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捉襟见肘的问题,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老师看不到教学的素材。对此,我认为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文本资源来着手,来挖掘,就地取材。初中语文课本上便有大量的资源可利用,我们可以从《背影》《台阶》中找寻写作主题的素材;可以从《羚羊木雕》中挖掘语言描写教学的素材;可以从《散步》中撷取文章组织结构的素材;可以从《社戏》中提炼出叙述的技巧;还可以从众多优美经典的篇章中摘抄积累大量的语汇材料。
关键词:文本 素材 写作
写作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写作素材的问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学生的“米”,老师的“米”,都要从哪里获得?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作文教学案例来阐述从文本中挖掘写作资源的问题。
一、从文本中找寻写作主题的素材
文章的主题立意乃写作之本,中学生如何写出主题鲜明,意蕴深刻的文章来?对于原本就缺乏生活积淀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难事。在学过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台阶》文章之后,我训练学生写作,让学生抓住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来表达主题。学生借鉴这两篇课文中父爱的主题,水到渠成地写出了表达“父爱”“感恩”“责任”等主题的佳文。这就是文本的启示作用。教师只要利用文本,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出积极而又深刻的主题。
二、从文本中积累写作语汇的素材
有了文章的主题还不够,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要靠优美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来的。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实在不容乐观,事实上大多数农村学生也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读课外读物。那么我们只能就地取材,指导学生从初中语文课本上,摘抄大量优美的语段,来加以整理、归纳、糅合、消化。
例如摘抄与“秋”相关的优美语段,为写作“家乡的秋天”作素材准备。学生从古诗词中摘抄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还从现代诗歌中摘抄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些从文本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都是学生写作时的宝贵财富。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手头上的文本资料便是学生积累语汇材料的最佳途径。
三、从文本中撷取文章结构组织的素材
文章的间架结构同样是学生写作中的短板,为了简捷有效地解决此项问题,我从初中课本上选取了莫怀戚的《散步》来做文章结构指导。《散步》一文短短数百字,刚好符合中学生写作要求,而且它的结构脉络清晰,非常适合中学生入门写作临摹。如第一部分的“轻点一笔”交代人物及事件、第二部分的“简叙一笔”介绍事由、第三部分的“穿插一笔” 描写环境、第四部分的“转折一笔”巧妙叙述、第五部分的“深化一笔”升华主旨。这样的五笔式作文法,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是很适合初中生写作模仿的。
类似于这样的,还有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如果稍加变形,就可以看做是一篇小标题式作文的典范,开头一段总领全文,接下来便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种小标题式的结构方式会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更有条理。
以上两种行文结构模式都得益于文本的启迪,这就是我所说的从文本中撷取文章结构组织的素材。
四、从文本中挖掘对话描写的知识点
读写结合是当前作文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形式,讲完《羚羊木雕》后,我趁机上了作文讲评课——“千姿百态说起来”。指导学生参考文本运用多种方式练好语言描写:(一)省略“说”字;(二)变换“说”词;(三)“说”前加态度;(四)“说”前加神情;(五)“说”前加动作。
利用这一文本可以很好地矫正学生写作中的语言对话描写之病,也可借此敲开语言描写指导之门。
五、从文本中挖掘叙述的技巧
记叙文是初中阶段重点训练的文体,如何才能用五六百字的内容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主题思想?我们不妨也来文本中挖掘一下叙述的技巧。例如《社戏》一文,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达中心,作者抛开众多的杂枝乱草,独选“夜航偷豆”一事来渲染平桥村看戏的快乐,可谓以点带面,重点突出。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也是选取典型事件——“月台买橘”。这种利用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叙述技巧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文章只能是徒费笔墨,不见效果。
由此可见,寻本溯源,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充分挖掘文本定能开拓出一片写作的原野。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文本 素材 写作
写作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写作素材的问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学生的“米”,老师的“米”,都要从哪里获得?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作文教学案例来阐述从文本中挖掘写作资源的问题。
一、从文本中找寻写作主题的素材
文章的主题立意乃写作之本,中学生如何写出主题鲜明,意蕴深刻的文章来?对于原本就缺乏生活积淀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难事。在学过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台阶》文章之后,我训练学生写作,让学生抓住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来表达主题。学生借鉴这两篇课文中父爱的主题,水到渠成地写出了表达“父爱”“感恩”“责任”等主题的佳文。这就是文本的启示作用。教师只要利用文本,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在自己的文章里,表达出积极而又深刻的主题。
二、从文本中积累写作语汇的素材
有了文章的主题还不够,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要靠优美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来的。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实在不容乐观,事实上大多数农村学生也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读课外读物。那么我们只能就地取材,指导学生从初中语文课本上,摘抄大量优美的语段,来加以整理、归纳、糅合、消化。
例如摘抄与“秋”相关的优美语段,为写作“家乡的秋天”作素材准备。学生从古诗词中摘抄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还从现代诗歌中摘抄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些从文本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都是学生写作时的宝贵财富。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手头上的文本资料便是学生积累语汇材料的最佳途径。
三、从文本中撷取文章结构组织的素材
文章的间架结构同样是学生写作中的短板,为了简捷有效地解决此项问题,我从初中课本上选取了莫怀戚的《散步》来做文章结构指导。《散步》一文短短数百字,刚好符合中学生写作要求,而且它的结构脉络清晰,非常适合中学生入门写作临摹。如第一部分的“轻点一笔”交代人物及事件、第二部分的“简叙一笔”介绍事由、第三部分的“穿插一笔” 描写环境、第四部分的“转折一笔”巧妙叙述、第五部分的“深化一笔”升华主旨。这样的五笔式作文法,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是很适合初中生写作模仿的。
类似于这样的,还有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如果稍加变形,就可以看做是一篇小标题式作文的典范,开头一段总领全文,接下来便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种小标题式的结构方式会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更有条理。
以上两种行文结构模式都得益于文本的启迪,这就是我所说的从文本中撷取文章结构组织的素材。
四、从文本中挖掘对话描写的知识点
读写结合是当前作文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形式,讲完《羚羊木雕》后,我趁机上了作文讲评课——“千姿百态说起来”。指导学生参考文本运用多种方式练好语言描写:(一)省略“说”字;(二)变换“说”词;(三)“说”前加态度;(四)“说”前加神情;(五)“说”前加动作。
利用这一文本可以很好地矫正学生写作中的语言对话描写之病,也可借此敲开语言描写指导之门。
五、从文本中挖掘叙述的技巧
记叙文是初中阶段重点训练的文体,如何才能用五六百字的内容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主题思想?我们不妨也来文本中挖掘一下叙述的技巧。例如《社戏》一文,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达中心,作者抛开众多的杂枝乱草,独选“夜航偷豆”一事来渲染平桥村看戏的快乐,可谓以点带面,重点突出。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也是选取典型事件——“月台买橘”。这种利用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叙述技巧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文章只能是徒费笔墨,不见效果。
由此可见,寻本溯源,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充分挖掘文本定能开拓出一片写作的原野。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