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专业特点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商科大学生急需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学校教育难以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于是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被提了出来。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通过学校环境、商业环境来完成学习和实践的互动,以此改善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现状。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道德素质 商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研究现状概述
目前,学术界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必要性、目标与原则、内容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师资力量和途径等方面。
(1)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许曙青和孟宪琴等提出,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就业的客观要求。许曙青(2007)认为:“在大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研究,陈文昆(2007)认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实践,从而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脱离实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
综上可以看到,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研究几乎都关注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却都是浅尝辄止。而校企合作正是“实践”的集大成者。基于此,结合教学实际,本课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为全面提升商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探寻新思路。关于商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商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培养方法,本课题另有一篇论文来论述,这里重点阐述“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及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
当前,高等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成为高等教育的亮点,也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强大的推动力。究其根本,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将理论转化为动手能力,凸显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需要相对廉价又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且企业本身不会带来人员快速流动的成本,大学生恰恰具备了这个特征。就商科大学生而言,由于其专业没有行业的界限,所以,几乎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为商科大学生提供一个位置;由于其与不同人群交往的需要,高素质几乎成了就业必需的条件。由此可见,商科大学生就业范围之宽泛,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之高要远甚于其它专业。正因为如此,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2.1 校企合作为“商科”就业大军培养预备役
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中,销售工作占80%左右。商科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不断壮大,就业压力随之增大。与此同时,职业素养成了企业选择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校企合作正是为商科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提前锻炼的机会。按照社会就业的要求,学校通过企业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中学不到的内容,将企业作为学生迈出校门的预备站,一切为打赢就业战役做准备,一切从实践出发,就像解放军的预备役一样,为部队储备兵源,完全按照解放军的标准来训练,在部队需要的时候,带出来就能战斗,并且能够打胜仗。
2.2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拓展视野,积累“商科”优势
从专业角度来看,商科大学生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广泛的人缘等等。除了大量阅读书本知识,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很窄。有些商科大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自己去社会兼职,以扩充自己的见识,但毕竟势单力孤,而且时间有限。校企合作则避免了这些缺点,学校出面与企业联合,为学生设计整学期,甚至整学年的企业实习课程,既拓展了视野,也积累了经验,而且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老师辅助,对于商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作用可见一斑。
2.3 校企合作凝练团队精神,打造硬派作风
当代大学生常被冠以“宠儿”的称号,其实未必名副其实。之所以会被宠,往往是环境使然。商科大学生尤其不能被宠,因为商业精英既要有攻城略地的谋略,亦要有忍辱负重的坚毅,还要有单打独斗的勇气。学校教育可以给予这些素质的思想,但思想能否表现为行为则要看实践。企业给了商科大学生与不同团队合作的机会,面对各色人等,大学生学会了怎样将团队协作的理论运用到工作中;面对残酷的工作压力和领导的严厉训斥,大学生懂得了容忍和坚强;面对攻坚的困难,他们又明白了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与企业的合作让学校弥补了自身教育的不足,令商科大学生能够全面地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2.4 校企合作深度挖掘“商科”内涵,提升专业素养
商业的本质在于“交换”,商科大学生未来的任务就是提升商业领域的交换效率。由此,商科大学生在识别市场机会与人际交往方面应该形成毋庸置疑的优势。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市场、分析市场及运作市场的机会,大学生面对真实市场的体会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替代不了的,大学生对“商科”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入,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便更高。
2.5 校企合作为专业素质向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搭设桥梁
面对庞大的商科大学生群体,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职业道德素质成了一个较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标准。学校的课堂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专业素质,让他们懂得本专业需要具备的思维、理论、能力等。课堂教育也会大量讲解这些专业素质是什么,应该怎么表现等。课堂教育还会利用一些课内的案例分析、校内的实训项目尽量多地让学生去体验和体会这些素质。但这仍然不够。学校教育毕竟不是商业市场。商科大学生需要的广阔天地学校里没有。所以,出现了许多迈出校门便泯然众人的“优秀”学生。正是鉴于此,高等教育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漫漫历程。校企合作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了商科大学生施展专业素质的场所,而这个场所不是近似于市场,而是真正的商科大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的市场。这样的实战练兵,令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职业道德素质相比专业素质更深的意味。校企合作像一座桥梁,引领商科大学生由专业走向职业。 3 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
