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时期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多突显出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的英雄形象,在此,笔者仅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对“五四”时期新校护送中的知识分子英雄化书写做以阐释说明。
关键词:五四;知识分子;英雄化;鲁迅
“五四”时期新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对知识分子的英雄书写,之所以把他们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又同时对社会履行他门的社会关怀。他们身上具有勇敢坚强、坚韧不屈,能够与困难斗争到底的人物个性或气质,能够为国家或正义事业献身。“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价值核心,树立了新的人文精神,他们的自我意识、现实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开始对历史,对自我进行反思。在个人的解放受到社会的冲击时,虽然他们身上也会表现出孤独、苦闷、彷徨、迷茫这种时代的情绪,但在他们软弱的心灵深处和彷徨不前的人生态度中,依然抱着对美好生活的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没有放弃对现人生的信心。
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顺从时代潮流,创作出了以英雄化的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也进行了此类题材的创作。简单地说,鲁迅笔下的带有英雄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一下三类:
一、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不惜为革命牺牲生命的知识分子
在鲁迅先生小说《药》里,写了一位孤独悲壮的战士形象——夏瑜。他孤身举义,欲救民众与水火之中,却为民众所不理解,他是一个孤独的觉醒者。不仅牢头对他的行为无法理解,茶客们也说他疯了,把他作为饭后谈资。甚至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因为儿子为革命而牺牲,她感到羞愧。华老栓把他的鲜血当成给儿子的灵丹妙药,无知到要拿他的血沾馒头去解救别人。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时,遭到人们的殴打,茶客们知道了又拍手称快。夏瑜对自己的革命理想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他只是孤身作战,他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夏瑜是可悲的,从他身上又可看见整个民族的愚昧和可悲。
在小说的篇末,华大妈希望乌鸦飞上夏瑜的坟顶,结果乌鸦却站在树枝间,飞向远空,显灵的希望也终于落空,这样的情节所传达的意思虽有些凄凉,绝望,但他作为革命战士舍身犹未悔,义于其事, 刚于其理的精神诚令人钦佩、扼腕。
二、崇尚民主科学、追求个性解放和爱自由的新知识分子
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知识分子受到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洗礼,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封建礼教对抗,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在爱情婚姻上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的确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尽管周围的人对讥笑她,但她是大无畏的,她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追求。涓生也是一个接受新思想是青年,他全身心的爱着子君,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同上,第111页] 这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的基础,有着对科学民主的崇尚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像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为了爱情而背弃亲族,背叛了“浓黑又窒息”的封建社会,尽管最后仍被封建黑暗势力所吞没,但她的这种精神就像出淤泥的白莲,虽凄美却散发着令人欣喜的芬芳,使人为之感到钦佩,让人深思。
三、心灵的苦闷、彷徨者并以反常的反抗态度活于人间的知识分子
这类知识分子对社会、对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他们并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们受到“五四”新思想的洗礼,要追求民主和自由,当他们满怀热情的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时,却发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形单影只的他们只能相濡以沫,来对抗着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
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一位觉醒者,他在青年时期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在与人讨论改革中国方法时和别人打了起来,他在反封建礼教的态度上是坚决,鲜明的。看上去又是那么精悍、敏捷。但十多年后,五四运动开始退朝,他对中国社会前途开始绝望,他的行动变得迟钝,对人对事都敷衍了事,整个人变得颓唐、落寞。于是,在人生道路上他成为了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情来消磨时光,同时也不断消磨自己的意志。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味死去十年之久的弟弟迁葬,在发现什么也找不到的情况下,自己去包了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迷信母亲的安心,原先那个对革命十分坚定勇敢,在面对敌人十分敏捷精悍的战士变成了一个心灵苦闷,徘徊不前的庸人。在面对强大的现实社会时,他的个人启蒙英雄主义以失败告终。
有着同样命运经历的还有《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接受过新式的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洗礼,相比较来说他有着比一般民众更多的自觉民主意识。他对黑暗的旧中国的封建社会充满强烈的不满,他以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而对新时代中知识青年怀有信心,但在现实的重压下,他的反抗也越显得单薄,在精神上他也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绝望。他接受了启蒙思想,想要改变社会却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被别人所理解,终于采取了一反常态,开始自暴自弃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之,处在思想解放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作为早期的觉醒者,他们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在时代变革时期,他们毅然投身,甚至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精神之战士”,他们不断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在追求过程中出现了苦闷、彷徨,发现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但他们追求民主与科学,追求个性解放的脚步没有停止,在艰难中依然前行。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五四;知识分子;英雄化;鲁迅
