:“充当词缀的叠音语素不论原来是什么声调,都要变读阴平。”这类词语只有这样一种读法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关节炎号称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关节炎日,目的是提醒人们,对关节炎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致残。随着我國人口的老龄化,在临床上遇到的关节炎患者中以骨关节炎居多,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缺乏正确的保健与治疗指导,患者往往过早地出现功能障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时值世界关节炎日,本刊特邀专家撰稿,为您详解骨关节炎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近年来,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也达到百万,不得不说合理用药很重要。  很多人没有看药品说明书的习惯,觉得专业词汇太多,看不懂。但是有些内容,吃药之前你必须要掌握。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成分还是需要了解下。核对一下几种药之间主要成分有没有一样的,如果有就不要一起吃,因为同一种成分重
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它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那么,怎样的教学反思才是有意义的呢?根据上课的一些经验和观察体会,笔者以为,要想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具体的教学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是否有共鸣,是一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常听见一些教师上完课后说:“我的课本来设计得很好,可学生不配合,像木头一样没反应,讲到精彩的地方,他们也是一脸的漠然,气氛沉闷得令人窒息。”这就是课堂上师生间没有共鸣的表现。碰到这种情况,很多教师只会怪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去找原因。  共鸣是在双方、多方间产生的,它的产生要有基础,要有共鸣点。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教师的巴掌举
据“自然新闻网”近期报道,镁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在体内多种酶的反应中发挥作用。食用富含镁的食物,如鳄梨和坚果,是预防镁缺乏和保持整体健康的较好方法。   为什么镁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根据医学专家威尔·科尔博士的说法,镁是人体第四丰富的矿物质。然而,它也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物质之一。科尔指出,许多人患有镁缺乏症。   人的身体需要镁来维持血糖平衡、血压调节、DNA合成、能量产生和神经功能等
一  咕嘟咕嘟……咣當咣当……病床上的贺明贵睁不开眼,只得竖起耳朵,却还是听不清。有生以来第一次,老贺觉得自己被放倒了。  迷离间,老贺猜想:咕嘟咕嘟大概是喝酒吧,不废话,一口闷;咣当咣当应该是火车,是车轮压过大西北的铁轨,去往一处处边关要塞。  这是哪里?我又要去哪里?  咕嘟咣当,咣当咕嘟,声音与声音相互纠缠,相互碰撞,一道光从撞击出的裂痕照射进来。二  贺明贵刚满十八岁,便套上厂里买来的警服
有效的咳嗽排痰是食管癌患者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措施之一,所以食管癌患者术后要学会及时有效咳痰,若无痰要轻缓咳嗽。如咳嗽排痰无力,也可练习吹气球,此方法效果明显。如果患者颈部有伤口,咳嗽或吹气球的时候,需用力按压颈部伤口进行保护。  常用排痰方法:  拍背排痰:患者咳嗽、排痰时,最好采用坐位或半卧位,嘱患者用手按住伤口,陪伴者用手扶住患者,一手五指并拢呈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成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