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丁鱼是鲱科鱼类中某些食用种类的统称,主要指沙丁鱼属、拟沙丁鱼属和小沙丁鱼属的种类,也常用来泛指能做成罐头的大西洋鲱及一些外形类似的小型鱼类。沙丁鱼喜欢在上层海水中成群结队地活动,这是它们面对捕食者时的自我保护机制,本文要说的沙丁鱼盛宴中的主角——南非拟沙丁鱼更是将这种策略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这么巨大的一块肥肉堂而皇之地路过,各方豪强岂有不取的道理?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一看捕食者们在沙丁鱼迁徙途中的饕餮盛宴吧。
首先是海豚们,主要是长吻真海豚,也有部分宽吻海豚,它们结队而行,从下方将沙丁鱼群驱赶上海面,再利用气泡将鱼群分割包围成一个个的“饵球”。这些饵球直径10到20米,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饵球一旦形成,其他捕食者也纷纷加入这场盛宴。鲸豚类的代表还有虎鲸和布氏鲸,后者常常在鱼群密集处张开一张大嘴,将沙丁鱼连同海水一同吞下,海水泡沫飞溅,有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
鲨鱼团队的成员阵容也很强大,短尾真鲨、灰色真鲨、沙虎鲨、黑边鳍真鲨、蔷薇真鲨、公牛鲨、锤头双髻鲨等不顾路程遥远,纷至沓来。对它们来说,只要在饵球里面穿梭几次,就能吃得很尽兴了。另外,一些大西洋马鲛、巴鲣、扁鲣等也会出现在捕食者的行列中,但声势就小很多。
说到声势,海鸟们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沙丁鱼群除了要应付海水中的威胁,还要提防来自天空的袭击,堪称名副其实的“腹背受敌”。成千上万的南非鲣鸟追逐沙丁鱼群迁徙的路线,从空中它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鱼群形成的一条条黑带,在海面十多米处盘旋之后,就是俯冲表演的时间。它们滑翔,收翅,以40到120
千米的时速俯冲
入海,在水下形成一条条白色的气泡柱。这时,空中鸟声不断,水里鱼鸟同游,海面上是不断传来的呼啸入水的“噗噗”声。生命的活力和狂野在这一刻展现无遗。除了南非鲣鸟,其他海鸟如黑眉信天翁、黑脚企鹅还有燕鸥、鸬鹚等,也纷纷奔赴盛宴。
面对似乎取之不尽的沙丁鱼,曾经的天敌和对手结成了同盟。当海豚、鲸鱼、鲨鱼和海鸟们饱餐一顿之后,还余下大量的沙丁鱼,它们继续向前迁徙。就如《海洋》里所说,生命还会继续。
厄加勒斯角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被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定义为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点。每年5月到7月间,大波的(总数可以数十亿计)南非拟沙丁鱼就从厄加勒斯浅滩出发,沿着南非东海岸向北迁徙,目的地是德班——南非第三大城市,位于夸祖鲁一纳塔尔省——北部的海域,路线长度超过1000千米。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南非拟沙丁鱼进行如此艰苦漫长的迁徙之旅呢?有人说是因为海水温度的变化。南非拟沙丁鱼喜欢生活在14至20摄氏度的海水中,冬天——虽然是六七月份,但这是在南半球——南非东海岸的表层水温降低,使其可以将生活区域向北扩展。通常是在一股低温的海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开始向北流动的时候,沙丁鱼的迁徙才会发生。因为这一带的大陆架狭长,表层低温海流的宽度也很窄,地少鱼多,使沙丁鱼群的聚集显得格外惹眼。鱼群紧密成团,其长度可达7千米以上,宽度可达1.5千米,厚度可达30米,简直就是一块巨大的肉团,可以在海面上空清楚地看到。
事实上,目前人们对南非拟沙丁鱼迁徙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关于其产卵地,过去有研究称位于厄加勒斯浅滩,沙丁鱼在此产卵之后,便追随富含浮游生物的低温海流向北迁徙。近期的研究则认为,它们的产卵地其实是在北方靠近德班的海域。南非拟沙丁鱼其实与南极的帝企鹅或北美的大麻哈鱼一样,在迁徙问题上都遵循着那个古老的信念:一切为了种族的延续。繁殖的本能使它们不计大规模伤亡的代价,顽强地回到产卵地。多年来南非拟沙丁鱼的数量一直保持相对平衡,证明这一“回家”的迁徙策略是成功的。在较远的北方,即厄加勒斯海流的上游处产卵,能保证鱼卵更好地孵化,稚鱼也得以在到达厄加勒斯浅滩之前有充分的时间发育。
那么,南非拟沙丁鱼当初为什么又会选择到北方路途遥远的地方产卵呢?科学家给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认为这是历史遗留,可以追溯到上一个冰期。那时候沙丁鱼生活在北方夸祖鲁一纳塔尔省附近的海域,后来冰川衰退,喜欢低温的沙丁鱼只能向南迁徙,然而到了每年的繁殖季节,它们仍然会回到最初生活的地方产卵。假说二更注重偶然因素的作用,认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一群沙丁鱼因为迷路或者海况的原因,阴差阳错来到了北部这片海域,结果在种群繁殖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这群沙丁鱼的后代不断重复着这条迁徙路线,沙丁鱼群也不断壮大,最后形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群体迁徙奇观。
南非拟沙丁鱼的迁徙历程,与非洲大草原角马的迁徙一样,都体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浩大。相信许多人看到这种镜头的时候,都会有冲到南非去感受一番的冲动。感谢雅克·贝汉和《海洋》,让我们能在银幕上欣赏到这一场视觉盛宴——对海豚鲨鱼海鸟们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盛宴”。希望人类能好好呵护这美丽而又脆弱的海洋,让这样的奇观永远不会消失。