“五四”时期新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对知识分子的英雄书写,之所以把他们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又同时对社会履行他门的社会关怀。他们身上具有勇敢坚强、坚韧不屈,能够与困难斗争到底的人物个性或气质,能够为国家或正义事业献身。“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价值核心,树立了新的人文精神,他们的自我意识、现实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开始对历史,对自我进行反思。在个人的解放受到社会的冲击时,虽然他们身上也会表现出孤独、苦闷、彷徨、迷茫这种时代的情绪,但在他们软弱的心灵深处和彷徨不前的人生态度中,依然抱着对美好生活的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没有放弃对现人生的信心。
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顺从时代潮流,创作出了以英雄化的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也进行了此类题材的创作。简单地说,鲁迅笔下的带有英雄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一下三类:
一、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不惜为革命牺牲生命的知识分子
在鲁迅先生小说《药》里,写了一位孤独悲壮的战士形象——夏瑜。他孤身举义,欲救民众与水火之中,却为民众所不理解,他是一个孤独的觉醒者。不仅牢头对他的行为无法理解,茶客们也说他疯了,把他作为饭后谈资。甚至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因为儿子为革命而牺牲,她感到羞愧。华老栓把他的鲜血当成给儿子的灵丹妙药,无知到要拿他的血沾馒头去解救别人。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时,遭到人们的殴打,茶客们知道了又拍手称快。夏瑜对自己的革命理想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他只是孤身作战,他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夏瑜是可悲的,从他身上又可看见整个民族的愚昧和可悲。
在小说的篇末,华大妈希望乌鸦飞上夏瑜的坟顶,结果乌鸦却站在树枝间,飞向远空,显灵的希望也终于落空,这样的情节所传达的意思虽有些凄凉,绝望,但他作为革命战士舍身犹未悔,义于其事, 刚于其理的精神诚令人钦佩、扼腕。
二、崇尚民主科学、追求个性解放和爱自由的新知识分子
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知识分子受到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洗礼,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封建礼教对抗,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在爱情婚姻上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的确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尽管周围的人对讥笑她,但她是大无畏的,她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追求。涓生也是一个接受新思想是青年,他全身心的爱着子君,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同上,第111页] 这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的基础,有着对科学民主的崇尚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像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为了爱情而背弃亲族,背叛了“浓黑又窒息”的封建社会,尽管最后仍被封建黑暗势力所吞没,但她的这种精神就像出淤泥的白莲,虽凄美却散发着令人欣喜的芬芳,使人为之感到钦佩,让人深思。
三、心灵的苦闷、彷徨者并以反常的反抗态度活于人间的知识分子
这类知识分子对社会、对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他们并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们受到“五四”新思想的洗礼,要追求民主和自由,当他们满怀热情的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时,却发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形单影只的他们只能相濡以沫,来对抗着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
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一位觉醒者,他在青年时期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在与人讨论改革中国方法时和别人打了起来,他在反封建礼教的态度上是坚决,鲜明的。看上去又是那么精悍、敏捷。但十多年后,五四运动开始退朝,他对中国社会前途开始绝望,他的行动变得迟钝,对人对事都敷衍了事,整个人变得颓唐、落寞。于是,在人生道路上他成为了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情来消磨时光,同时也不断消磨自己的意志。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味死去十年之久的弟弟迁葬,在发现什么也找不到的情况下,自己去包了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迷信母亲的安心,原先那个对革命十分坚定勇敢,在面对敌人十分敏捷精悍的战士变成了一个心灵苦闷,徘徊不前的庸人。在面对强大的现实社会时,他的个人启蒙英雄主义以失败告终。
有着同样命运经历的还有《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接受过新式的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洗礼,相比较来说他有着比一般民众更多的自觉民主意识。他对黑暗的旧中国的封建社会充满强烈的不满,他以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而对新时代中知识青年怀有信心,但在现实的重压下,他的反抗也越显得单薄,在精神上他也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绝望。他接受了启蒙思想,想要改变社会却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被别人所理解,终于采取了一反常态,开始自暴自弃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之,处在思想解放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作为早期的觉醒者,他们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在时代变革时期,他们毅然投身,甚至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精神之战士”,他们不断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在追求过程中出现了苦闷、彷徨,发现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但他们追求民主与科学,追求个性解放的脚步没有停止,在艰难中依然前行。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