由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可以看出,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来自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给予了商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及专业道德标准,而企业实践帮助商科大学生完成了专业技能锻炼、职业素质体验和职业道德履行。企业实践的缺失曾经令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因为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如今的校企合作将两者完美结合,将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具备了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商科大学生。
3.1 培养模式的主体:学校、企业和学生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学校、企业和学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学校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和专业道德标准的主体;企业是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技能锻炼、职业素质体验和职业道德履行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三者在培养模式中交互作用,以完成培养目标。
3.2 培养模式的客体:商科专业和商业实践
培养模式中传递的客体是商科专业和商业实践。商科专业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和专业道德标准;商业实践包括:专业技能锻炼、专业素质体验和专业道德履行。培养模式的客体承载着学生能否如期获得学校和企业的赋予的重任。
3.3 培养模式的媒介:学校环境和商业环境
培养模式的客体在主体间传递必须通过媒介来完成。这里的媒介包括学校环境和商业环境。学校环境决定了商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商业环境支撑着商业实践对学生的培养。二者结合的结果便是校企合作。
3.4 培养模式的目标:培养商科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上述主客体及媒介的描述,可以看出,商科大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培养下既可以获得理论的专业素养,又能够获得职业的道德素质,而这也正是此培养模式的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商科大学生培养模式正在改变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现状。曾经的单纯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理想化的优秀大学生,他们有潜能,但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懂专业,但缺少职业素养。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些“优秀”的大学生甚至不能得到进一步施展的机会。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避免了大学生的这种悲剧。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熟悉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道德素质的商科大学生纷纷涌现,他们正证明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成功。不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缺陷,例如企业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的相互适应问题等,这些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KKT-12064)
参考文献
[1] 许曙青.加强以就业为指导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7(2).
[2] 陈文昆.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J].职业时空,2009(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道德素质 商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研究现状概述
目前,学术界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必要性、目标与原则、内容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师资力量和途径等方面。
(1)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许曙青和孟宪琴等提出,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就业的客观要求。许曙青(2007)认为:“在大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研究,陈文昆(2007)认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实践,从而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脱离实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
综上可以看到,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研究几乎都关注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却都是浅尝辄止。而校企合作正是“实践”的集大成者。基于此,结合教学实际,本课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为全面提升商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探寻新思路。关于商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商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培养方法,本课题另有一篇论文来论述,这里重点阐述“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及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
当前,高等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成为高等教育的亮点,也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强大的推动力。究其根本,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将理论转化为动手能力,凸显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需要相对廉价又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且企业本身不会带来人员快速流动的成本,大学生恰恰具备了这个特征。就商科大学生而言,由于其专业没有行业的界限,所以,几乎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为商科大学生提供一个位置;由于其与不同人群交往的需要,高素质几乎成了就业必需的条件。由此可见,商科大学生就业范围之宽泛,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之高要远甚于其它专业。正因为如此,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2.1 校企合作为“商科”就业大军培养预备役
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中,销售工作占80%左右。商科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不断壮大,就业压力随之增大。与此同时,职业素养成了企业选择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校企合作正是为商科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提前锻炼的机会。按照社会就业的要求,学校通过企业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中学不到的内容,将企业作为学生迈出校门的预备站,一切为打赢就业战役做准备,一切从实践出发,就像解放军的预备役一样,为部队储备兵源,完全按照解放军的标准来训练,在部队需要的时候,带出来就能战斗,并且能够打胜仗。