但是这么巨大的一块肥肉堂而皇之地路过,各方豪强岂有不取的道理?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一看捕食者们在沙丁鱼迁徙途中的饕餮盛宴吧。
首先是海豚们,主要是长吻真海豚,也有部分宽吻海豚,它们结队而行,从下方将沙丁鱼群驱赶上海面,再利用气泡将鱼群分割包围成一个个的“饵球”。这些饵球直径10到20米,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饵球一旦形成,其他捕食者也纷纷加入这场盛宴。鲸豚类的代表还有虎鲸和布氏鲸,后者常常在鱼群密集处张开一张大嘴,将沙丁鱼连同海水一同吞下,海水泡沫飞溅,有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
鲨鱼团队的成员阵容也很强大,短尾真鲨、灰色真鲨、沙虎鲨、黑边鳍真鲨、蔷薇真鲨、公牛鲨、锤头双髻鲨等不顾路程遥远,纷至沓来。对它们来说,只要在饵球里面穿梭几次,就能吃得很尽兴了。另外,一些大西洋马鲛、巴鲣、扁鲣等也会出现在捕食者的行列中,但声势就小很多。
说到声势,海鸟们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沙丁鱼群除了要应付海水中的威胁,还要提防来自天空的袭击,堪称名副其实的“腹背受敌”。成千上万的南非鲣鸟追逐沙丁鱼群迁徙的路线,从空中它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鱼群形成的一条条黑带,在海面十多米处盘旋之后,就是俯冲表演的时间。它们滑翔,收翅,以40到120
千米的时速俯冲
入海,在水下形成一条条白色的气泡柱。这时,空中鸟声不断,水里鱼鸟同游,海面上是不断传来的呼啸入水的“噗噗”声。生命的活力和狂野在这一刻展现无遗。除了南非鲣鸟,其他海鸟如黑眉信天翁、黑脚企鹅还有燕鸥、鸬鹚等,也纷纷奔赴盛宴。
面对似乎取之不尽的沙丁鱼,曾经的天敌和对手结成了同盟。当海豚、鲸鱼、鲨鱼和海鸟们饱餐一顿之后,还余下大量的沙丁鱼,它们继续向前迁徙。就如《海洋》里所说,生命还会继续。
厄加勒斯角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被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定义为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点。每年5月到7月间,大波的(总数可以数十亿计)南非拟沙丁鱼就从厄加勒斯浅滩出发,沿着南非东海岸向北迁徙,目的地是德班——南非第三大城市,位于夸祖鲁一纳塔尔省——北部的海域,路线长度超过1000千米。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南非拟沙丁鱼进行如此艰苦漫长的迁徙之旅呢?有人说是因为海水温度的变化。南非拟沙丁鱼喜欢生活在14至20摄氏度的海水中,冬天——虽然是六七月份,但这是在南半球——南非东海岸的表层水温降低,使其可以将生活区域向北扩展。通常是在一股低温的海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开始向北流动的时候,沙丁鱼的迁徙才会发生。因为这一带的大陆架狭长,表层低温海流的宽度也很窄,地少鱼多,使沙丁鱼群的聚集显得格外惹眼。鱼群紧密成团,其长度可达7千米以上,宽度可达1.5千米,厚度可达30米,简直就是一块巨大的肉团,可以在海面上空清楚地看到。
事实上,目前人们对南非拟沙丁鱼迁徙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关于其产卵地,过去有研究称位于厄加勒斯浅滩,沙丁鱼在此产卵之后,便追随富含浮游生物的低温海流向北迁徙。近期的研究则认为,它们的产卵地其实是在北方靠近德班的海域。南非拟沙丁鱼其实与南极的帝企鹅或北美的大麻哈鱼一样,在迁徙问题上都遵循着那个古老的信念:一切为了种族的延续。繁殖的本能使它们不计大规模伤亡的代价,顽强地回到产卵地。多年来南非拟沙丁鱼的数量一直保持相对平衡,证明这一“回家”的迁徙策略是成功的。在较远的北方,即厄加勒斯海流的上游处产卵,能保证鱼卵更好地孵化,稚鱼也得以在到达厄加勒斯浅滩之前有充分的时间发育。
那么,南非拟沙丁鱼当初为什么又会选择到北方路途遥远的地方产卵呢?科学家给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认为这是历史遗留,可以追溯到上一个冰期。那时候沙丁鱼生活在北方夸祖鲁一纳塔尔省附近的海域,后来冰川衰退,喜欢低温的沙丁鱼只能向南迁徙,然而到了每年的繁殖季节,它们仍然会回到最初生活的地方产卵。假说二更注重偶然因素的作用,认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一群沙丁鱼因为迷路或者海况的原因,阴差阳错来到了北部这片海域,结果在种群繁殖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这群沙丁鱼的后代不断重复着这条迁徙路线,沙丁鱼群也不断壮大,最后形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群体迁徙奇观。
南非拟沙丁鱼的迁徙历程,与非洲大草原角马的迁徙一样,都体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浩大。相信许多人看到这种镜头的时候,都会有冲到南非去感受一番的冲动。感谢雅克·贝汉和《海洋》,让我们能在银幕上欣赏到这一场视觉盛宴——对海豚鲨鱼海鸟们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盛宴”。希望人类能好好呵护这美丽而又脆弱的海洋,让这样的奇观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