2.2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拓展视野,积累“商科”优势
从专业角度来看,商科大学生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广泛的人缘等等。除了大量阅读书本知识,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很窄。有些商科大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自己去社会兼职,以扩充自己的见识,但毕竟势单力孤,而且时间有限。校企合作则避免了这些缺点,学校出面与企业联合,为学生设计整学期,甚至整学年的企业实习课程,既拓展了视野,也积累了经验,而且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老师辅助,对于商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作用可见一斑。
2.3 校企合作凝练团队精神,打造硬派作风
当代大学生常被冠以“宠儿”的称号,其实未必名副其实。之所以会被宠,往往是环境使然。商科大学生尤其不能被宠,因为商业精英既要有攻城略地的谋略,亦要有忍辱负重的坚毅,还要有单打独斗的勇气。学校教育可以给予这些素质的思想,但思想能否表现为行为则要看实践。企业给了商科大学生与不同团队合作的机会,面对各色人等,大学生学会了怎样将团队协作的理论运用到工作中;面对残酷的工作压力和领导的严厉训斥,大学生懂得了容忍和坚强;面对攻坚的困难,他们又明白了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与企业的合作让学校弥补了自身教育的不足,令商科大学生能够全面地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2.4 校企合作深度挖掘“商科”内涵,提升专业素养
商业的本质在于“交换”,商科大学生未来的任务就是提升商业领域的交换效率。由此,商科大学生在识别市场机会与人际交往方面应该形成毋庸置疑的优势。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市场、分析市场及运作市场的机会,大学生面对真实市场的体会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替代不了的,大学生对“商科”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入,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便更高。
2.5 校企合作为专业素质向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搭设桥梁
面对庞大的商科大学生群体,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职业道德素质成了一个较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标准。学校的课堂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专业素质,让他们懂得本专业需要具备的思维、理论、能力等。课堂教育也会大量讲解这些专业素质是什么,应该怎么表现等。课堂教育还会利用一些课内的案例分析、校内的实训项目尽量多地让学生去体验和体会这些素质。但这仍然不够。学校教育毕竟不是商业市场。商科大学生需要的广阔天地学校里没有。所以,出现了许多迈出校门便泯然众人的“优秀”学生。正是鉴于此,高等教育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漫漫历程。校企合作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了商科大学生施展专业素质的场所,而这个场所不是近似于市场,而是真正的商科大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的市场。这样的实战练兵,令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职业道德素质相比专业素质更深的意味。校企合作像一座桥梁,引领商科大学生由专业走向职业。 3 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
由校企合作对于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可以看出,商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来自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给予了商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及专业道德标准,而企业实践帮助商科大学生完成了专业技能锻炼、职业素质体验和职业道德履行。企业实践的缺失曾经令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因为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如今的校企合作将两者完美结合,将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具备了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商科大学生。
3.1 培养模式的主体:学校、企业和学生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学校、企业和学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学校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和专业道德标准的主体;企业是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技能锻炼、职业素质体验和职业道德履行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三者在培养模式中交互作用,以完成培养目标。
3.2 培养模式的客体:商科专业和商业实践
培养模式中传递的客体是商科专业和商业实践。商科专业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要求和专业道德标准;商业实践包括:专业技能锻炼、专业素质体验和专业道德履行。培养模式的客体承载着学生能否如期获得学校和企业的赋予的重任。
3.3 培养模式的媒介:学校环境和商业环境
培养模式的客体在主体间传递必须通过媒介来完成。这里的媒介包括学校环境和商业环境。学校环境决定了商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商业环境支撑着商业实践对学生的培养。二者结合的结果便是校企合作。
3.4 培养模式的目标:培养商科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上述主客体及媒介的描述,可以看出,商科大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培养下既可以获得理论的专业素养,又能够获得职业的道德素质,而这也正是此培养模式的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商科大学生培养模式正在改变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现状。曾经的单纯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理想化的优秀大学生,他们有潜能,但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懂专业,但缺少职业素养。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些“优秀”的大学生甚至不能得到进一步施展的机会。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避免了大学生的这种悲剧。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熟悉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道德素质的商科大学生纷纷涌现,他们正证明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成功。不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缺陷,例如企业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的相互适应问题等,这些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KKT-12064)
参考文献
[1] 许曙青.加强以就业为指导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7(2).
[2] 陈文昆.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J].职业时空,2009(1).